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more20
“儒商”通常是指把“儒”的伦理与“商”的职业相结合的商人。中国古代历史中,子贡、范蠡、计然、白圭都堪称是儒商的典范。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儒商精神”,即是儒家思想与商贾精神的有机结合,其核心要义是“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强调超越个人功利的终极目标和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当今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崇尚“儒商精神”。近年来,“新儒商”一词也应运而生。何为“新儒商”?关键在于对“新”如何界定。从时间上看,这里的“新”是与“旧”相对应的,即新儒商必须摒弃旧儒商具有的宗法性、行会性等缺陷。从空间上看,新儒商则必须超越地域的狭隘性。简言之,这个“新”应该基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来考量,即“新儒商”应指秉承儒家传统美德,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现代化管理意识的商人。由此,“新儒商精神”应包括“志存高远,诚信为本,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基本特征。 从全球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世界经济秩序需要注入更多的道德基因,需要更多具有其他文化特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构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包括整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南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形成的“新儒商文化经济圈”逐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国内,近年来,利益驱动所形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经济活动中有所抬头,“舍本逐利”、“舍义取利”导致商业道德失范、商业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严峻,这些不但会对企业自身造成巨大的信任危机,严重的将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甚至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儒商气质的现代企业家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大多数毕业生将进入商界从事商业活动的财经类高校而言,加强学生“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做到未雨绸缪,十分迫切和重要。 加强财经类高校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育应体现以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儒学为体,西学为用,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使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培育。 第一,思想理念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指高校为实现培育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而创设或使用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以及实践活动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的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及健全的制度体系和完整的发展思路。要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就要统筹优质资源,调整和优化培育方案,把新儒商精神纳入大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将新儒商精神的价值观念与大学德育的价值目标进行对接,促进新儒商精神与大学德育教育价值体系的同构。具体来说,财经类高校可从学生进校起,就引导学生学习新儒商精神和文化,并贯穿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具有“新儒商风范”。此外,学生还应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及世界著名企业管理人员的传记等,从思想理念层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 第二,行为个性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指高校为实现培育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植入新儒商精神的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新儒商的精神特性,培育其具有“新儒商风范”的行为个性。要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就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平台和资源,在开展活动时注意向学生灌输新儒商精神。具体来说,可每年定期举办系列活动,如举办辩论赛——让学生在论辩中明晰新时期儒商的“义利观”;设置新儒商论坛——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儒商来校为学生作讲演,介绍他们信奉的儒商理念,不断进取和回报社会的事迹;让“准”新儒商(毕业生)与学生结对——在历届毕业生中,不乏志向宏大仁爱谦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准”新儒商,让他们与在读学生结对,也是培养学生具有新儒商精神的良好举措。由于新儒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注重通过经营活动来实现“创家立业、经世济民”等目的,对青年学子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青年学子可通过上述形式和途径将新时代儒商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以他们的价值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使学生把新时代儒商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个性和素质,成为具有新儒商精神的人才。此外,新儒商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为新时代儒商所需要的能力和担当。 第三,视觉感染层面。这一层面是指高校校园环境中可以让人体验其存在的有形环境和有形实体,主要是指有形的物质生态环境和实体环境。包括校园整体规划和布局、校园环境特别是人文景观,以及具有社会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等。做好这一层面的工作,就可把蕴涵儒商精神和儒商文化的人文景观与校园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这种人文理念与校园景观的融合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对学生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从而达到一种无声的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在校园内放置古往今来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儒商的雕塑;或将蕴涵新儒商精神的箴言刻在景观石上;或利用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讲述儒商的奋斗事迹;还可以在学校教学大楼的走廊和图书馆的大厅里悬挂著名儒商的相片和名言,在阅览室中展示他们的著作或者关于他们的著作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不仅能起到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作用,更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官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和认同儒商的精神和作为,激励他们成为新时代的儒商精英 
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崛起,以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提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它是一柄双刃剑,在约束儒商自身诚信经营、重义轻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儒商的信誉,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和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弘扬儒商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儒商文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深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精髓。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立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与儒家思想一脉相传,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而根植于儒家思想沃土又融合当代经济发展经验形成的儒商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商业版本。我们要把提倡儒商文化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机结合起来,重铸道德长城,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儒商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补充。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它不能解决市场中的垄断、收入不公、并带有一定盲目性、滞后性等。而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的政府调控又难以洗净腐败之手,这中间必须有道德的良知 来发挥公正的作用。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再加上长期的斗争哲学对传统道德的破坏,使得市场经济秩序极度为混乱,从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成灾,到上市公司的集体造假,再到厦门远华走私、沈阳慕马的腐败大案等,无不在昭示着重振道德的纲常的必要。可以说,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是市场经济列车的铁轨,脱离了道德之轨,市场之车就会寸步难行。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我们提倡儒商文化可谓切中时弊,恰逢其时。第三,儒商文化是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儒商文化是经过历代儒商的成功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儒商文化的诸多内容在今天的企业发展中仍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如注重诚信,就是重视产品质量,信守合同,不逃废债务。重义就是守法经营,注重环保,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仁爱就是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实行人本管理。人和就是对内铸造团队精神,搞好协作,对外树立顾客至上的观念,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西方的诸多管理法则也往往体现了这种管理中的道德诉求和人文关怀。如美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德国企业的质量第一观念、日本企业的团队意识等,与中国儒商的管理理念可谓殊途同归。孔孟之乡在改革开放以后涌现了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企业,就是这些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创新的结果。如太阳纸业集团董事长李洪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的创新思想、山东矿山机械厂厂长马昭喜两本(即人本、成本)管理法则、鲁抗集团董事长章建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如意毛纺集团总经理邱亚夫树立国际一流品牌、建国际一流企业的坚定信念、心声集团董事长韩法轩奉忠孝诚爱心,走人间真情路的亲情管理理念等等,都深得儒家文化精髓而又独具特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为孔孟之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人认为,具有现代人文道德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又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就是现代儒商。如果只把“儒商”界定为只是“商人”是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