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6

勇敢的骑士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台州市论文比赛官网入口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t搬砖工

已采纳
姓名: 华 晨 职称职务: 教授、博导,副院长 联系电话: 88206374,87952285 电子邮箱: H 个人主页: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1963年2月出生。1979年9月至1983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1983年9月至1986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硕士。1986年6月至1988年8月,浙江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1988年8月至1994年1月,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研究员。 1994年1月至今,浙江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助理、法国总统项目“50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高级访问学者、中组部、团中央“2002博士服务团”成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市长助理、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研究与规划项目:富春江镇镇区总体规划, 1998、2004桐庐县横村镇工业区规划, 1998湖州水城环境改造与更新研究, 1999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规划对策研究, 2000湖州市米行街区扩初设计, 2000江山市虎山花园规划设计, 2000丽水市江滨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0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 2001 宁波市科技园区中心区规划, 2001杭州科研孵化区规划, 2001嘉善东方名嘉居住区规划, 2001湖州市衣裳街规划设计, 2001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后勤配套, 2001杭州住宅郊区化现象研究, 2001江山市廿八都镇区规划, 2001桐庐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2余姚会议展览中心, 2002杭州下沙高科技园区规划,2002宁波江东科技园区孵化楼, 2002安吉县生态广场东侧地块城市设计, 2002安吉县山头村地区改建规划, 2002杭州市转塘镇概念规划, 2002杭州市规划、建筑与人文精神研究, 2002永康市荆山夏地区规划设计, 2002银川市兴庆区概念规划, 2003杭州城市建成区研究, 2004南京工程学院校园规划, 2004上饶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2004杭州下沙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2005宝鸡市职业技术学院总体规划及建筑扩初设计, 2005宁海县城市交叉口地区规划设计,2005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总体规划,2006德清绿化景观规划设计,2006南昌社区规划研究,2006浙江省利用山地丘陵进行城镇建设的技术和经济评价体系,2006 论文或著作:城市货运机动车调查的准备和组织, 《城市规划汇刊》, 1987年11月常州市货运机动车调查数据的编码及处理方法, 《城市规划汇刊》, 1988年1月规划中的相悖现象, 《跨世纪城市规划师的思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年3月Planning Behavior and Marketing Impacts,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1年12月Making Planning Products Accepted, SSRP,the University of Ghent, Belgium, 1992年12月Impacts of Social Reforms on Urbanization and Planning in China, OSPA-rapport 33,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 1993年5月以可接受性为基础的规划理性, 《城市规划汇刊》, 1995年7月兰斯塔德的城市发展和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1996年12月江南水域环境的更新与重构, 《浙江建筑》, 1997年3月增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 《城市规划》, 1998年7月一个山水城镇的构筑, 《浙江建筑》, 1999年2月城市的发现和体现, 《规划师》, 1999年7月转乘中心与法国城市复兴的新举措, 《城市规划》, 1999年11月Understanding Parisians,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0年4月浙江高教科研城规划设计回顾, 《浙江建筑》, 2001年2月Creating Identity in City Community,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Building New Image of Campus, 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 (WPSC), 2001年7月城市中创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华中建筑》, 2001年8月江南城市重建社区特性的研究, 《建筑学报》, 2001年9月社区宽带网络对城市社区影响预测, 《规划师》, 2001年11月城市竞争——影响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双刃剑, 《城市规划》, 2002年1月杭州市住宅郊区化现象初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 2002年3月创建21世纪家园式大学城, 《新建筑》, 2002年4月令人困惑而具魅力的规划学科, 《城市规划》, 2002年7月杭州老城区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城市问题》, 2002年7月杭州城郊住宅消费状况探讨, 《规划师》, 2002年12月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郊地区建设模式探讨,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1月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 《装饰》, 2003年1月公共设施分布公平性问题初探, 《规划师》, 2003年9月杭州市边缘区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 《规划师》, 2003年12月塞上江南在哪里?,《城市规划》, 2004年3月区域经济一体化下CBD的功能定位,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开发区清理整顿”背后的土地资源失控问题, 《特区经济》, 2004年9月从经济成长的视角探析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特区经济》, 2004年10月超常规发展中杭州城市建成区界定方法探讨,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及城市更新开发新策略, 《特区经济》, 2004年11月西部回族集聚区经济及乡镇发展探析, 《规划师》, 2004年12月杭州西溪湿地的环境状况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12月区域空间演进的宏观、微观产业视角,《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1月杭州中央商务区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问题研究,《华中建筑》,2005年2月结合实际, 重点研究小城镇规划中的几个问题,《特区经济》,2005年2月城市加油站合理规划布局探讨,《城市公共事业》,2005年2月对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反思,《规划师》,2005年3月从性别角度探析规划决策的民主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设计,《建筑学报》,2005年3月从女性主义角度探寻城市规划理论的新发展,《城市规划》,2005年4月迈向复合型、多元化的城市高教综合社区,《华中建筑》,2005年6月城郊大盘景观私有化问题的反思与研究,《中国园林》,2005年6月城市规划中四类利益主体剖析,《城市规划》,2005年11月从“孤岛”走向城市 —— 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规划探索,《规划师》,2006年2月 社会兼职:杭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1999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会员,1999中国建筑学会会员,2000浙江省建设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1浙江省台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1湖州市吴兴区首席常年规划顾问,2004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 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6 获奖:第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二等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1987同济大学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同济大学,1988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常州市人民政府,1988全国城乡建设系统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建设部,1989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7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省土木建筑学会,1997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1998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省科委、省人事厅、省科协,1999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教委,1999“总统项目”荣誉奖,法国文化部,1999 陈从周建筑教育奖,陈从周建筑教育基金会,2000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2浙江大学土木建筑教育基金会“十佳教工”,2002、2003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教育部,2005 教学工作:1986年以来,主讲《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评论》、《现代建筑评论》、《城乡规划》、《城市交通评价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43名。 龚晓南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根海 水工结构 建工学院 王柏生 硕士导师 建工学院 张土乔 博导市政工程 基建部 谢康和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高博青 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陈云敏 博导岩土工程 建工学院 毛义华 建筑施工与管理 建工学院 罗尧治 博导结构工程 建工学院 雷乐成 博导环境工程 环资学院 蔡袁强 博导土木工程 出版社 叶贵如 动态测试 建工学院 俞亚南 博导市政结构 建工学院 钱晓倩 硕士导师建筑材料 建工学院 董石麟 博导,院士(工)1997 建工学院

