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325
2025-08-02 17:35:13
放飞心中的白鸽①在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时候,一个画面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一名伊拉克小男孩躲在角落里,惊恐地看着面前的侵略者们这名小孩的妈妈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了,离开了她唯一的孩子②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使国家民族丧失了人权与尊严多少年来,人们诅咒战争,渴望和平(此句太快接上,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没有展开叙述,一下就又转到了人们“渴望和平”,使得下文必须写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而导致了条理的凌乱)③和平,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平,是人们心底的梦,人们在梦里发出甜美的笑;和平,是春天温婉的歌,萦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平,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此段放在第⑥自然段处,更好些)④诚然,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罪恶、恐怖一次次想把人间变为地狱可和平,这正义之神一次次把邪恶踩在脚下,一次次把人间变为天堂(此句要换掉,换成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给国家造成的破坏)⑤我们不想在枪炮轰鸣中醒来,不要在硝烟弥漫中行进,不能在悲观绝望中沉沦和平,应该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每一份成熟的思想中凝结,和平应该是伴随人类进步永恒的主旋律⑥我们祈求和平!⑦我们祈求在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地球村每个村民都在暖暖阳光中,丝丝细雨里享受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祝福,陌生人的祈祷⑧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和平永驻人间
亲,例句呢?没有例句的话随便写就好么?那你看看以下几句可以不?和平是一朵花,绚烂绽放,衬托美丽新娘的喜悦;战争是一把刀,闪着寒光,割裂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平是一束光,尽情跳跃,点亮年迈老人的双眼;战争是一片灰,肆意蔓延,吸取苍老父母的泪水。和平是一轮月,倾洒月华,驱散幼小孩童的恐惧;战争是一片影,阴冷黑暗,吞噬稚嫩幼儿的希望。
War and Peace Generally, war is repugnant, but peace is While peace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of our undertaking in this world, war has been inevitable in the course of human Does man have an innate taste for war? Or is it just an acquired scheme learned from human society? We only knowthat there hasn't been any period in the history during which the world was really at Human beings pursue peace and prosper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Why should we let all these be destroyed by war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war to the lowest extent, I have two First of al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olidated to eliminate the brutality and beastliness in human Knowledge derives from education and is a surer road to Wisdom enables u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It also teaches us restraint and tolerance, two effective means of preventing wayward killing and Another cure is Most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dvocate philanthropy and forgiveness, which dissolve hatred and Consequently, education and religion working side by side can transform a barbarian into a civilized With wisdom and love, the human race as a whole will detest war and embrace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很有道理,为了发昏者的利益,成千上万无辜者丧失家园乃至生命。尽管说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善良的人们提到战争,总会将它与血腥、残酷、痛苦、灾难连在一起。