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你1111
邓公的学生???中大南方的孩子???我也在做这题。。 
《洛神赋》三、作家“疯癫”的必然 弗洛伊德把作家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概括为“精神病的同道和艺术家的白日梦”。在文学理论中,也有“文学乃痛苦使然”的思想,这也就是厨川白村所说的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我国古代也有“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诗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认为,“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这些理论,都视文学为痛苦失意者的精神慰藉和补偿。 前人对曹植本文的创作动机颇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曹植求甄逸女不遂,后又见其玉镂金带枕,哀伤而作,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文选》李善注);有的认为作品实是曹植为了“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而作(胡克家《文选考异》、何焯《义门读书记》);也有人认为“感甄”说有之,不过所感者并非甄后,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鄄城(朱乾《乐府正义》)。这些看法也许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感到在理解和欣赏一篇古典文学作品时,如果过于拘执史实,把作家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历史的直接反映,那也是不足取的。因此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作品的内容来看,与其将神女看做是甄后的化身,或者是作者的代言人,倒不如将她看做是作者在其他作品中一再抒写的那种无法实现的报国理想的艺术象征,这样也许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当时,作者报国无门,被逐出京城,内心的苦闷是不难想象的。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一种与现实对立的幻象,其功能之一是起着麻醉剂的作用。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实际上与精神病患者是一流人物。应该说,当时曹植的心情已经达到精神病般的“癫狂”。幻想洛神的容貌之美,想象人神的悲欢离合,想象群神对洛神的护驾……可以说,做起了白日梦。弗洛伊德在论述作家与白日梦时就说,“梦”就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它和梦一样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作家要把这种愿望表达出来,那是具有和常人不一样的本领。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不言而喻,艺术家不仅应该有强烈的感受力,而且还应该是容易冲动的人。否则,他可能感受颇多,但就是没有把主焦点感受传递给他人的要求。”⑥艺术家的“感受力”和“爱冲动”就决定了他和正常人的不同,出现某种意义上的心理病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卢那察尔斯基认为:一方面,精神疾患实际上是阶级地位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一方面,它是对外界条件变化所产生的合理反应,在制造庸人的主流话语压迫之下,那顺应者便被视为正常,而那反抗者便成为“病态”。这个时期,作家就脱离了世俗生活,摆脱了各种现实关系的纠缠,而进入一个想象的、虚构的、自由创造的境界。这是一个幻想的王国,作家在这个主观幻想的世界中是一切的主宰,是国王,是上帝,是造物主,可以随心所欲地造天设地,呼风唤雨,创造万物或毁灭万物;这是一个虚拟的假定的世界,作家在这个非现实的境界中,可以移花接木,指鹿为马,无中生有,更改一切或重组一切;这是一个似醉非醉,似梦非梦,半醉半梦,忘我却又超我的迷人之境,身处此境的人,或狂热欣喜不能自持,或心醉神迷忘乎所以,或移情化物人我莫辨,或多愁善感恍如变了另一个人…… 曹植从小就才思敏捷,深受曹操的喜爱,在那样的皇宫里成长的聪明孩子,可以感受权力的魔力,可以体会受宠和失宠的天壤之别。本来相信自己要继承父位,权倾四野了,可命运和他开了天大的玩笑,皇位成就他人,喜欢的美女成了他人的妻子,好友身首异处,自己也被赶出了京城……是可忍孰不可忍!但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忍又能如何!那就只有苦闷了,总的来讲,作者产生苦闷之情原因有二:一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二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懑。所以,就自然成了“发生变态的心理反应”的人,在文学的天地里,忘我地想象,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可以把洛神描写得闭月羞花,沉鱼落燕;可以和这样的美女谈恋爱甚至做爱;可以在洛神离去后自己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长江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可以不得不“归乎东路”,但仍“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我们作为凡人,不能耻笑艺术家的这些行为,因为“在文化和生活方面都失去平衡的时代,在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一切正常的人都在为种种矛盾所苦恼,都在寻找对矛盾特别敏感并且能够特别外露、极富感染力地表现负面感受的代言人,——在这样的时代,历史正好以其高明的艺术家的双手,敲击着病理学的琴键”⑦。 曹植是一位奇特的作家,《 洛神赋 》也是一篇里程碑式的赋作,百读千品总还有新的感悟和发现。但总感觉探讨得还很不到位,期待方家高论赐教。
