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pter
跨文化心理学视角:既关注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注意生态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作用跨文化传播视角:主要关注文化间的传播模式,以及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人类学视角:主要从比较文化、风俗习惯等角度出发跨文化交际视角:文化差异并没有改变交际的普遍性质,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却增加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跨文化交际中的交往禁忌》,《独立学院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双层面视角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问题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性别差异》,《日语的“暧昧性”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利性》,《浅议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因素》,《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探究》,《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教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的现状分析》。 以上是部分论文题目摘要,关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论文很多,大部分是关于语言方面包括商务英语、英语教学、其他语种的词汇等。其次较多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再次便是文化差异方面了。如需相关已发表论文可代搜检并发至邮箱。
这种文化的论文就是你必须查找相关文化的资料,然后再做一个论文的定向。你的好好的了解这个文化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东西,而且这个文化的历史。所以这个你必须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去查看去,考证这些历史,这些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样对于你文化的定下全是很有帮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差异及如何解决在对外交流中的障碍 一、中西文化价值观的理念差异及在交流中形成的障碍不同的价值观是中西文化深层次差异的重要表现,是我们与西方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 、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家到社稷,从国到天下,最后才是个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这一理念从西欧启蒙运动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它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政治理念,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它反对权威对个人各种各样的支配,特别是国家对个人的支配,主张私有财产制度。 笔者以为,中西价值观的核心差别是: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突出个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主义为核心,贬低个人。具体则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 中国人重视集体的作用 西方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二) 中国人注重互动和相互倚靠 西方人注重自立和人格独立(三) 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 西方人注重保持个人隐私(四) 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 西方人不讲“面子”,有时也许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他们称“尊严”),但绝想不到对方的面子(五) 中国人偏好人际和谐 西方人喜欢个人竞争(六) 中国人讲集体利益至上 西方人讲个人利益至上(七) 中国人喜好共性,喜欢“随大流” 西方人喜好个性,“爱出风头”二、如何克服文化交流障碍,促进文化交流作为一名当代的翻译大学生,我的职业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同声传译译员,通过本门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我了解了文化之源、文化要素(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和文化 ,就去如何克服文化交流障碍,达到交流目的,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知己知彼。“知己”并非易事。要对自己的文化有相对系统全面的了解,需要下苦功夫钻研。“知彼”的关键是了解对象的看法以及产生这些看法缘由。具体办法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笔者在参照中国学者关世杰先生提出的外事交流原则基础上认为,文化交流应当遵循以下七项原则:(一) 平等待人,以诚相见。要对话,不要独白,应该尊重对方。既然是交流,就要耐心听,仔细问,让对方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换意见比单方面灌输更有效。我们提倡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态度积极诚恳,但绝不强加于人。 (二) 用事实说话,不卑不亢。事实胜于雄辩。谎言腿短,对中国的种种歪曲和诬蔑,在事实面前终究是苍白无力的。事实是生动感人的,因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对外交流时,国内的进步和成就是有效交流的基础。 (三) 掌握分寸,留有余地。事物是辩证的,有进步就有落后,有成绩就有缺点,西方人一般习惯实事求是,不喜欢过于夸张,把话说得太满,容易造成被动。(四) 报喜也报忧。报忧不是为了揭露,而是为了解疑释惑。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发展进程中出现问题、缺点和困难是极其自然的。我们不必回避,更不必觉得理亏。这符合辩证法,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五) 寻找最好的切入点。从共识(相同或相似的兴趣和利益)出发,根据对象的特点和所涉及的问题,设计谈话的角度(正面、侧面还是反面,有时还要由小见大、一滴水见太阳)和谈话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六) 有来有往,及时取得反馈。不仅要向对方介绍中国,有时还要主动询问对方国家的情况,而不是表现出对别人不感兴趣。交流是双向的,有来有往,这样对方才会感到亲切,因而彼此更容易沟通。一次谈话或发言的结果如何,不能全凭自己主观的感觉,要尽可能取得反馈,才能客观地作出判断。通过反复实践,逐步积累跨文化交流的本领。(七) 要有幽默感、人情味、故事性。谈话最好能用含有人情味的故事作为开场白,之后加点幽默,有时还可以说个笑话或开个玩笑。这类表达方式是西方人所喜闻乐见的。 “知行合一”,在比较充分地了解了中西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差异之后,我们当代翻译人员要真正掌握如何克服中西文化交流障碍,就必须投身实践,在翻译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新的智慧,“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吾辈任重,需摒弃浮躁,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