也因为如此,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共识。本单元作文训练的主旨就在于引导同学们重温历史、认识战争,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 战争,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所理解的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只能从电视上接触一些,通过反映战争的电视剧,以及报道国外战争硝烟的新闻报道来了解一些。因此,对于大而远的战争话题,在谨防学生把它写空洞化,议论化。防止空洞化,议论化,就必须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有依赖具体的故事情节,你的所感所想才不会显得空洞无力,才会觉得你的所感所想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就是常说的“化大为小”,以小映大。要写好这一主题的作文,收集资料,使用资料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你的资料真实、具体、感人,你才有写好作文的可靠保证。理论指导不多说了,说了也没有用,老方法——范文引路,边走边谈。【典型范文一】 : 放飞心中的白鸽①在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时候,一个画面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一名伊拉克小男孩躲在角落里,惊恐地看着面前的侵略者们。这名小孩的妈妈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了,离开了她唯一的孩子。②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使国家民族丧失了人权与尊严。多少年来,人们诅咒战争,渴望和平。(此句太快接上,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没有展开叙述,一下就又转到了人们“渴望和平”,使得下文必须写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而导致了条理的凌乱。)③和平,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平,是人们心底的梦,人们在梦里发出甜美的笑;和平,是春天温婉的歌,萦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平,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此段放在第⑥自然段处,更好些。)④诚然,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罪恶、恐怖一次次想把人间变为地狱。可和平,这正义之神一次次把邪恶踩在脚下,一次次把人间变为天堂。(此句要换掉,换成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给国家造成的破坏。)⑤我们不想在枪炮轰鸣中醒来,不要在硝烟弥漫中行进,不能在悲观绝望中沉沦。和平,应该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每一份成熟的思想中凝结,和平应该是伴随人类进步永恒的主旋律。⑥我们祈求和平!⑦我们祈求在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地球村每个村民都在暖暖阳光中,丝丝细雨里享受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祝福,陌生人的祈祷。⑧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和平永驻人间。【分析】1、作者选材独特。作者也许搜集了很多的战争资料,也知道很多战争故事,但他并没有将搜集到的资料、故事罗列出来,因为他知道,那样只会成为流水帐。作者从众多的资料中,选取了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小男孩惊恐地看着侵略者的画面。画面简单,形象具体,情景感人。2、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破坏与建设,作者对这种主题的思考虽然还很稚嫩,还不成熟,但作者那颗纯真的心灵,美好的情感,真诚的呐喊,跃然纸上,真情横溢。文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战争的厌弃。3、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渴盼和平的愿望与战火纷飞的现实进行对照,鲜明地表达了呼唤和平、痛恨战争的主旨。4、不足之一:如果把小男孩惊恐画面的描写再写具体一些,感人的力量就会增强几分。5、不足之二:在描写“战火纷飞的残酷”与“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这两个层次时,条理有些凌乱,有相互纠缠之感。如④、⑤两个自然段,先说战争,又说和平,再说战争中人们的愿望。这两面,感觉与联系不足,与下也联系不足。有些意思前后重复罗嗦。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前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先写会把,后写什么没有思考好,才会出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现象。如要修改,首先要把文章结构安排好,层次安排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了。 一、男孩恐惧的画面。 二、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对世界的破坏。 三、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作者心中的呼唤。