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b2015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造物主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的学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伪造、崇拜偶像。说明中国古人已相信《圣经》、得着《圣经》并照着去行了。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天书《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并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就是造物主上帝的属性。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天书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古时候为什么如此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天书《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天书预言中的“耶稣”。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圣经》中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这个从旧约《圣经》中才有的“道”的传统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因为圣灵的同在能引领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可惜的是:孔子、老子虽极力推行“神州”的“摩西五经”、“神天律例”的“道”,但是2500多年后“神州”上帝的“道”就渐渐退色,已失去“神州”本相。道家典籍《道德经》中的上篇第十八篇,老子叹息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延至今日,被无神论的佛教所抡占,完全失去了孔老的本意,没了“道”的影子。至此远离宇宙高等智能生命圣灵,进入堕落天使,现今的空中掌权者──龙的“传人”。一个十分敬重上天,指引人类敬畏天地的孔子也变成泥塑木雕、庙宇里的偶像了。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要想真正做到“仁”,必须要自觉,不是依靠别人来完成的,强调了为仁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意思就是说,用土堆山的_,还差一堆土就可以堆成山,但是我停止了,是因为我停止了没有最终堆积成山,在平地上的话,虽然只有一堆土,如果我想堆的话,也是因为我自己想要去堆的。孔子这句话的引申涵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想要成功,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就会功亏一篑,做事需要积少成多,以小见大,不可半途而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自己决定的,与其他外部条件和环境无关,“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还强调了即使一个人所在的起点很低,但只要不放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积少成多,最终就能成功。孔子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意思就是说,一天之内有没有对善行的实践,我从未见过一个人缺乏力量。也许有吧,是我没见过。从孔子的这些例子里就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走向“仁”的途径是“为仁由己”,仁是人们心中都有的,只要去践行,就可以做到“仁”。最后孔子还把践行仁的行为分成君子和小人之别,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仁的方式是“求诸己”,就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小人是“求诸人”,依靠别人来实现仁,而实现仁是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的,与外界条件无关,要通过自身的践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仁”。
来源:传播力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孝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儒家的孔孟二人,他们将孝的含义由物质扩大到精神层面并将孝道与社会治理相结合。
孔孟提倡的孝道是一种“不忍”之孝。“不忍”是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为服务他的政治理念而提出的,“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是指每个人都有的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君王如果能对百姓怜悯,实施仁政,将这种“不忍”之心运用在治理社会中将会实现社会大同。其实,“不忍”不仅可以运用在统治者身上,也适用于百姓个体之中,当个体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和长幼辈分时,晚辈对长辈的这种“不忍”之心我们称之为孝。这是一种不忍之孝,以不忍人之心尽不忍人之孝,极有可能实现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社会。
不忍之孝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论语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能养”是指物质方面,“敬”则指的是精神层面。孟子也谈到这种“敬”的具体表现,《孟子》离娄篇讲到曾子和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双亲的不同状态。“曾子养曾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日有”。曾子的儿子增元在侍奉曾子时:“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日亡矣,将以复进也”。侍奉父母的身体是最基本的物质敬孝,曾子每日提供父亲最好的酒食让父亲物质所需得到满足,可谓是做到了“能养”,但是孝顺父母还有另一精神层面,这种精神方面的孝顺更加不易。与曾元相较,曾子每餐请示父亲饭菜分配,参考父亲的意见,这其实是为让父亲有存在感,告诉父亲今日饭食有多余则是让父亲安心。这种对父亲存在感和安心的关照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恤,曾子对父亲的孝顺是一种“不忍”之心在推动,以这种“不忍”之心体会到父亲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于是每日必问请父亲看似锁碎的事情,其实是给父亲一种情感的慰藉,曾子对父亲的这种“敬”不仅有对父亲的威严之敬,更是对父亲年迈衰老的疼惜,既做到了“能养”,又做到了敬爱。子女尽孝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不忍”之心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能力是在递减的,心灵层面的孤独与失落却不断增加,这就更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理解。在物质富裕的社会,对父母情感孝敬比物质的孝敬更加有效与难得,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方向。
来源: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