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04
分数太低了,还有没有画无法写。因为齐白石不同时期需要写的内容不同,一幅画的鉴赏需要通过年代判断价值。还有文章是需要作为论文还是拍卖会的介绍文字,用途不同写法也不同 
齐白石及其绘画艺术 董玉龙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注)及其绘画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变革和发展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从他走过的近一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和在画苑辛勤耕耘八十多年的艺术经历,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位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木匠,怎样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奋斗成为创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其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经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画界,而且对推动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繁荣,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齐白石于晚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二日——即公元一八六四年一月一日出生在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的一个农民家庭。齐白石在七岁时,靠母亲变卖从烧饭用的稻草中检拾的谷子,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发蒙”。之后,终因家境贫寒辍学,他砍柴、割草、牧牛,同时自己习画。齐白石少年时代身单力薄使不动犁耙,学了木匠。他先学做粗工,一年后改学雕花木工,当了细木匠,很快闻名全乡。十多年木匠生涯中,他曾以扎纸出身的萧传鑫为师学画“影象”,后来兼做“描容”。其接触艺术之始,就生根于人民生活和民间艺术传统的审美情趣之中。 Crabs & Flowers 螃蟹盆菊直到廿七岁,齐白石才有机会拜师本乡文人画家胡沁园学画工细花鸟草虫;从师陈少蕃学习诗文;向本地画家瓮塘居士谭溥学山水画等。从此,他这个木匠兼画匠,从生活的最低层起步,迈向茫茫无涯的艺海和人生。老人晚年追述这段生活、学习经历时写道:“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往事示儿辈》)到了而立之年,他广交诗友,和同乡诗友们结“龙山诗社”、“罗山诗社”,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他又自学篆刻和书法,奠定了将来作为艺术大师所需的诸方面基础——诗、书、画、印,开始了全面艺术实践。一九○二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齐白石,受友人之请,首次离家远游。此后,历时七年“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饱览了各地名山大川;接触到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许多前人名家的手笔。他的生活视野和艺术视野开阔了,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创作画稿。从一九○九年的秋天起,齐白石在故乡家居十年,潜心读书、写字、作画、写诗、治印。这个时期,他把“行万里路”壮游所得,集中消化、吸收,和当时的田园生活融汇贯通,尝试把生活的感觉通过笔墨给予艺术再现,取得很大收获。其著名的由五十二幅作品组成的《借山图卷》和《石门二十四景》等,即完成于这一时期。 Calabash & Locust 葫芦蝗虫经过“五出五归”和“家居十年”的锤炼,白石老人摸索出了具有个性的艺术语汇和独特的审美意境,他的技艺已趋成熟。 二一九一九年,为避乡乱,齐白石第三次来到北京“以卖画刻印自活”。他从此定居京华,遇到一场无法避免的挑战。当时,北平画苑保守之风甚浓。一些人以临摹仿古为能事,以笔笔有来历有出处相标榜,自命有书卷气。他们瞧不起齐白石的农夫、木匠出身,贬低他的绘画笔墨“粗野”,攻击他的作品是“野狐禅”。对于这一段的情况,白石老人在一九二○年秋应著名画家陈师曾之请所画的《禽菊图》中题诗作了描述,“好鸟离巢总辛苦,张弓稀处小栖身。知机不独三缄口,闭目天涯正断人。”、“老萍对菊愧银须,不会求官斗米无,一画京师人不买,先人三代是农夫。”在后来刊印的花果册及其它的有关诗文中,也有自题或自述其当年作品,“冷逸如雪个,游燕不值钱”,或流露“而今沦落长安市”和“不入时人众眼中”的感慨。他在另外的《芙蓉小鱼》一书中的题句表述更为具体,“余友方叔章尝语余曰:‘吾侧耳窃闻居京华之画家多嫉于君,或有称之者,辞意必有贬损。’余犹未信。近晤诸友人面白余画极荒唐,余始信然。然与余无伤,百年后自有公论。”在《秀石葫芦图》中题道:“当时毁誉殊难定,公论从来年代迟,依著自家模样好,昔人自道不须奇。”以上表明了白石老人当年的艰难处境和他自信豁达的胸怀。 King Teng Pavilion 滕王阁我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陈师曾独具慧眼,早在齐白石一九一七年挂牌于琉璃厂的治印中,就已发现了他的艺术才华。他曾专程到齐当时居住的法华寺造访,两人结为至好。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卷》上题诗,作了较为详细准确的表述,“曩于刻印识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媚姿,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直至在以后不断加深的艺术交往中,激励其“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在当时的那种文化背景下,这位“不为宗派所拘”,反对“皮毛袭取即功夫”的齐白石,决心“删去临摹手一双”。当时,他已年半百且学已有成,为使自己的作品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喜爱,为求艺术上再有所突破,他要破釜沉舟,“决定从此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齐白石“衰年变法”。“变法”是一个极为艰辛的精神劳动过程,也是既要超越前人又要超越自我的艺术升华过程。白石老人付出了极大代价,他常常是“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把笔握刀,日不暇及。”其结果又往往是“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他不满足自己的进步,始终不渝地顽强拼搏。经过面壁十年的持续努力,齐白石终于在自己独有的生活土壤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培育出清新雄健朴茂明丽的齐派艺术之花。他的作品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形成了“红花墨叶”兼有文人画和民间艺术之长的独特风格。“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变法的成功,表明了齐白石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宏伟气魄和胆识。这位接近古稀的老人艺术生命发生了重大转折,直至去世前的三十多年中,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Mountains & River 江上青山 1922 三通过简略回顾白石老人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我们不难理解这位当代国画巨匠的美学思想、艺术观、创作方法、艺术特征,以及他的贡献所在。晚清,政治黑暗,民族灾难深重,外患频仍,艺术被桎梏。中国绘画公式主义——艺术教条主义的倾向严重,很多的所谓“正统”派画家面对素绢,“以古人为师”、“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他们以临摹代替创作,把中国画推向了消极、沉闷、僵化的绝路。齐白石就是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艺术环境中起步学习绘画,从事艺术创作,并度过了其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齐白石的绘画艺术还来源于民间艺术传统和古典绘画传统。