【典型范文二】 : 今夜星光灿烂 江西省一考生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小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此题记点明中心,贯穿全文。) ——题记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由此句引发下文。)是在想爸爸妈妈吗?你多想他们呀,你是在怪他们心太狠,扔下你一人孤零零的吗?不,女孩,是那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们,夺走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飞向了那美丽的天国,但他们又何尝不想留下来陪你?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小猫多温驯呀,它才出生没多久,全身洁白,好可爱呀。可是,小猫呢?那只惟一能带给你慰藉的小猫呢?它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是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家乡多美啊,潺潺的流水丁咚响,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儿,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你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令人心痛!(转换、过渡,前文想,后文哭。)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看,世界上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关注着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祈祷,祝你平安。他们是那么热爱和平!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你知道吗?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连同我的同胞——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在牵挂着你,因为我们都热爱和平,憎恨战争。哦,伊拉克女孩,抬头看看星空吧,今夜,星光为你灿烂。看,流星,让我们真诚地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永远和平!【分析】1、选材独特具体。作者也许搜集了较多的战争题材资料,但作者偏偏都没有用上,只选择了一个镜头式画面:一个伊拉克女孩双眼含泪,充满恐惧。这是本文成功的最大基础。这样的一个画面题材,在战争题材资料中,根本不奇特,不希罕。可作者却偏偏能从这大家眼见不奇的画面中,产生牵动人心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这个画面的内涵,同时也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呼唤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了。2、联想丰富动情。作者抓住女孩含泪的双眼,恐惧的眼神追问:你在想什么?从而引发牵动人心的联想:想爸爸妈妈,他们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的废墟。美好的生活,美丽的家园,在战争到来的瞬间,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悲伤与痛苦。联想丰富了画面,深化的主题。3、感情真实亲切。作者以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身份,以排比并列段的方式,亲切真情地劝慰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为她祈祷,为她牵挂;劝慰伊拉克女孩不要伤心,要勇敢面对现实,因这这世界热爱和平的还是很多很多。4、情境创设和谐。作者抓住了“星光——流星——许愿”这样一个和谐而迷人的意境,缩短了“十四岁的中国女孩”与伊拉克女孩的距离,把相距遥远的两个国家的女孩,置身于同一片灿烂的星空下。又抓住了“流星——许愿”这样有联系的词语与行为,把作者心中美好愿望,文章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着痕迹。5、结构精巧和谐。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把战争造成的悲剧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一个热爱和平的中国女孩的美好愿望表达得真切自然;在“分”述的过程中,采用排比段方式表达,更加真切感人。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同时又紧扣题目。文中的“题记”起了紧扣中心、照应全文的作用。结构安排提炼如下: 今夜星光灿烂 女孩——泪水——恐惧——想什么 想爸爸妈妈——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 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 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废墟。 你哭得好伤心 别哭了——世界上的兄弟姐妹在关注你。 别哭了——中国女孩和同胞在关注你。 别哭了——我们一起真诚许愿。【拓展】 想学校,已成废墟; 想书包,已成碎片; 想课本,已成灰烬; ……【变化范文三】 :今夜静悄悄夜晚,万籁俱寂。一轮明月把柔和的月光洒向大地。偶尔听见风吹落叶发出的轻微声音。告别了白天的喧闹,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欣赏着外面的夜景,多惬意啊!忽然间一低头,发现窗台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那是父亲中午看的。我翻开书,不禁心潮澎湃。一段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此句为联想,统领后文内容。)