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翁NT
一、在写法学论文时应注意正确使用专业法学术语 法学论文的属于应具有准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和论证性准确性应体现出用词贴切和造句恰当;抽象性应体现在概括、简单精练、深刻;逻辑应体现逻辑合理性、严谨性和有序性;论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正面论述和反面反驳两个方面 二、法学论文起草过程可以采用的两种写作方法 1、论文分块合成法 所谓分块合成法,是指作者先易后难的顺序,将自己考虑的非常详细的内容,按大纲依次组合成一片完整论文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不受提纲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次序限制 当对某个部分有一个成熟的理解时,就先写下那个部分然后"养精蓄锐"集中精力"击破"其他相对难度较大部分、初时考虑还未成熟的部分这两种起草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2、一气呵成方法 所谓"一气呵成法"是根据现有素材,按照提纲顺序,从头到尾把全文内容写出来这个时候,无论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如个人见解不透彻、资料不完整、结构不严谨,甚至有些内容不流畅,一般都不作修改,初稿完成后再考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不间断地思考,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描绘论文的轮廓,并确保写作过程顺利完成 三、法学论文写作需正确使用引文和加注 一般情况,在写法学论文中都会引用相关的条文、文献,这些内容需要加上引文和加注,这两个问题需要清楚 1、关于引文问题 所谓引文,是指由于论文论证的需要,在法学论文中引用的经典作品或者文献内容、法律条款或者其他内容的原文引文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强有力的论证 在使用引文时,要注意两点:论文中的引文应尽可能少,要准确,不能盲目追求过多;引用经典、文献、材料,不应脱离主题,各取所需,而应当按原着的本意引用引文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引文,即直接引用经典作品、文献或法律条文中的词、句、段、条、款为论证之根据 2、关于增加脚注问题 所谓的加注,是指注明内容的来源出处它的作用是让读者和编辑知道引文的来源加注有四种方法:段中注,即夹注,将引文用括号标明,脚注即在引文页脚处注明来源;章节,即标注在一章、一节后;尾注,即注释附在全文的末尾(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一) 绪论(introduction)绪论,即常见的“序”、“前言”或“引言”绪论部分可大可小,根据论文而定。绪论是一篇合格论文的开头部分,一般包括下列内容: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绪论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二) 本论(straight matter,main body)撰写本论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即法学论文写作的步骤与论文对他人资料的引用。 论文写作的步骤第一步应当介绍该问题的历史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学说史或者历史沿革,目的在于考察该问题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对该问题有大致的认识。第二步是归纳学说。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对问题的背景、学说等作出解释或者归纳,使读者了解该问题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第三步是探索与问题有关的法律思想。第四步是对判例进行研究。第五步是做社会调查。第六步是比较法研究。比较法的方法是法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环境法研究中。第七步是讨论。即对自己所想提出的思想观点展开论证,同时对自己所不赞成的理论观点进行批判,提出并阐释自己的理论见解。 论文引用在法学论文写作中经常需要引用到前人的观点,以及当前的一些政策法规,我们需要对引用部分进行标记,并在参考文献中体现出来,这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有助于提升学术人员的道德修养。(三) 结论(result,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毕业论文的结论是对全文观点的总结,按照(1)、(2)、(3)的模式编写,当然并不一定写上(1)、(2)、(3)。结论是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最后结论。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论文研究的成果或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应写得简明扼要,精练完整,逻辑严谨,措施得当,表达准确,有条理性。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写好法学学术论文的相关分享,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在平台查看!