同学呀这万应是要自己写的啊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的话那就上百度啦 狗狗啦 豆丁文档网啦 百度文档啦 有很多 不过我建议你还是自己写的好 真的
仅供参考:什么是艺术?培根说: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梵高的理解:艺术是人加入自然并解放自然。 关于人与自然的解释,西方近代:主观精神与客观现象,中国古典即“人”与“天”。这是艺术创造的两大支柱! 西方:黑格尔说艺术的难点在于“使外在的现象成为心灵的表现”。用人与自然来表述是使自然人化。 使自然人化存在着难点,歌德认为艺术创造的一个永恒矛盾是艺术家这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奴隶,人与自然常处于矛盾的不平衡状态。 中国:陆机《文赋》:若夫感应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与唇齿。纷葳蕤以趿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徵徵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之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颐,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优,思轧轧其若抽,事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开塞之所由也。 (译文:艺术的感觉,创造的开窍,来的时候抑制不住,去的时候也阻止不了。它会像光亮一样突然熄灭,又会以宏大的声音突然响起。在艺术的天性敏捷活跃的时候,再纷乱的素材也能里的清楚。这种时候思想会想疾风一般从胸中升起,语言会像流水一般从口中流出。再纷繁壮美的景象也能在笔端呈现,这种时候,艺术家满目都是文采,满耳都是音韵。在艺术的情思堵塞的时候,神志也就停滞不前,恰似一截枯木,恰似一条干涸的河床。于是艺术家只有把持魂魄去探寻底蕴,重振情思,去努力求索,直到隐蔽着的文理渐渐萌动,包裹着的文思慢慢抽出。所以在艺术的创造中,太用力的构思常常失败,而随意为之却较多成功。创作是我在进行,但我的力却不能强求,为此我们常常扪心叹息,最终还是搞不清创作开窍和阻塞的原因。)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有阐释。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纳为三层意思:一 人事之法天,二 人定之胜天,三 人心之通天。人事之法天:对自然的被动效法。人胜定天:人以进取的态势表现出对自然的驱使和释放。人心通天:天人合一,不分彼此,自然与人共臻化境。见《谈艺录》:“盖艺之至者··· ···沆瀣融汇,无分彼此。” 总的来说就是领会天意,自如创造,既不强求于人,也不强求于自然。 这就是艺术! 罗曼罗兰说任何作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陆机和刘勰所说的一切只能发生在这间单房里;艺术家所达到的这个艺术创造境界也是一个极其神秘的所在,外部力量很难介入。 人 天 自然 心灵 美 这些宏大的概念全都在一个最隐蔽的深幽的小地方,也就是艺术的起点。 所以说艺术的创造需要纯粹的孤立! 美学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一书中详尽的讨论了这种特性,她认为艺术创造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有本质的区别。物质产品离不开特定的材料性状功能名称,因此无论如何算不上纯粹意义上的创造,而艺术则要构建一种原来并不存在的虚像,她即使与现实相关,也是一种主观经验和情感生活的表现,因此是一种真正的创造。艺术的创造彰显出一种罕见的特性,也这是因为创造的纯粹而孤立。 不仅如此艺术还应该有它的说服力-----艺术的创造如何取得社会价值! 艺术的创造成果是一种精神虚像它如何能与天相生,与民相亲呢?这就需要一个让精神虚设变成精神成果的被接受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的说服力有关键作用! 德西迪里厄斯·奥班恩(原联合国视觉艺术委员会主席):有一个农民看到一位绅士的肖像,他仔细的端详后感叹道:“不管他是谁,这张画极像他!”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笑了,可是当我看到伦勃朗作的他的母亲的肖像时,我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也有同样的感觉,使我慢慢的笑不起来了。这两种情况都是被艺术家的说服力深深地打动的结果。除了现实的说服力以外,还有一种我所称为的创造的说服力,这和现实很少或没有关系。创造的说服力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外行引进创造的世界。--------《艺术的涵义》 创造的说服力有别于真实的说服力:希腊雕塑的全盛时期在公元前五世纪,那时不像后期那样把解剖应用于客观性状,而是应用于实际感觉。 艺术创造靠一种神奇的虚设触及了人们的两重共性,一是所刻画的对象在人们中的共性,二是欣赏者内心的某种状态共性。这两种共性来自于人类的共同生态。因此不管艺术家多么纯粹的孤立,他们都是经由自己的单房和小径,在探寻人类生态,这种探询的成果不是逻辑结论而是直觉形式! 总之艺术创造的说服力是把培根所说的“人”通过艺术家个人而抵达人类生态,还要把培根所说的自然通过原始自然而抵达自觉形式,而这一切在虚设中实现。 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