日月惨淡,天昏地暗,战国七雄并存于华夏大地。各诸侯国为权利纷争,刀光剑影之中,只见人仰马翻,血流成河,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刹那间又定格在乱世出英雄的三国时代。照亮了半边天的赤壁之火燃烧着,一条条来自北方的连环战船被烧得灰飞烟灭。岸上叫喊声、冲杀声惊天动地,曹操率领军队拼命地往回逃,身负重伤、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个个叫苦不迭。我不忍心再看这惨痛的场面,迅速翻了许多页。眼前一亮,“开元盛世”时的唐王朝扑面而来,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众多外国商人交口称赞,许多航海家鼓起风帆,急切地寻找他们心中那片东方的“人间天堂”。兴奋之余我又为清朝末年中国的衰落而扼腕叹息。苦难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惊醒了沉睡多年的人民,人们不得不拿起刀枪,冲上战场。成千上万的勇士战死沙场,不计其数的平民家破人亡。历史的车轮仍然在向前不断推进着,人类已经将战争的悲剧无知地演了一遍又一遍。(总结上文内容。)拥有和平,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拥有和平,环境才能优美和谐;拥有和平,国家才能稳定团结;拥有和平,科学都能飞速向前;拥有和平,文明才能超越祖先……(由上文引发的联想。)我合上书,抬起头,望着窗外的一切:远处的一排排街灯,近处的万家灯火,与夜空中闪烁的星光遥相辉映。今夜静悄悄,我心里默默地想到:拥有和平的感觉真好!(照应开头。)【分析】本文结构精致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具体体现在:1、作者借助一本《中国历史》书,回忆历史进程,描写历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给国家造成的破坏,呼唤和平,以此来表达“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写作角度巧妙。2、作者创设“今夜静悄悄”这个意境,首尾呼应,便于深思,便于抒情。3、以“翻阅”为手段,巧妙地有选择地串连了战国七雄、三国时代、“开元盛世”唐王朝、清朝末年几个场面,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血淋淋的事实说话,用曾经短暂的辉煌证明:战争的悲剧不能忘,和平是全世界的希望。【创新范文四】 一只沉戟的自述 江玉辉老杜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戟”就是我,扳个指头数一数,也有二千多岁了。两千年来,见证过多少历史风云,沧桑变迁,也见证过战争与残酷,和平与幸福。随着岁月的流逝,斑斑锈迹,早已把当年的英豪气概销蚀荡然无存,只留下无尽的悔恨与哀叹。想当年,年少气盛,驰骋沙场,刺穿了多少双头颅,吞噬了多少鲜血,听到过无数绝望的呼喊,看到过无数恐惧的眼神,为主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白骨积山,怨气冲天,但我没有丝毫的犯罪感,有的只是英雄豪气。主人也把我当成英雄宝贝,主人也凭我的显赫战功,从一句普通的战士最终升级为将军。在一次激烈的保卫战中,我和主人奋死拼战,终因寡不敌众,魂断蓝天,饮恨而逝。从此我离开了主人的手,沉溺于江沙,埋没于黄土,流落于民间,这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每一场战争,每一次战斗,有多少家庭背井离乡,流浪乞讨,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每一场战争,都用普通老百姓的铸成战功;每一次战斗,都是用战士的白骨缀成奖章。东晋十六国的左冲右突,是无数的平民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构织的刀光剑影;隋唐英雄的纵横驰骋,是用多少普通战士鲜活的生命弹奏的鼓角铮鸣;大宋王朝的东征西讨,是多少个家庭的白发送儿妻送郎的思念与泪水化成的剑气长虹;大明帝业南征北伐,是多少座城市的残垣断壁,狼烟烽火换来300年的帝王霸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锈迹斑斑,销蚀了我当年的英雄豪气,却也唤醒了我心灵深处的良知。两千年来,耳边似乎一直响着妻离子散的呼爹唤儿声,眼前仿佛总是出现背井离乡的愁容苦脸貌,身上好像不断飘荡着腥风血雨的孤魂怨鬼气。我静悄悄地躺在博物馆的一角,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有天真活泼的红领巾,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有慈善悠闲的老年人,听着讲解员亲切熟悉的声音,心中不由地感叹:和平真好!只有和平,才能让百姓们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分析】1、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助沉戟的自述,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2、借助自述,运用对比的手法,成就霸业的辉煌与百姓家破人亡对比,表现了战争是对平民百姓的最大伤害。3、语言优美凝练,情感深厚。
