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5

lisiyu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吉林日报发表论文多少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过天晴qq

已采纳
⒈【参考答案】B项“省视/省吃俭用,拓本/落拓不羁,纤绳/纤尘不染”。【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考查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解析】延续近两年命题思路,完全落实在多音多义词的辨读上,应当说没有难度。各组每对读音分别是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è/lè píng/bǐng ⒉【参考答案】C ⒊【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⒋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二、文言文阅读(19分)⒌【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⒍【参考答案】A【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⒎【参考答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⒏【参考答案】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⒑【参考答案】⑴又重之以修能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 ⑷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参考答案】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参考答案】⒖B⒗(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⒘(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解析】《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易回答。第17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参考答案】⒖B⒗.(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⒘(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语文Ⅱ(加试题)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⒚【参考答案】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⒛意气,辞句,学问。 刘向【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解析】这里考的是是文言断句,一般的同学只要能读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断句的技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后面的问题主要考查的一个是理解的问题,一个是同学课外的阅读面问题,如果阅读面宽的话,这些也都可以做好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参考答案】A E ⑴【参考答案】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⑵【参考答案】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考点】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名著名篇见《附录Ⅱ》。Ⅱ名著目录(加考)【解析】这十部名著的确花了高三选修历史的同学很多时间,因为今年加试题40分计入总分,平时在教学中除了同学认真阅读者十部名著外,老师还会安排大家看这跟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这样加大了同学对名著的映像。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还会有一强调一些自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从而会忽略了部分。从题目来看,第二道简答题就被很多老师忽略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参考答案】(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参考答案】(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吉林日报发表论文多少字

302 评论(13)

yugege2009

1、《毛泽东价值观及其时代意义》 独著 学术论文 5万字 2010年1月16日 《吉林日报》2、《新民主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第一作者 学术论文 3万字 2010年04下半月《改革与开放》3、《解放思想 匹夫有责》 独著 7万字 2009年1期 《中国科学学报》4、《解放思想与时代变革》 第一作者 3万字 2009年3月21日 《团结报》5、《探析解放思想的应有路径》 独著 6万字 2009年3月 《法治与社会》6、《用全球化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万字 2009年3月 《吉林社科界》7、《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 独著 3万字 2008年4月26日 《吉林日报》9、《构建和谐吉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作者 6万字 2008年2 期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0、《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作者 3万字 2007年12月8日 《吉林日报》12、《解读和谐社会中的责任政府》 独著 6万字 2007年10月 《吉林政报》论文集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问题》 独著 4万字 2007年7月19日 《吉林社科报》14、《农民工进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障碍和路径分析》 独著 7万字 2006年1月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5、《对十一五期间发展长春市劳务经济的思考》 第二作者 8万字 2006年6月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127 评论(9)

Tracy娇

没个杂志社的稿费都不相同的,主要看你的字数来定论一个字一般是几毛钱主要看你投稿的地方,当然你要写一首好的诗也许一个字几块钱祝你早日发表你的文章~~!
354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