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9

默默的,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学生的情绪及管理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砂砾DW

已采纳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 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 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1.2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倾向  在工作场景中,情感倾向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Spector等人认为,由于人际冲突是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压力源,态度和行为研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态度的形成特别是态度的情感层次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密切关联。积极情感的个体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支持,更满意于人际关系,因而可能会积极的面对引发事件,成功地处理压力环境,通常会具有较高的工作和组织认可度。Levin等人研究了情感倾向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反向关系,Cropanzano等人发现消极情感反应以情感倾向为基础,不仅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而且与组织承诺负相关,但与流动意向及流动率正相关。George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这一过程受到个体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积极情感的个体对工作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情感倾向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urke和Watson等人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个体容易产生压力感和不满意,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倾向于思考环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特征,因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情绪智力通过情绪过程和情绪状态同样对这一过程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判断结果)。因此,高消极情感的个体面对困难时,会作出相对悲观的判断结果,并感觉到压抑和较低的心理幸福感。  1.3情绪智力及其内涵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ardner的著作里,尽管没有用到情绪智力这个词汇,但其含义与今天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十分相近:即知晓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行为。Salovey和Mayer在 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正确、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包括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与情绪识别、情绪构建、情绪调节控制相关”,Salovey和Mayer指出情绪智力体现于情绪的感知、吸收同化、理解和管理过程,其结构包括四个要素: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调节规制;有助于成长的情绪知识;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情绪的能力等。Gole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胜任力模型”,即: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会感知(移情思考)和社会技能(关系管理)。可见,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感知并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绪及意图的能力。  1.4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  在情绪智力与个体成功的关系的研究中,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在个人成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个人成功的80%应该归功于情商,而智商只有20%的贡献。Salovey和Mayer认为如果从学术成就和职业地位两方面评价个人成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个人成功的10%到20%,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IQ)与个人成功存在相关(r=0.45,Mayer、Salovey和Caruso,2000。他们同时指出,单一个性因素只能解释个体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关于情商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的结论仍然缺乏实证支持。Jordan和Ashkanasy研究了团队情绪智力水平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发现高情绪智力水平的团队在研究期间一直保持高绩效水平,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小组初始绩效不高。Lennox和wolfe认为,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自我表现的调整修正能力和对他人敏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有效促进自我地位的改善,获取相关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任务效率。  2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工作行为选择中的缓冲效应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是多维且复杂的。Wallbott和Scherer的情绪经历五步骤模型对这一过程的解释为:个体随时监控并评估着环境,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理应激水平的提高,一定的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就会出现,个体因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是情绪经历的基础,如果感知到环境事件能增进自我福利,则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情绪所激发的行动会降低先前的消极的、负面的感觉,这些行动要么意在直接改变环境,要么回避摆脱环境。在工作场景中,有些行动可能对组织是有利的,有些行动则是有害的。在工作场所,比较典型的员工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和反工作

大学生的情绪及管理论文选题

154 评论(9)