他当木匠兼画匠的青少年时期,服务于乡亲,借鉴了大量民间流行纹样,了解下层社会的艺术需求,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熏陶,这对他的艺术观乃至未来的作品风格,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他还十分尊崇一些卓有成就的前辈画家们。一九二○年,白石老人在一首诗中写道:“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他对略早于他的著名画家吴昌硕,更是大为敬佩。他的学习方法很是灵活,始终是“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师其意而不师其迹”、“取神遗貌”。如果说在齐白石的早期作品中,八大画风依稀可辩的话,那么,在“衰年变法”之后,这种感觉就荡然无存了。齐白石是真正学习了传统,继承了传统,变革了传统。 Calamus & Butterfly 菖蒲蝴蝶 1920 四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绝非因循守旧,白石老人的创造精神,还表现在他不断赋予旧有的绘画形式以新的内容,从而大大开拓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在白石老人众多的绘画作品中,有预示丰收喜悦的玉米、高梁、谷穗、稻子;有生活和劳动用具:柴筢、锄头、鸡笼、酒壶等;有劳动的场景:牧牛,耕田等;以及儿童戏趣和民间风俗题材:如吊蛙、红烛和鞭炮、耗子和油灯等。他在画中有好多的题诗、题句则更是直抒胸臆,如:“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丰年可作菜食,饥年可作米粮,春来勿忘下种……”、“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等。还有的写着“借山吟馆主者,住百梅祠屋时,墙角种栗当作花看……”,甚至“予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之物一一画过……”。这些代表着一个农村劳动者情之所系的题材和内容,展现着一幅幅意境美妙的田原生活画卷,反映了齐白石与众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Camellia & Bird 茶花小鸟上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创造,传统绘画中很为少见,历代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师更少问津,就在白石老人当时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属标新立异之举。他把中国传统绘画从仅为少数人所玩赏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使画家有了更广泛的创作自由,使艺术获得了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欣赏。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取材新颖,内容充实丰富,画风拙朴,生活气息浓郁。其作品涉及了山水、人物、花鸟各种题材。对待前人的笔墨法则,白石老人在认真研究继承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作品内容的实际需要加以发挥。他的主张是,“用我家之笔墨写我家之山水”,不让“古之须眉生我之面目”。他长期摸索、反复试验、刻意求新,笔墨技巧同样有了相应突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画中,大笔的粗枝红花墨叶和非常精细的草虫,常常处在同一个画面。有的粗到了了几笔,有的细到纤毫毕现。中国画几种风格截然的造型方法往往同时并举,“工中带写,写中带工,工写相衬”运用很熟练,巧妙又灵活。齐白石还将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民间艺术强烈、浓重、艳丽的色调紧紧融合在一起,取之合理,用之得体,兼收并蓄。他在对比中求变化,和谐中求统一,表现物象率直自然,艺术造诣很为深邃。 Grass & Insect 秋草昆虫 1920笔墨上,白石老人以“简”取胜,构图上“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他的一些作品中仅仅画有一小小草虫和一枚不大的印章及两个字的“白石”题名,留下了大面积空白。然而,他却给人无限的联想,产生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此时,你会觉得中国绘画那独有的艺术特性得到充分体现。白石老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姿态万千,形神兼备。特别是那些虾、蟹、鱼、蛙及雉鸡,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群众和同行们所厚爱。洗炼的笔墨痛快淋漓,浓、淡、干、湿处理恰到好处,无一纰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极高水平,这是白石老人精益求精、刻苦磨炼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老人的记述中了解他的探索过程:“余之画虾已变数变,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余之画虾,七十岁后一变,此又变也;”、“寄萍老人八十七岁所画(之蟹),八十岁前不能为也;”、“余画小鸡廿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如此等等,说明白石老人是位治学态度严肃认真,对艺术极端负责的人。在白石老人的许多绘画作品中都有题诗或题句,分别记述了他的人生观、爱憎观,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对艺术见解的表述,对我们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他曾在一幅枇杷画中题道:“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话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白石老人的艺术主张,同时也是我们许多人所追求的美好的艺术境界。 Black Peony 墨牡丹历史证明,齐白石是位“有能有识者,敢删去前人窠臼,自成家法”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的艺术作品充实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实库,给后人留下了亨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注:一九五三年,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庆祝大会上,中国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荣誉奖状。————编者按:本文原载于《齐白石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该画集的序言。《大千世界》转载此文(文字上略有改动),借她向大家简要地介绍齐白石先生的生平。同时,《大千世界》编辑部欢迎读者对此画选提出宝贵的意见和评论。
详细描述:齐白石是当代最为杰出的艺术家,在继承中国民族艺术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集诗、书、画、印全面精深的艺术造诣于一身,赢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独领风骚。齐白石的绘画,已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之境,其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无不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白石老人在绘画创作中,总能将清新朴实的诗作,独具韵味的篆刻,“力能扛鼎”的书法,巧妙地集于一纸,体现出全方位的艺术修养。白石老人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和艺术感悟,就是一部可以永久学习、回味无穷的艺术教材,一直能让人们获得新知,得到启发。本书以精练、准确的文字,对经典的书画作品进行艺术赏析,能使读者对齐白石的书画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