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123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过程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发展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发展。 
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1、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篙和橹→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的完善→汽轮机船、柴油机船的问世→油船和散货船的出现→大型远洋客船的兴起→柴油机船时代2、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部分船介绍:1、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2、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的船队都是由帆船组成的。在帆船发展史中,地中海沿岸地区、北欧西欧地区和中国都曾作出重大贡献。19世纪中叶美国的飞剪式快速帆船,则是帆船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不同地区的帆船,在结构、形式和帆具等方面各有特色。3、蒸汽机船时代18世纪蒸汽机发明后,许多人都试图将蒸汽机用于船上。1807年,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驱动装在两舷的明轮,在哈德逊河上航行成功。从此机械力开始代替自然力,船舶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4、柴油机船时代柴油机船问世后,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空前兴旺,中东等地石油的大量开发,促使运输船舶迅速发展。
关于船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说法也是多种多样古典文集山海经中记载帝俊生禺号,欧豪升力凉凉生番偶是始为舟墨子认为是有个叫王锤的制作了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个教育局的人制作老周汉代的刘向认为是黄帝时期的名称供果花楸木为舟,等可见众说不一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水上活动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在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国家之一并利用独木舟和蒋渡海独木舟就是这样把园木凿工人坐在上面的最大的船是由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演变过程及缓慢但在技术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过程来制造制造技术比较难得的基本的技术也先进得多他已经具备了传染整形中国古代的船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商代已有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进步船上出奖外还有摩托最著名的要素晋朝王浚楼船据有关历史史料记载当时武帝谋伐吴时曾见修造建成后已知大船可以容纳两千多人而且晚上可以马可船有多大在唐代有个叫杜宝的人在拖地有一艘轮船上有点潮螳螂等真是富丽堂皇可见当时的工艺和规模已经相当成熟了。
浆划:木筏,独木舟帆船(从两三米的小船发展到130多米大英国战列舰,有单桅,双桅,三桅,四桅,中国还出现过十几个桅杆的船,不过风利用率不高)蒸汽船/轮船(从木制到铁制,其间经历了轮浆(旁边那个大轮子)到螺旋桨)到现代开始使用大型柴油机,燃气轮机,还有核反应堆为动力的船。
今年7月11日,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6月3日,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纪念日。中国造船业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开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经过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发展,船舶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造船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纪元以来的两千年中,有一千五百年左右领先世界。600年前,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鼎盛,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但是,由于政治腐败,外敌入侵,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造船业已是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船舶工业。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船舶工业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自强振兴之路。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中国已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新世纪以来,船舶工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间,中国的造船产量年均增长26%。2004年,造船产量达到88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份额达到14%,连续10年列世界第三位。预计今年的造船产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约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8%。 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和8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并已成功进入液化天然气船建造市场,打破了少数国家的垄断。目前,除豪华游船等少数船型外,中国已经能够建造符合各种国际规范,航行于任何海域的船舶。 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大量为出口船和国内远洋船配套。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已开发和建造了20万吨级以上的浮式生产储油轮和多型海洋平台。 中国建造船舶中有70%以上是出口船舶,已经出口到了包括美、日、德、法、加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机电行业中重要的出口支柱产业。2004年出口船舶达到560万载重吨,出口金额达到6亿美元。目前中国手持船舶订单中有85%以上是出口船订单。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防科工委负责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工作。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实行中央和省(市、区)两级管理方式,国防科工委设有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 中国高度重视船舶工业的对外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引进了100多项船舶和船用设备设计制造技术。除了民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外,中国与欧盟、韩国、日本已建立了造船领域的政府间对话机制。2002年,经国务院授权,我委与外交部、商务部组成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新国际造船协定谈判,为建立公平、规范的世界船舶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船舶工业用30年的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又用了20余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再用10余年的时间,中国船舶工业一定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世界造船与航运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答人的补充 2010-12-25 20:55 近代中国造船业发展迟缓。1865~1866年,清政府相继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军舰和“江新”“江华”等长江客货船。 新中国成立后,船舶工业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52年划归一级部,任务是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45-50年)和朝鲜战争;打捞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旧中国的修造船厂;集中力量建造苏联转让的舰艇;组建船舶科技机构;着手研制万吨轮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机部。主要任务调整方针任务,组建国产化协作机制,立足国内配套,调整生产方向以军品为主,造船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研制出核潜艇、远洋探测船、万吨轮等),贯彻战略部署重点建设三线。文革中遭到创伤。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保军转民再次调整生产方针,实行军民结合、军品优先,民用船舶迅猛发展。以五种军船(导弹驱逐舰、核潜艇、常规潜艇、导弹快艇、护卫舰)为重点,研制完成两项重大工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造船业稳步全面发展。1982年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后又分为中国船舶北方重工集团和中国船舶南方重工集团。
船的历史毫无疑问,人类是在远古发现木头或捆扎起来的芦苇能浮在水上推动的。但是几乎没有远古的船只遗留下来。在英国约克郡斯塔卡尔的一个泥炭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的佩塞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这种独木舟用燧石制的工具挖成,可以做得相当大。在英国林肯郡的布里格发现的一只独木舟,竞长达16米,宽5米。早期的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则可能是用芦苇造船,在芦苇上涂—层沥青或树脂,便可在河流或运河上航行。但是我们不知道最早的海船是怎样建造和在什么时候建造的。公元前3000年就使用带帆的芦苇船了,公元前2000年就出现了可能有龙骨的木船:这两种船一定是地中海东部的各族人民(例如克里特人)进行贸易的重要运输工具。篙或桨肯定早于橹,但是用篙或格来行船并不令人满意。传说中的巴比伦英雄吉尔加麦西在企图飘洋过海时,遇到在死水处摆渡的人要他制作一根18英尺长的篙,可是他把120根这样长的篙接起来也撑不到海底。于是吉尔加麦西便“脱掉身上的衣服,举起双臂当桅杆,用衣服作帆”,站在船上随风飘去。不需要活动桨和因定舵的复杂系统的另外两种船出现得很早,而且流传到了现在。一种是爱尔兰人的柳条舟——船用柳条编成,蒙上兽皮,然后再涂上柏油。另一种简单得多的船是充气的动物皮,见于古代的浮雕,聪明的亚述兵士就带着装备乘这种船过河。象5000年前尼罗河上用芦苇船一样,如今近东还有人乘这种用动物皮制作的船过河。希腊时代出现了两种海船:今种是又大又结实却有些笨的商船;一种是轻便得多的战船,从公元前六世纪起,船头上就有一个很大的金属撞角。这种船用来运海军,待两只船一旦连结上,他们就在飘浮的“陆地”上展开战斗。地中海地区各国的战术,在2000年里没有什么变化。在1571年的勒颁多战役中,西班牙、威尼斯和罗马天主教各国的联军打败了奥斯曼土耳其——这是最后一次利用桨船进行的重要战役(虽然在200年后路易十四仍拥有这样的战船)。在勒颁多之役以前很久,斯堪的纳维亚人就有行驶得很快的扬帆的战船了。一种新研制成功的,多桅、多层甲板和装甲板厚的快速大帆船,使制海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西北欧、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