sunrising99

本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就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实质、表现形式及自我调节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值得正在寻找大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关于大学生嫉妒心理素材的和正在考虑如何克服嫉妒心理的人参考。摘要: 作为心理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嫉妒心理的出现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若听之任之发展,其危害性则不言而喻。因此对嫉妒心理,只有正确认识并有意识地加以良性引导,才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成长。本文就大学生嫉妒心理的实质、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克服嫉妒心理的一些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嫉妒心理;自我调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年期。青年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西方许多学者把青年期身心特点描述为“苦恼期”、“反抗期”、“危机期”、“矛盾期”与“冲突期”等。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个性相比,青年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动荡、思维敏捷、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等心理特征。青年期是人生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需求高峰和创造高峰的“四大高峰”时期,所以青年心理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加上面临着升学就业、选择人生道路、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处理稍有不当,极易产生嫉妒心理。 一嫉妒的定义 《酉阳杂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根据我的理解,嫉妒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多年情绪体验。它是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产生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推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发生嫉妒。 二嫉妒的根源及内涵 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嫉妒是指恐惧(恐惧他人优于自己)和愤怒(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是怀疑自己的所有物可能性被侵犯,从而引起恐慌或不安。由此可见,嫉妒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衡量幸福时往往不是根据它的内在价值,而总是把它和别人的幸福相互比较作出估量,并且进一步把这种估量形象地表达出来。嫉妒的形成过程,按其程度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羡慕阶段)。这是最早的、程度较浅的阶段。此时嫉妒心开始滋生,但是深藏在人的潜意识中,还没有明显的表露出来。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嫉忧阶段),是程度较深的嫉妒。其特征是对人对物的嫉妒不再潜藏在心里,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对被嫉妒者作直接或间接的冷嘲热讽、恶语中伤、任意歪曲事实等。 第三阶段是深化阶段(嫉恨阶段)。这是嫉妒发展的最高阶段,此时人的嫉妒之心非常强烈,在强烈的敌意和憎恨情绪的驱使下,完全丧失了理智,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暴力行为,如偷盗、放火、走私等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犯罪行为。因此嫉妒是人本质上的疵点,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劣根性的一种。它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感情。 从根本上来说,嫉妒源于病态竞争,与个体的性格、文化背景、阅历、世界观关系密切。嫉妒产生的根源有: (1)自我封闭、自卑、自我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产生嫉妒。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响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 (3)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是万事超人前,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必要的。 (4)角色定位错误,不能自得其所的其乐。 (5)胸无大志无所事事,才会去挑别人的刺。 (6)自我实现受阻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1、来自学业方面的嫉妒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强烈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考试、评优、保研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青年去面对、适应。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它不仅表现在差生对优生的嫉妒,而且也产生在优生群体之中。特别是优生,在学业上得到的赞誉比较多,伴随的总是鲜花和掌声,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优越”地位一旦成绩下滑,成为“一般者”或是“较差者”,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到心理紧张,产生嫉妒心理。 2、来自人际方面的嫉妒 青年期还面临着认同的危机。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表现为交际圈子窄,容易造成严重的自傲心理、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引发人际冲突。部分大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没有竞选上“班干部”、没有评上“三好学生”,或在评优、评先进中名不列次,在集体中长期受到忽视和排斥,看到其他同学学习成绩优秀、工作出色,且人缘好,总是受到教师的好评和校领导的赞扬,心里产生苦恼,甚至妒火中烧,产生莫名其妙的怨恨之情,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可能产生交往障碍,与同学关系紧张,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成绩优异、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3、来自感情方面的嫉妒 嫉妒也是大学生恋爱中较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是由于爱情的排他性、占有心理、过度关注、自卑、猜疑心、缺乏安全感等原因引起。处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常常把对方看作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发现自己的恋人同其他异性接触,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心里顿生无名之火,限于痛苦之中。更有甚者,就连自己的恋人讲异性朋友的优点,也会引发猜疑,产生嫉妒心理。失恋者带着羞愧和愤怒的心理对抛弃自己的负心者进行的报复心理与报复行为,也是嫉妒心理的一种表现。 4、来自容貌方面的嫉妒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同处一个集体,有的大学生英俊、天生丽质,可有的却相貌平平。这时,那些相貌漂亮的大学生就特别容易成为被嫉妒的对象(在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因自己的容貌、身材、生理缺陷成为前进的绊脚石时,这些大学生就对自己的相貌和魅力缺乏信心,认为是别人给自己制造并带来痛苦,对相貌出众者产生无名的嫉妒之火,采取贬低、冷落、甚至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来消除内心的不平。 5、来自经济方面的嫉妒 大学生是经济不独立或不完全独立的群体,日用开支和求学、求职费用尚需家庭的支付。但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得不靠勤工俭学、贷款和领取贫困补助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大学生认为申请贷款、贫困补助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担心被人看不起。部分大学生在贪图享受、追求高消费的同时,物质上的要求经常受到阻抑,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花钱大方,而自己却囊中羞涩,产生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自卑心理,并对家境条件优越者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恨与羡慕、愤怒与怨恨、屈辱与虚荣的复杂心态。 6、来自求职择业方面的嫉妒 择业方面的嫉妒心理常出现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上。由于当前就业机制的不健全、不规范,靠拉关系、走后门、凭人情、靠钞票找到待遇优厚、工作清闲职位的就业者大有人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打击,排斥、挖苦、疏远、为难比自己职位优越的人,以此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求的心理平衡。 四 大学生怎样自我调节嫉妒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是否产生嫉妒心同他的理解力、判断力、抑制力、信念、社会良知、教养与性格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因素不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或出现偏差时,势必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嫉妒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更多的表现出消极作用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承认它,并正确的适应它才能对大学生自己起到积极的作用 自我调节,摆脱嫉妒的若干方法: (1)降低对自己的预期。 (2)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 (3)明白每个人都有天赋,而且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 (4)多与人合作。 (5)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心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密切交往加深理解。 (6)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自得其所自得其乐。 (7)尽量不去与别人比,多与自己的过去比。 (8)把别人的成就看作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剥夺或威胁,将别人的成功当作一道风景线来欣赏。 (9)学会赞养别人通过赞养别人来呈现自己博大宽容的胸襟。 (10)向对方公开展示自己的抱负,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给自己增添应用的压力,利用竞争促自己上进。 (11)充实自己的生活,扬长避短,寻找新的自我价值,发挥自身应有的潜能,开拓新领域,建立新的动力定势。 (12)真正的强者需要埋头苦干,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164 评论(14)

