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2

幕雪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议论文200字左右高中作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当年的小麒麟

已采纳
抱怨,抱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抱怨已成为一种流行。《没有抱怨的世界》是一本成功之作。它用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事例改变了一大批人的想发。不仅如此,它提出的“紫手环运动”更是让人们在实践中一点点地减少了抱怨,有效地控制了“听觉污染”,切切实实地让世界更加美好。抱怨说起来也有些复杂,毕竟每天都有那么一批人不断地为它更新、升级。总的来说,抱怨分为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早晨起床,我会嘟囔着:“为什么不让我多睡一会儿!”上午在家,又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无聊”的感叹。吃饭时又会“责怪”妈妈饭菜不合我胃口。做作业时又会嫌作业太繁琐……一天下来,抱怨不断从我口中出发,遇到冰冷惨白的墙壁又被反射回来。就这样,连锁反应便发生了,悄无声息,不易发现。若抱怨,就会遇上更多想抱怨的事。像我这样的大多数人,咱们还正处于第一阶段“无意识的无能”。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不晓得一天要抱怨多少次。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一定律运用地还真广泛。若认真地统计下来,一天中无意识的抱怨绝对不下十次吧。要想重新设定心灵的硬盘很难,但是不是不可能。有那么多人积极响应“紫手环运动”,不就是想要改变吗?成功的也颇多。据统计,成功完成此项游戏平均要花4—8个月。这不算短,亦谈不上长,会让你成功到达第四阶段“有意识的无能”。抱怨是人类毫无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书中是这么写的。抱怨像是口臭,只有在别人那才会被我们敏锐地发现,对自己却毫无知觉。抱怨像是感冒,会传染。当一堆朋友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个有趣而积极的话题时,当局者们是不会发现那些细微的变化,久而久之,这竟会成为一个抱怨的竞赛。抱怨应该不常发生,若对自己坦诚,足以让我们抱怨的事寥寥无几。

议论文200字左右高中作文

187 评论(15)

ZCY2009

打开人生的第一页日历,就如掀开一张崭新的图画,岁月的年轮在春天的脚步中增长,生命在风的呼吸中升华。童年时,无知的我便认为人生就是要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又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不停的学习。现在,回想起来,人生,不就像是一块钟表么?总会有到头的时候,但要看你这一生会不会留下遗憾。“有梦就去追,不觉得累。”——假若你是一棵小草,虽不如花儿的艳丽,大树的强壮,但是你却编织了绚丽多彩的大地。假若你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虽不如大海的浩瀚,大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河。人生就是这样,虽然你是一个不出众的人,但只要经过你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注定要九转曲折,没有谁的一生是平安顺利的,以至生命中更多劫难的的降临,都是命运逼近你去创造和珍惜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你有朝一日苦尽甘来。虽然曾经因为劫难,遭受到打击与嘲讽,但在一个美丽的春天的,你最终还是会奏响生命的乐章,唱出自己最美妙的歌!人生,是短暂的,即使真的短暂,我们也要努力拼搏,不让人生如此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终究要登上胜利的高峰,打造自己的一片蓝天,像雄鹰一样展翅飞翔!岁月随想-人生感悟岁月如梭,常常想起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含有太多的人生哲理,是中国人定位人生时间的坐标。小时侯对于外部的世界,是好奇心强,什么都好奇,自已又找不到答案,万事都需要别人帮助,是一种外部依赖性心理。老师说的,电视、电影里的、书上写的,都是权威的,是知识的来源地。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之间争论什么问题,常常是以“书上说的”为准,“书上说的”严然是尚方宝剑,是“金标准”。到了“三十而立”,就可以确定自已的人生道路,可以立业了。好奇心已经大大地减弱,对世界有个大体的把握,实际上是不需要太多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少了。但还没有到“不感”的地步,对世界的感知尚来透彻。“四十而不惑”是真正到了对外部世界有了完全的了解,人生已经成形了,没有什么可以好奇不解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是因为自已不干那一行,没必要了解。如果觉得“四十而不获”,是因为没机遇,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不过这个阶段的人,常常觉得心里着急,已到人生顶峰,再不作为就没机会了,年龄储蓄已将近用完了。每想起光阴逝去,岁月不再,心里一半是惶恐,一半是不安,外带些着急上火。人生如果能到500岁,这些不安就会减少多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嘻嘻,采一个吧么么哒
17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