以下是法律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刘南平博士说: 简单地讲,它(命题)应该是贯穿整个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你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观点 在初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拟一个提纲,提纲可以澄清思路,也可以使作者一目了然地看出自己的思路是否前后一致;还可以列一个参考文献目录,使自己明白要看和要找的资料;与人讨论自己的论文构思,也是一个好办法 问题是否成熟不完全在于这个主题下已经有多少篇论文了,而在于问题是否被人看到了、解决了 如果你仅仅检索、参考和引用论文,你只能在一个狭隘的圈子里说话,而且往往还无甚新意 如果你要梳理一个制度的来龙去脉、一个概念的生发演变,那些故纸堆里的东西可能正好是你要找的,那些变化的细节也许正是值得你关注的 可以这么说,一手资料是金,二手资料是铜,三手资料是垃圾 一个初入门者,可能会借助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 或者出版 的时间 版次 、被引用乃至下载次数等外在因素去判断,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一个权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假定比一个三流刊物上同主题的文章要靠谱; 一篇被频繁引用或者大量下载的文章,总比一篇没人引用的同主题文章要好一些; 一本几次再版或者多次印刷的教科书,大体上是品质的保证; 你所了解的一位名声在外而素来严谨的学者写的东西,永远值得重视; 在我看来,文献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思想的原创性或者出处的原生性; 二是论证的严谨性或者报道的准确性; 三是影响力; 思想的原创性,指一个学术概念或者观点最早是谁、在哪里提出的,或者一个事件最早是谁报道的,通常只有阅读了大量文献,理清思想的脉络以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以美国为例,主流的 Law Review 差不多每个法学院都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哈佛法律评论」「耶鲁法律杂志」「哥伦比亚法律评论」 互联网上的信息,必须查到它原始的出处;没有找到原始出处,都属于道听途说 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了各种官方统计数据或者数据链接, 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也 查找文献有两种方法: 一是确定范围、全面排查,即确定检索范围、检索方式和检索词,进行地毯式的检索; 二是顺藤摸瓜、延伸阅读,即根据已有文献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检索; 这两种方法应当交替并用,只用一种还不行 四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即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 描述状况的具体方法有好多种,比较常用的有举例说明、统计数据和类比说明三种方法 要注意的是,用于类比的事物与类比对象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其类比也不见得精确合理 属性分析在教科书中是相当常见的,每讲到一个重要概念,教科书都会给出一个定义,指出它的属性 如果大家都是从自己定义的概念或者自己奉行的教条出发,以不具有共识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学术讨论;要真正解决前面所说的行政合同一类的问题,恐怕需要回到原点,把它放在现实情景中重新探讨它的属性 理想类型则是在对纷繁芜杂的现象进行整理、提炼所得的典型;它不完全对应于经验事实,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绘,但又基于经验事实,抓住了现实的一些基本特征 法律条文作为论据也不是所向披靡的,它作为论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几个因素: 一是法条含义的明确性; 二是法条自身的有效性; 三是法律条文与论证主题的相关性; 体系解释,指根据相关条款在法律文本章、节、款、项中的位置来解释该条款的含义;这是文意解释的延伸,但仍然是在法律文本 运用学说作为论证根据,要注意分析其内在理路,避免简单地"耍大牌"或者"数人头":你搬出梁慧星,我抬出王泽鉴;支持你观点的只有两位学者,支持我观点的有五位学者······这都不是理性讨论的态度 标题的功能有两种:一是表明论题,二是表明命题梁慧星教授曾提出,标题"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考",多用于事实问题的考证;"批判",则火药味较浓,宜慎用;"论纲",多指问题很大,现在只能说个纲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应当是:与你的研究主题相关的重要的学术文献 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叙述;要叙述,而不是罗列 对相关文献的叙述应当有详有略: 相对研究主题来说至关重要的文献,宜于在正文中直陈其作者、文献名乃至出处,简短概括其观点或者方法; 一般重要的文献,可以总而言之,作者、文献名和出处放在脚注中即可; 不太重要的文献,不必一一提及; 一般来说,文献综述需要交代前人已经研究了什么、还有什么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你的研究是针对那些悬而未决或者基本忽视的,文献综述也应当指向这些问题 归纳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就暗示了你所做研究的意义所在,这是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章中的"注"有两种:一种是标注文献出处的,即"注引"; 另一种是解释相关概念、观点的,即"注释" 概而言之,引注有三个基本问题,这里先简单作答如下: (1)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 (2)引用谁的文献?应当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如何引用?