丢丢cute

情绪无处不在,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它反映了每个人内心的心理状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也正因为有了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各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使得情绪上更容易表现为冲动性和爆发性。所以了解情绪的特点,学会关注情绪、管理情绪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统称。需要是情绪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当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积极的情绪,如高兴、快乐;相反,当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是消极情绪,如伤心、愤怒。当出现不良情绪时,会对我们的心理、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那么就有人会想了,那要是没有情绪该多好啊!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二、情绪的功能情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有着它的作用和功能。健康的情绪能够促进身心健康,而不良的情绪是有损身心健康的。(一)自我保护功能情绪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出现消极情绪时,意味着我们的思维和认知出现了问题,提示我们要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而良好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力,使各个器官活动协调一致,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一)信息传达的功能情绪不只是内心的体验,还具有外部的表现,它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递。因而是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态、语调三种形式,它们被赋予一种特定的意义,传达给他人。人们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他人的情绪,并作出反馈。(二)情绪影响健康健康的情绪能够保护自我,促进身心健康。但是不良的情绪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过度的情绪冲击,会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得意识范围变窄,削弱判断力和自制力,严重者会出现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持久而消极的情绪还会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等。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根据古代医学《黄帝内经》记载说道:“忧伤肺、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这里的喜怒忧思悲恐都是指情绪反应超过一定限度的。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思伤脾:“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二、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一)焦虑焦虑,是大学生的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对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一般来讲,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内心会感到不安、注意力下降、失眠、食欲下降等。学习焦虑。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环境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等会让大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上变得担心、紧张。常见的表现是害怕考试失利。自我形象焦虑。对自我的认识不足,担心自己的外貌、体形、身材等不如别人,内心纠结于外貌的某一点不足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人际关系焦虑。与舍友、班级同学、男女关系不和谐引起的焦虑。尤其是恋爱受挫之后,会主观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和被爱的权利,引发焦虑。就业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变得未就业就先焦虑、担心。适度的就业焦虑可以让部分学生变得积极进取、乐于思考。但部分学生会长期处于就业焦虑中变得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二)抑郁抑郁,是指精神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较持久、消极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状态。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弱、郁郁寡欢、兴趣丧失、食欲减退和失眠。还会伴随着对前途悲观失望、无助感、精神疲惫、毫无价值感的现象出现,长期发展而不能及时调整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出现轻生的念头或者自杀的行为。(三)易激惹易激惹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或因愿望无法实现时,内心产生的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会因一件小事或者一句逆耳的语言就会失去自控能力,变得暴跳如雷、拳拳相向或出口伤人,甚至做出一些令人后悔的事情。愤怒还表现为嘲讽、怒骂、沉默不语、发脾气、敌意、乱摔东西等。(四)嫉妒嫉妒是指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引起的不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绪体验。是自尊心过强的一种表现,在大学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当别人在学业、知识技能、人际关系、荣誉等方面胜过自己时,变得愤怒、不屑、轻蔑他人,甚至出现报复他人的现象;当他人不如自己、遭遇不幸、处于困境时变得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恶语伤人、诽谤等不良行为。(五)冷漠冷漠是指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都相无动于衷,凡事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旷课、不参与任何团体活动、不参与同学之间的活动,每天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人交流。有的总是宅于宿舍,对于他人的求助无动于衷;对于他人的遭遇漠不关心。(六)恐惧恐惧指的是对于常人不会感到害怕的事物或场景感到害怕、恐惧,或者恐惧较为强烈、时间持续较长、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的一种情绪体验。