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oyunheipi
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振兴刘建军内容提要 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明形态。而不同维系方式的更迭和不同的创造占有财富方式的相互替代,则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说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振兴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下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出以体现人的本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内涵的先进文化,来实现伟大的民族振兴。关键词 文化内涵;发展要义;民族振兴中华民族当前正处在伟大的复兴进程之中。那么,什么是保证我们的民族复兴长久不竭的发展动力,如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谈文化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关系问题。一“文化”与“文明”是至今尚没有统一看法的两个概念。我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精神上情感上的一种联系能力,或者说就是思维的一种联系能力。大家知道,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人既有生理上的特征,又有精神上的特征,这是人和一切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换句话说,人有思维能力,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的特点。所谓思维能力,就是人类不仅有“思”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人还可以把突发的和零散的“思”变成系统的“维”的能力。在一般的情况下,稍微高等一点的动物都有“思”,但没有维的能力。一只小狗,你对它好,它就往前面来,你对它不好,它就跑了。但它不知道人对它好和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说,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能把这个“思”拓展,举一反三,把它变成“维”,也就是说人有精神联系的能力和情感联系的能力,这是人的特点。人面对一个对象以后,很快就能作出判断,作出对它的把握和了解,这说明人有能力通过一点点的“思”,把它变成一个“维”的网络系统,把它变成一个思维之网的能力。这个能力既然是人所特有的,我认为其恰恰就是文化之核,也是文化的本意。所以我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和情感上的联系”。[1] 
梦,是一束永恒的光,梦就像一片绿洲,带给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我们共同托起了一个梦——那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中华名国的复兴梦,是中华子孙的强国梦。历史的脚步无一刻停滞,中国历史一直在前进着。沿着足迹,便可看见5000年来中国各具色彩的梦。 中国有一个和平梦,那是一个绿色的梦。鸽子和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中国人民渴望和平,那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无尽的战争带给人们太多的不幸。我们的生活因和平才会充满美好,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和平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中国有一个航空梦,那是一个蓝色的梦。蓝色的天空是我们队航空梦的寄托。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他是中华飞天的第一人,是优秀的炎黄子孙,他代我们实现了这个梦,长征一号F型火箭载着他和神舟五号飞向外太空的那一瞬间,中国人民欢呼雀跃,感动的只掉泪。航空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中国有一个奥运梦,那是一个红色的梦。红色,是火炬,是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奥运赛场奏起的那一刻,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之落泪,他们为这一刻拼搏了多久!付出了多少!中国儿女为之挥洒汗水,努力奋斗的梦。奥运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有着那么多的辉煌事迹。可是她的成功并不一帆风顺甚至举步艰难。她也经历过失败遭受过嘲讽,也曾历尽了风霜,付出鲜血,做出一件又一件的雄伟事迹。我们的祖国也面临过无穷无尽的黑暗,皇权分解崩塌,无数人民流离失所,那是祖国感动窒息,最无助的时候。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像苍冥一日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中国的一位爱国诗人谭嗣同含泪写下的名句,他写出了大众人民的心声,它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因素。曾经的中华民国,被人欺凌过、侮辱过,但她从未放弃过。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帝国主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暴力侵略,不择手段。中国大地陷入一片血雨腥风,大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当时所以人都认定中国将会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可是她没有!她任然昂起她骄傲的头颅微笑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前方有着希望的曙光,祖国以她缓慢但坚定的脚步向前走去。那么多的伟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付出了青春和精力,只为完成祖国母亲的梦想,他们历尽艰辛,只为祖国能开出强壮芬芳的花朵。 恰恰因为战争,中国人民才会分外渴望和平,渴望安宁。我们会一个一个实现它。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国人的每一点梦想汇聚成的伟大目标。我也有梦,那就是当一位摄影师,拍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伟大祖国历史上的每一时刻!有志者,事竟成,也许现在我离这个梦想还有些遥远,但我相信,只要我有这个目标,总有一天我可以做到! 中国完美转变,从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转变成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中间的过程会很艰辛很痛苦。其中参杂了太多,有流血、有落泪、有死亡、也有重生,但是中国以顽强的毅力挺过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有资格迎接着辉煌的一刻!中国,离繁荣富强的目标也越来越近。火车、飞机、电脑,这些都是中国逐变兴隆的标志,是对新一代的中国的一个完美的跨越。中国也经历过地震、海啸,死伤无数,但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她是那样的高贵,她多么值得我们学习。 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梦想是旗帜,更是引领,是激励,更是目标中国的梦想便是复兴中华民国。这个梦想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这个梦想也使国家经济上,政治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复兴之路,这个梦想离我们不遥远。中国,一直在向复兴之路前进着,,我们已经在慢慢接近它。中国的梦想,远大而高尚。阳光仍然灿烂,向日葵任然随着太阳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利用每一天,为了远大的抱负,为了祖国复兴而努力。请用你的智慧和行动来帮助祖国完成她的梦想——走向复兴之路。 看吧,复兴之路就在前方!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3%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