台州市论文比赛官网入口

268 评论(12)

qjf225

探析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工商管理学院05级 巫竞盛 倪力文 黄京霞  内容提要: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是农村建设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将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新农村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做简要探讨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 荣辱观 新农村建设 思想意识  一、引言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讲话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表达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在现代化之路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的坚强纽带,是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它将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坚实的价值观支撑和伦理道德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我们正站在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起点。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是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风貌,构筑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实现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7月,实践队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指导思想,追求学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前往台州组织开展社会暑期实践活动。结合实践情况,现就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谈几点认识。  二、荣辱观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和是非观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非、善恶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相信这种文化和是非观念一旦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层面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解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我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的经济要求,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是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培育新型农民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必要保证。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标准。“八荣八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等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指向。新农村建设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就会迷失方面,最终农村经济建设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全国人民做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内部潜力和外部支持的关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发扬农村先进文化,努力培育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充分认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要切实加以改变。以下涉及到与荣辱观有关的内容进行具体探讨分析:  (一)理论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新农村相关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一些偏差,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对新农村涵义认识的偏差。有的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有的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软件建设;(2)对新农村政策认识的偏差。一些村中的许多群众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事的模糊认识。农民对“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工作的广泛性不够;(3)对建设过程认识有偏差。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历史过程。有些同志对开展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缺乏农村建设的主动精神和紧迫感。  (二)农民素质偏低,培训意识缺乏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06年8月16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会议上表示:在中国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而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教育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未来的农业生产,不仅面临具有基本农业生产技能的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对农村广大农民开展义务农业技能的培训,鼓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到农村去,加速推进建立新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机制。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整个农村的农民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必须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充实资金来源。但在当前体制下,农村集体经济还承担着社区内部的教育、卫生、治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公共公益事业开支,社会负担沉重,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资金瓶颈制约。据统计: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成为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农户每年的医疗支出约占农户全部支出的10%等,在中国相对比较贫困的农民来讲,根本难以在资金上对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强有力的支撑。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要承担较多的义务,其主要表现在:(1)义务教育环节薄弱,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2)农村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农村饮用水问题,目前仍有48%的农村人口没有饮用自来水,另据有85%以上的农户没有使用无害化厕所;(3)人居环境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农村根本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乱丢,生活用水自然排放的现象仍较为普遍;(4)医疗设备十分简陋,医疗费用巨额支出,据了解:农户每年的医疗支出约占农户全部支出的10%。  四、加强社会荣辱观,推动新农村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将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坚实的价值观支撑和伦理道德保证。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农民问题,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二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因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一)加强荣辱观教育,创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诚信,既是品格,素质和能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他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其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如此,我们各级政府除了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外,还要教育好广大农民群众信守承诺,讲求信用。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处世之本,也是经商之本;不仅是改革开放之本,也是发展进步之本;不仅是治军治政之本,也是治国治家之本。因此,在全社会开展社会荣辱观教育,不仅有利于人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也牢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德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荣辱观教育,坚持服务人民的态度。英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嘉奖,这就是一个人都需要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强荣辱观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是社会的一项根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领导是其根本保证,党员必须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  (三)加强荣辱观教育,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健康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需要各种法律制度的保障和监督,以建立各种正常的秩序,使人们能够顺利地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达成一种普遍认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形成维系社会安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阶段,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四)加强荣辱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个社会的和谐,不仅包括经济的和谐、政治的和谐,还包括生态的和谐,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铺张浪费更可怕,环境污染更恶化,生态破坏更严重。这一切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的影响,是人们无视自然保护以及漠视生态和谐所造成的恶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扬和谐发展精神,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有序发展。  五、结语  总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关系全局战略性工程,又是一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工程。我们在实践中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信一定会在发展中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并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32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