保证提供引证文献的必要信息,力求文字简省、意思连贯; 这三点也可以说是引注的三条基本原则 论证中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涉及的重要观点和关键概念,应当援引相关文献并标明出处 对中国读者来说,通常不必详细标明哪年哪月哪日由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几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几号发布、哪年哪月哪日起施行等信息,更不必标明载于哪个出版社的哪本书上;否则,就太"老外"了 实践中,存在一些不恰当引用的现象: 一是就便引用,即对相关文献不做系统检索,就便引用自己手头的一两本着作; 二是"名家引用",即专门引用名家的着作,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有名(包括尚未成名)的年轻学者、学生的文献; 三是不当自引或者"友情引用",即专门引用自己的着作或者学术亲朋的着作 有的学生喜欢引用人家着作中提到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或者貌似精妙的话语,却不注意该着作的核心观点,这样的学生大概还没有学会引用 援引前人观点,不遗漏重要的观点 同一观点有多人表述的,应引注最早的着作,或者同时引注其他有代表性的着作; "普遍认为""主流观点",原则上应当援引至少三种权威文献 目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出版物转载或者摘登已经在法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这些工作为读者了解学术动态、查阅论文提供了一些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学术评价的作用;但它们都是二手文献,不宜直接引用 作为一条原则,作者有义务查检文献是否发表;已经发表的,就应当标注发表的信息 同一篇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再收入文集的,一般只引注学术期刊信息,不引文集,这也是对学术期刊首发权的尊重 法学论文采取篇末尾注很少见,采用页下脚注才是"国际惯例" 引注符号用阿拉伯数字,有的还加圆圈或方括号; 对整句话的引注,引注符号置于句后标点符号外; 其余情形,引注符号一般放在句中标点符号前; 引注整句话的,可以在引注符号之后空一个字符,以使版面疏朗美观些 比较通行的有这样几种: 一是「中外法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多家刊物所使用的体例,其中略有不同,姑且称为"法刊体"; 二是高校文科学报上统一使用的体例,姑且称为"学报体"; 此外,还有「北大法律评论」开创的搬用「哈佛法律评论」的体例,姑且称为"哈佛体";这种体例有些 "食洋不化",现在很少人用了,连「北大法律评论」自己也改了 直接引用文献的,省略引领词"见";间接引用的,一般要求加引领词"参见",但也可以不加,因为从引文上是能够看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 如显示其他支持性文献,可用"另参见";其他不同见解或者否定性文献,则加说明性字句,例如"不同的观点,参见······" 我国早在1987年就制定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 GB7714-1987 ,作为国家标准施行;目前施行的是2005年修订的版本 GB/T7714-2005 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他要努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听众出于礼貌得把讲演一直听完,而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阅读,而一旦他放弃阅读,作者毫无办法让他回头 人说话要好听,必须去掉那些废话;满口"然后""然后",听起来就不舒服;学术论文要好读,必须去掉废词,太多的介词、连词和助词,读起来也不舒服 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两个"的",最好能够去掉一个;如果一个句子连着出现三个"的",你一定要想办法去掉一个 又如,一些作者习惯"但是······却······"连用,语法学家认为,这是个语法错误我倒不觉得绝对不可用,一些时候可以舒缓舒缓语气;但两者连用,毕竟不那么利落,还是慎用 类似的连接词非常多,这里只举几个常见例子: (1)表示并列的,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第三"; (2)表示比较的,如"同样"、"类似的"、"相反"; (3)表示转折的,如"但是""尽管如此"; (4)表示让步的,如"当然""诚然""固然"; (5)表示实情的,如"其实""事实上"; (6)表示因果的,如"由于""正因如此""之所以"; (7)表示推论的,如"可见""据此"; (8)表示总结的,如"总之""综上所述" 太多的"但是""由于""总之",也会让文章变得滞涩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5倍行距,每段开头缩进两字 小标题的序号,有两种标法: (1)一种是,用"一、二、三""(一)、(二)、(三)""1、2、3"依次标明序号; 论文篇幅特别长的,有的还分章节,章节之下再"一、(一)、1",目前常见的是这一种 (2)还有一种是,用"1、2、3""1、2、3" "1、2、3"依次标明序号,这一种在法学论文中尚不多见 在前述第一种标法下,标题序号与标题之间往往用顿号连接 文章标题用宋体或者标宋,小二字号,加粗,居中,有人把标题用大号字加粗、居左,也可以; 各章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各章分页 用分页符隔开 ; 各节标题 如果需要 用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各节之间空一行; 节以下的一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 或者黑体 四号字,加粗,与正文对齐 缩进两个小四字符 ; 一级标题上面,空一行;节以下的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使用宋体小四,加粗,与正文对齐; 二级标题上面,也可空一行; 节以下的三级标题 如果需要 ,即"1、2、3······",使用宋体或者楷体 小四号字,不加粗,与正文对齐 脚注用宋体小五号字,一倍行距,开头缩进两字 思来想去,在学术文章以及正式学术会议上,称"×××教授"之类的学术头衔还是一个比较得体的称呼 (1)不要贬低他人的智商; (2)不要否定他人的人格; (3)不要轻率推翻他人观点; (4)不要光抓人家小辫子 「社科学术规范」对学术引文提出两项明确的要求: (1)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 (2)学术论着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你好,法律方面的论文大部分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写的:选题,你在生活中发现存在哪些法律问题,你对这个法律问题有看法。比如:论保险代位求偿行使中的若干法律问题。选好你要写的论题后,就开始查找有关论题方面的资料,比如现行规定,学者们对这方面的定义,主流的观点,这方面的案例等。大概熟悉在你论题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对问题的认识后,就可以开始着手正文了。各个学校都有对论文格式的要求,一定要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来完成论文。多和同学交流,不懂就问老师。跟你说说正文怎么写。本科论文可以分成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中文摘要,引言,相关概念特征,立法现状等;第二部分,重点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要求你提出在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给出解决的办法。第三部分就是把你的参考文献列出,再致谢就可以了。谢谢,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