我非常喜欢和平鸽,因为我看到了它们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们把和平的希望带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顿时亮了起来,同时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 通过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广阔的蓝天,天上飞满了传情的和平鸽,把关心与思念带向全国各地,使对方心中像点了暖炉一样温暖、惬意。到处都开着象征着和平的鲜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唤着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和平的宁静。战争开始了,顿时,天上乌云密布,一声又一声的巨响威胁着一朵又一朵娇嫩的和平之花。鸟儿们被烟火熏着,被一颗颗无情的子弹打得遍体鳞伤。此时,小孩的哭声、人们的呼喊声与万灵的叫声交杂成一片。他们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弹与大炮是无情的,它们还是不停地夺去无辜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开战,让世界恢复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着。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和平鸽飞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无法痊愈的伤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战争,一直与人类的历史相随而行,它是由人类发动的对人类自身的残杀。无论是非正义战争还是正义战争,都免不了死亡,而作为个体的“人”,在世上活着的时间毕竟很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该好好活着,享受生命的恩赐,而不该去做炮灰。有人说“战争是一场发昏的游戏”,很有道理,为了发昏者的利益,成千上万无辜者丧失家园乃至生命。尽管说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善良的人们提到战争,总会将它与血腥、残酷、痛苦、灾难连在一起。也因为如此,反对战争、崇尚和平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共识。本单元作文训练的主旨就在于引导同学们重温历史、认识战争,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 战争,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时代的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所理解的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只能从电视上接触一些,通过反映战争的电视剧,以及报道国外战争硝烟的新闻报道来了解一些。因此,对于大而远的战争话题,在谨防学生把它写空洞化,议论化。防止空洞化,议论化,就必须描写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有依赖具体的故事情节,你的所感所想才不会显得空洞无力,才会觉得你的所感所想真实可信,有说服力,就是常说的“化大为小”,以小映大。要写好这一主题的作文,收集资料,使用资料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你的资料真实、具体、感人,你才有写好作文的可靠保证。理论指导不多说了,说了也没有用,老方法——范文引路,边走边谈。【典型范文一】 : 放飞心中的白鸽①在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时候,一个画面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中:一名伊拉克小男孩躲在角落里,惊恐地看着面前的侵略者们。这名小孩的妈妈在战争中不幸遇难了,离开了她唯一的孩子。②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使国家民族丧失了人权与尊严。多少年来,人们诅咒战争,渴望和平。(此句太快接上,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还没有展开叙述,一下就又转到了人们“渴望和平”,使得下文必须写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从而导致了条理的凌乱。)③和平,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心声。和平,是人们心底的梦,人们在梦里发出甜美的笑;和平,是春天温婉的歌,萦绕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和平,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此段放在第⑥自然段处,更好些。)④诚然,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罪恶、恐怖一次次想把人间变为地狱。可和平,这正义之神一次次把邪恶踩在脚下,一次次把人间变为天堂。(此句要换掉,换成战争给人民造成的伤害,给国家造成的破坏。)⑤我们不想在枪炮轰鸣中醒来,不要在硝烟弥漫中行进,不能在悲观绝望中沉沦。和平,应该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每一份成熟的思想中凝结,和平应该是伴随人类进步永恒的主旋律。⑥我们祈求和平!⑦我们祈求在地球村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地球村每个村民都在暖暖阳光中,丝丝细雨里享受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祝福,陌生人的祈祷。⑧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让和平永驻人间。【分析】1、作者选材独特。作者也许搜集了很多的战争资料,也知道很多战争故事,但他并没有将搜集到的资料、故事罗列出来,因为他知道,那样只会成为流水帐。作者从众多的资料中,选取了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小男孩惊恐地看着侵略者的画面。画面简单,形象具体,情景感人。2、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破坏与建设,作者对这种主题的思考虽然还很稚嫩,还不成熟,但作者那颗纯真的心灵,美好的情感,真诚的呐喊,跃然纸上,真情横溢。文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战争的厌弃。