社交恐惧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表现为害怕到公共场合讲话、吃东西、走路,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中或者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表现得容易紧张、焦虑、出汗、心跳加速、说话僵硬等。以上所举的可能不止这么多,这些只是比较常见的一些症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四、情绪的管理情绪渗透我们的生活,关乎我们的快乐和生活质量,要关爱自己,及时管理情绪。重视积极使用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让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变得轻松、自在。(一)积极悦纳自己和欣赏他人出现消极的情绪,是许多同学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产生的。应该学会客观的分析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发挥自身的优点,接纳自己的缺点。对于自身存在而又无法改变的缺点和不足,就应当欣然的接纳,做到扬长避短;而对于能够改变的缺点和不足,就应当积极去改变。不必苛求自己成为十全十美的人,保持自己特有的气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学会开阔视野、欣赏他人的优点,看到他人的成功、取得荣誉时,要学会向肯定他人,积极向他人请教,不断的完善自己,积极进取,共同努力。(二)倾诉法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学会积极的进行倾诉。1 找亲朋好友倾诉。当找亲朋好友倾诉时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什么时候倾诉:在倾诉前应当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倾诉?自己是否真的不能处理遇到的困难?倾诉后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哪些方法还是单纯的倾诉?(2)找什么人倾诉:适合你倾诉的人应该能够积极的理解你、关注你和支持你,同时你也要足够的信任他(她),并能够给你一些简单的意见。(3)如何倾诉:倾诉时应当客观、实事求是,尽量不用极端化和情绪化的语言。这样更有利于情绪的宣泄。找咨询师倾诉。当学会找心理中心老师倾诉时,也就意味着你有着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渴望改变不良的情绪状态。找到咨询师,除了能够帮你保密外,还能够让你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找到适合自己宣泄的方法。心理咨询空椅子倾诉法。如果不想找他人倾诉,也不想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咨询师,那么你就可以选择空椅子法。找一个适合的场所,将椅子放到你的对面,把你的所有的情绪都倾诉到空椅子上。你也可以将它想象成自己要倾诉的对象,积极的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三)宣泄法心理中心设有一间宣泄室,里面配备了专业的宣泄设备。来到宣泄室,可供你大声呐喊和奋力击打两种设备选择。这可以让你的负面情绪得到科学、合理的宣泄。这样既不损害自身健康,也不会影响到他人。户外运动也可以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如跑步、打篮球、散步、逛街、舞蹈等等都可以让你压抑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适度的哭泣。有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女性寿命均高于男性寿命,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更善于宣泄自己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哭泣。哭泣时达到了宣泄心中不良的情绪的目的,同时泪水还能够将人体内的部分毒素带出。因此学会哭泣吧。(四)情志相胜法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可得出以下方法:怒胜思。即愤怒情绪可以战胜过度思虑。当你的注意力都放在思考问题而苦恼上而又无法摆脱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愤怒的情绪来克制自己的思考。比如捏紧拳头、大声呐喊等。喜胜忧。即高兴的心情能够克制抑郁的情绪。比如心情压抑时,可以看一些简短的笑话、喜剧,能够让你从抑郁的情绪中走出。(四)思考性评估法思考性评估,即在情绪爆发之前,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冷静时间约为6秒),理智分析,之后再决定将挑起哪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产生模式中,是先有清晰的思想而后产生情绪。步骤:当遇到问题时,首先,问问自己该不该产生情绪;其次,对于应该产生的情绪值不值;最后,如果有可能,问问自己能否超越现有问题,变坏事为好事——如果你的情绪反应得当,不仅可能平息双方的情绪,还可能促使双方发展出更好的关系。(五)归因法海德首创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归因,即情境归因。如环境问题、运气、机会、任务难度等;二是内归因,即个人归因,如性格、气质、能力、态度等。心理学分析认为,人们在进行情绪归因时往往表现出自归因偏差,即在对他人归因时,倾向于高估人格特质的影响,低估情境的影响;对自己归因时,常常会给出情境归因,如考试失利是因为试卷太难、运气太差、位置不好等等。因此,为了能够有个良好的情绪状态,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在分析他人的情绪时,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外归因,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分析情绪出现的原因;在分析自身的情绪时,主要应运用合理的内归因,学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同时,还需遵循求真原则,综合运用外归因与内归因;防止不合理情绪分析。所谓求真原则,即在进行情绪分析时要秉承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内因与外因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作为情绪分析方法,情境归因与个人归因也应结合起来运用。这就是外归因(六)呼吸放松法该方法简便易行,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理论是通过深度呼吸,使身体组织器官与呼吸的节律发生共振,这样就能达到放松的效果。步骤: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好或者躺好,然后深深地用鼻孔吸气,直至自己无法再度吸气时,憋住几秒钟,然后用嘴部慢慢地呼出,直至将气体全部呼出。这样反复练习数次,便可放松心情。(七)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让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充满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困难,从而能积极调动自身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遇到情绪问题时,学会积极暗示。如“我一定可以战胜困难的;目前的困难我都可以解决;控制住不让自己发脾气,冷静思考,积极面对;我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让自己变得难受”等等积极的语言暗示。
17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