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192171
”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仁学。但孔子虽对“仁”进行了深度的诠释和倡导,使“仁”的内涵得以丰富起来,却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统一明确的界定,故这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哲学论题始终处在众多学者的热切关注下。对此,笔者试从仁学思想之基础、核心内涵和现实转化等方面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透视,并探索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一、孔子仁学的基础———修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从人的角度来探讨哲学问题的,作为儒家理论核心的“仁”,代表了孔子所追求的人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理想。因此,孔子的仁学在许多人眼里被看作是“人学”。既然“仁”存在于人的身上,可以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来得到体现,那么只有关注人自身存在的状态和意义,才能达到儒家所谓的“修己以安人”的目的,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所以说,仁学的理论基础是修身,即提升人的自我修养。那么,要实现“仁”,人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呢?孔子认为,实现“仁”之根本在于孝悌。《论语・学而》中记载了一段孔子的学生有若的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也就是说,孝悌是道德的出发点,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和仁爱,才能具有向“仁”发展的可能。林语堂曾言:“中文的‘仁’字分开为二人,即表示其意义为人际关系。”[1]《中庸》也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那么,也就是说,在人与人复杂的交际关系中,孝悌是根本,由孝顺的子孙和友爱的兄弟姐妹所构成的家庭和睦、美满,才能够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除孝悌之外,孔子还提出了许多符合或近似于“仁”的道德品行,如他说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刚、毅、木、讷近仁”。相对于“仁”的道德诉求而言,孔子更多地谈到如何践行的问题,也就是“为仁”的方法。 
儒家的文学理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文学的社会功能:成德与达政(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文学的艺术特征:内容与形式并重(即文质彬彬),文学的解读:以意逆志(从意思出发理解作者思想)。儒家的文学理论,对于我们日常的写作与阅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以上三点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写作的目的、方法、作用。
孔子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与其笼统地谈其当代价值和意义,不如就其具体主张谈一些看法。比如孔子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现在常常是舌头跑得比脑筋快,语言总是高倍于行动,哪里有什么敏于事而慎于言,更不会去考虑道的正与不正问题,不知道古人是否也像我们现在一样。但不管怎么样,如果能够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那就绝不只是好学而已了,起码还在很多程度是包括了善于思考和勤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