3、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们渴盼和平的愿望与战火纷飞的现实进行对照,鲜明地表达了呼唤和平、痛恨战争的主旨。4、不足之一:如果把小男孩惊恐画面的描写再写具体一些,感人的力量就会增强几分。5、不足之二:在描写“战火纷飞的残酷”与“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这两个层次时,条理有些凌乱,有相互纠缠之感。如④、⑤两个自然段,先说战争,又说和平,再说战争中人们的愿望。这两面,感觉与联系不足,与下也联系不足。有些意思前后重复罗嗦。这可能是作者在写作前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先写会把,后写什么没有思考好,才会出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现象。如要修改,首先要把文章结构安排好,层次安排好,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条理了。 一、男孩恐惧的画面。 二、战争的罪恶,对人民、对世界的破坏。 三、人民渴望和平,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四、作者心中的呼唤。【典型范文二】 : 今夜星光灿烂 江西省一考生今夜,星光灿烂!浩瀚的天际中划过一颗流星,我默默地许下了一个小心愿,愿世界永远和平!(此题记点明中心,贯穿全文。) ——题记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由此句引发下文。)是在想爸爸妈妈吗?你多想他们呀,你是在怪他们心太狠,扔下你一人孤零零的吗?不,女孩,是那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们,夺走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飞向了那美丽的天国,但他们又何尝不想留下来陪你?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小猫多温驯呀,它才出生没多久,全身洁白,好可爱呀。可是,小猫呢?那只惟一能带给你慰藉的小猫呢?它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是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家乡多美啊,潺潺的流水丁咚响,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儿,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你哭了,哭得好伤心,好令人心痛!(转换、过渡,前文想,后文哭。)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看,世界上那么多的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关注着你,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你祈祷,祝你平安。他们是那么热爱和平!哦,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你知道吗?我,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连同我的同胞——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在牵挂着你,因为我们都热爱和平,憎恨战争。哦,伊拉克女孩,抬头看看星空吧,今夜,星光为你灿烂。看,流星,让我们真诚地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让世界永远和平!【分析】1、选材独特具体。作者也许搜集了较多的战争题材资料,但作者偏偏都没有用上,只选择了一个镜头式画面:一个伊拉克女孩双眼含泪,充满恐惧。这是本文成功的最大基础。这样的一个画面题材,在战争题材资料中,根本不奇特,不希罕。可作者却偏偏能从这大家眼见不奇的画面中,产生牵动人心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这个画面的内涵,同时也把战争的危害,和平的呼唤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了。2、联想丰富动情。作者抓住女孩含泪的双眼,恐惧的眼神追问:你在想什么?从而引发牵动人心的联想:想爸爸妈妈,他们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的废墟。美好的生活,美丽的家园,在战争到来的瞬间,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悲伤与痛苦。联想丰富了画面,深化的主题。3、感情真实亲切。作者以一个十四岁的中国女孩身份,以排比并列段的方式,亲切真情地劝慰伊拉克女孩“别哭了”,为她祈祷,为她牵挂;劝慰伊拉克女孩不要伤心,要勇敢面对现实,因这这世界热爱和平的还是很多很多。4、情境创设和谐。作者抓住了“星光——流星——许愿”这样一个和谐而迷人的意境,缩短了“十四岁的中国女孩”与伊拉克女孩的距离,把相距遥远的两个国家的女孩,置身于同一片灿烂的星空下。又抓住了“流星——许愿”这样有联系的词语与行为,把作者心中美好愿望,文章的主题思想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不着痕迹。5、结构精巧和谐。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法,把战争造成的悲剧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一个热爱和平的中国女孩的美好愿望表达得真切自然;在“分”述的过程中,采用排比段方式表达,更加真切感人。文章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同时又紧扣题目。文中的“题记”起了紧扣中心、照应全文的作用。结构安排提炼如下: 今夜星光灿烂 女孩——泪水——恐惧——想什么 想爸爸妈妈——已被子弹夺走了生命。 想可爱小猫——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 想美丽故乡——已成了一片废墟。 你哭得好伤心 别哭了——世界上的兄弟姐妹在关注你。 