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大一心理论文怎么写啊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3

xiaocaido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一心理论文怎么写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色海洋5987

已采纳
你都建议自己写了,那你自己写啦,这个要亲力亲为才有成就感的,而且抄回来作弊是不好的。范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一心理论文怎么写啊

230 评论(13)

刘金铭1021

你可以现在百度上搜一下相关的信息,了解一下。
290 评论(11)

笨蛋小孩

人生的转折与环境的适应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新生走入一个新环境后普遍存在的对现实的种种问题,着重从本质上剖析原因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创导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困惑 目标迷失 学习迷失 独立性 依赖性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重要阶段。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处在人生转折点的上的大一新生,在十几年为之奋斗的大学梦想实现后,人生目标正处于“真空”,理想信念淡薄,此时最容易产生迷惘、困惑、郁闷等消极心态。这同时反映出大学生内心对强烈的人生目标的追求需要,在这个转折阶段,重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是意义重大的。  刚入大学的第一年,大家在心理上一般都要经历从兴奋到失衡然后调整到平稳这样三个时期。  入学最初 2~3 个月为兴奋期。基本心态是成为大学生的自豪、得意,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的新奇和兴奋的情绪状态。  接近第一学期期中一直到第二学其其中许多同学有可能会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叫失衡期。主要表现为失望、失宠。新鲜感过去,看看现实中的大学生活并非像自己想象中的大学那样美好。做为网络学院的学生更是感到总与冰冷的电脑打交道,未能真正置身于大学神圣殿堂的文化氛围中。一些同学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中学时代的光彩不复存在,昔日的明星成为今日平凡的一员。许多同学出现了友情真空的失落感,因缺乏知心的新朋友而思念老朋友。  大约要整整经过一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整和对环境的适应,找到新的心理支点,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与这期间心理变化相伴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不解,如:目标迷失、学习迷失、价值迷失和生活迷失等。  目标迷失 指高中毕业时“向大学进军”的目标,以无怨无悔的苦读寒窗达到了目的,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满意也罢、不满意也罢,新的目标或尚未确定,或尚不具体,或感觉十分遥远,不知道自己究竟去向何方。  所谓学习迷失 指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学们突然觉得不知道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与新同学相处,如 何与 老师接触。过去在初高中学习上得心应手的同学有可能突然找不到那种感觉了,有的同学也许感到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不受人管束,完全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空间和精力的“自由人”,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独立能力,想依赖或依靠某一个人却依靠不上,产生一种无助感。  所谓价值迷失 ,是指对上大学究竟为为什么,上大学究竟学什么的思考与得不到明确的答案时的迷惘。生活迷失是指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在新的群体中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难以对自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不少同学发出不认识自己的感叹,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商,因为一时难以超越中学时代的自我,在多种选择面前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进入大学发生的新变化带来的心理上的冲突主要表现为:  上述心理变化和思想困惑几乎是每位大学新生入学后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只不过是因个体的差异,表现程度不同而已。  优越感与自卑感的交织  这种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一些同学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学在父母的庆贺、师长的赞扬、亲友的夸奖和同辈的羡慕下进入大学,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但在新的环境中,面对人才济济的新环境,经过一番新的排列组合,心头会产生一种莫名的不平衡、自卑与优越交织在一起的失落与失宠、受挫、焦虑。另一些同学自学高考失手、失利,幸而总算上了大学,尽管不是很理想,毕竟圆了大学梦,这类同学一入大学内心就很矛盾,优越感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经历了这一矛盾的冲突。刚入大学把一切想象得十分神秘、十分美好,“优雅的环境、博学的师长、紧张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宽敞明亮的教室,丰厚藏书的图书馆,应有尽有的现代化的设施和仪器”。当自己真正置身于现实的大学之中时,就会发现现实的大学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同学间个性迥异,不易相处;师生关系不像中学那样密切,与任课教师接触机会较少,等等。特别是当前在办学条件上出现一系列问题,都与理想化大学有较大的差距,有些同学不免产生失望感,发出“走对了大门,走错了二门”的埋怨情绪。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大学时代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与大学生活的特点都促使同学们不断增强独立意识,遇到问题强调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期望形成独立人格,尽早实现自我价值。但大学生毕竟只能算是一个准社会成员,经济上尚未真正独立,不得不依赖家庭,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真正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境又不知如何独自去处置,不得不求助于父母或师长。这类矛盾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以上新矛盾、新冲突,是对刚上大学的新同学身上存在的“盲目自信”、过多的“理想化”和“依赖性”的否定,在解决这类心理矛盾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能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豪与自卑、独立与依赖的复杂现时微妙的心理变化,逐步使自己从稚嫩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建国五十学德育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周国瑞现代学校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3〕 王韶春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1997,(2):111-  〔4〕 周静先浅论大一学生心理特征及管理对策〔J〕浙江师大学报(理科版)(5)35-37
23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