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ish
一、更新教育观念 新时代已经对我们教师发出了严峻的挑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是已经落伍,不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创新教育是以教师的知识为更替点的,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有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新教育的关键。有创新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再满足于现有知识的吃老本现象,依然因辅导旧,袭用老方法,老套路的陈腐的教育方法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必须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及进吸收各种信息,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并善于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善于去发现,或创新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将学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适应创新教育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创造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教育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只有使学生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业,当学生把学习数学知识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时,教学工作才富有成效,而课堂教学首先使学生进入课堂之中,因此,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数学时,只有学生对数学生产兴趣,喜欢数学,才能学好数学,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师生思想交流,学生和我们教师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丰富感情的,况且他们年龄太小,感情更容易受影响。因此,应从微妙处关心,尊重理解感染他们,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亲切、平易近人认识到这个教师是爱我的。 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因此,数学就是怎样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途径是各种格样的,“设疑——生疑——质疑——解疑”则为其中的一种,即老师首先提出有层次性,发散性的问题,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提出有独创新的见解,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解决,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对学生萌发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的想法,要及进地予称赞。 四、加强横向思维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 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如第十一册中的“和倍分数应用题”,教材中展现的只有列方程一种方法,教学时,我不局限于此,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鼓励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然后交流互评,结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数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门,并且都能说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预设时都没想到,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五、鼓励利用网络资源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它与传统的学习手段相融合,依我国的国情,就现阶段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如学习“圆的周长”,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什么是圆的周长?你了解祖冲之吗?什么是圆周率?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要求学生通过家庭电脑链接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源,作好记录,上课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共享,实现真正的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正逐渐走入我们的一线课堂,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手段,拓宽了视野。 六、提倡分层布置作业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总之,在教学课上,要注重人人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课堂上活而不乱,轻松愉愉地学习,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改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 长期以来,因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谈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所得到的,都可理解为创新。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培养,作为教师应确信:一般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潜能。如何去挖掘这种能力呢?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了五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最后大家汇报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发明”。二、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指导者,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造行为的发展。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张,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去想,不敢去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敢讲。唯恐说错了挨老师的批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或抹杀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诱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后,想出三种不同方法求出周长。方法一,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我又问: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是28+15=43(米),43×2=86(米)。这位同学说完后,我又马上说;“你讲得真好,这个方法很独特。”在这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方法四最好。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发挥了自己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三、 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是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哪几种围法?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有五种不同的围法,并且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学生又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并且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我国的教育家对质疑问难也很重视,他们提出:“学则需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博士对科技少年班的学员讲:“如果你们不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终其生,只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