别哭了——中国女孩和同胞在关注你。 别哭了——我们一起真诚许愿。【拓展】 想学校,已成废墟; 想书包,已成碎片; 想课本,已成灰烬; ……【变化范文三】 :今夜静悄悄夜晚,万籁俱寂。一轮明月把柔和的月光洒向大地。偶尔听见风吹落叶发出的轻微声音。告别了白天的喧闹,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欣赏着外面的夜景,多惬意啊!忽然间一低头,发现窗台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那是父亲中午看的。我翻开书,不禁心潮澎湃。一段段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一幕幕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此句为联想,统领后文内容。)日月惨淡,天昏地暗,战国七雄并存于华夏大地。各诸侯国为权利纷争,刀光剑影之中,只见人仰马翻,血流成河,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刹那间又定格在乱世出英雄的三国时代。照亮了半边天的赤壁之火燃烧着,一条条来自北方的连环战船被烧得灰飞烟灭。岸上叫喊声、冲杀声惊天动地,曹操率领军队拼命地往回逃,身负重伤、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个个叫苦不迭。我不忍心再看这惨痛的场面,迅速翻了许多页。眼前一亮,“开元盛世”时的唐王朝扑面而来,人民丰衣足食,国家繁荣昌盛,众多外国商人交口称赞,许多航海家鼓起风帆,急切地寻找他们心中那片东方的“人间天堂”。兴奋之余我又为清朝末年中国的衰落而扼腕叹息。苦难的旧中国受尽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惊醒了沉睡多年的人民,人们不得不拿起刀枪,冲上战场。成千上万的勇士战死沙场,不计其数的平民家破人亡。历史的车轮仍然在向前不断推进着,人类已经将战争的悲剧无知地演了一遍又一遍。(总结上文内容。)拥有和平,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拥有和平,环境才能优美和谐;拥有和平,国家才能稳定团结;拥有和平,科学都能飞速向前;拥有和平,文明才能超越祖先……(由上文引发的联想。)我合上书,抬起头,望着窗外的一切:远处的一排排街灯,近处的万家灯火,与夜空中闪烁的星光遥相辉映。今夜静悄悄,我心里默默地想到:拥有和平的感觉真好!(照应开头。)【分析】本文结构精致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具体体现在:1、作者借助一本《中国历史》书,回忆历史进程,描写历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给国家造成的破坏,呼唤和平,以此来表达“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写作角度巧妙。2、作者创设“今夜静悄悄”这个意境,首尾呼应,便于深思,便于抒情。3、以“翻阅”为手段,巧妙地有选择地串连了战国七雄、三国时代、“开元盛世”唐王朝、清朝末年几个场面,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血淋淋的事实说话,用曾经短暂的辉煌证明:战争的悲剧不能忘,和平是全世界的希望。【创新范文四】 一只沉戟的自述 江玉辉老杜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戟”就是我,扳个指头数一数,也有二千多岁了。两千年来,见证过多少历史风云,沧桑变迁,也见证过战争与残酷,和平与幸福。随着岁月的流逝,斑斑锈迹,早已把当年的英豪气概销蚀荡然无存,只留下无尽的悔恨与哀叹。想当年,年少气盛,驰骋沙场,刺穿了多少双头颅,吞噬了多少鲜血,听到过无数绝望的呼喊,看到过无数恐惧的眼神,为主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白骨积山,怨气冲天,但我没有丝毫的犯罪感,有的只是英雄豪气。主人也把我当成英雄宝贝,主人也凭我的显赫战功,从一句普通的战士最终升级为将军。在一次激烈的保卫战中,我和主人奋死拼战,终因寡不敌众,魂断蓝天,饮恨而逝。从此我离开了主人的手,沉溺于江沙,埋没于黄土,流落于民间,这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每一场战争,每一次战斗,有多少家庭背井离乡,流浪乞讨,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每一场战争,都用普通老百姓的铸成战功;每一次战斗,都是用战士的白骨缀成奖章。东晋十六国的左冲右突,是无数的平民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构织的刀光剑影;隋唐英雄的纵横驰骋,是用多少普通战士鲜活的生命弹奏的鼓角铮鸣;大宋王朝的东征西讨,是多少个家庭的白发送儿妻送郎的思念与泪水化成的剑气长虹;大明帝业南征北伐,是多少座城市的残垣断壁,狼烟烽火换来300年的帝王霸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锈迹斑斑,销蚀了我当年的英雄豪气,却也唤醒了我心灵深处的良知。两千年来,耳边似乎一直响着妻离子散的呼爹唤儿声,眼前仿佛总是出现背井离乡的愁容苦脸貌,身上好像不断飘荡着腥风血雨的孤魂怨鬼气。我静悄悄地躺在博物馆的一角,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有天真活泼的红领巾,有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有慈善悠闲的老年人,听着讲解员亲切熟悉的声音,心中不由地感叹:和平真好!只有和平,才能让百姓们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分析】1、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助沉戟的自述,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2、借助自述,运用对比的手法,成就霸业的辉煌与百姓家破人亡对比,表现了战争是对平民百姓的最大伤害。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