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诗歌鉴赏的论文题目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8

xjlqq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诗歌鉴赏的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冯奕淳

已采纳
这是zdnf同学的作业吧。。。哈。

诗歌鉴赏的论文题目

100 评论(9)

zly_516

中国古唐宋诗词赏析论文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154 评论(10)

王思聪是我哥

看得见的诗歌----略论以意象表诗意 在庞大的诗歌意象家族中,有些意象可以称之为典型意象,即该意象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或典型的象喻性。这主要是由于古典诗歌积淀深厚,历代诗人递相沿袭,使得一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喻意义比较接近、比较固定。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意象也较多,这里主要举一些诗歌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加以剖析。 按象喻意较为接近略举几类加以说明: 1、表现离愁 南朝江淹在《别赋》开篇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抒写离情别意的佳作何止千万!表现这一主题的典型诗歌意象也很多,例如:柳、雁、鹧鸪(布谷)、灞陵、灞水、长亭、楼台、南浦等等。这里以“柳”为例加以说明。 “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然是惜别的象征。这与古人审美心理有关。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枝依依”、“条条有情”,取起形容。故此,古人离别时总爱折柳相送,寄表以柳相留、眷念不舍之意。也正因为此,在许多别离诗中,柳的意象显得那么依依惜别,缠绵多情。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芳草灞陵春岸,柳烟深,满楼弦管,一曲离声肠寸断”(韦庄《上行杯》)、“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潘阆《酒泉子》)、“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张先《江南柳》)、“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 张先《相思令》)等等。读到这些诗句,不要什么诠释,我们仿佛置身于无边的柳海,沉浸在溢满诗篇的离愁别绪之中。而当我们明白柳等意象的典型象喻意义时,我们几乎无须再作过多的解释便可直接把握诗旨了。 2、表达相思 相思是个亘古的诗歌主题,历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不胜枚举。象喻相思主题的意象典型主要有:月亮、孤山、孤帆、浮云、游子、落日、夜等等。这里以“月”为例。 在古典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表达出望月相思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诗人怀想家园、父母、妻儿、兄弟、故旧的情愫常寄托于明月来传递。例如:“共看今夜月,独作异乡人”(张溢《寄友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钱起《罢官后酬元校书见赠》)、“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徐安贞《闻邻家理筝》)、“自是谢公心近得,登楼望月思依依”(刘沧《从郑郎中高州游东潭》)、“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愁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寇准《阳关引》)、“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对月临风,空恁无眠耿耿,暗想旧日牵情处”(柳永《女冠子》)、“半夜月明珠露坠。多少意。红腮点点相思泪”(晏殊《渔家傲》)、“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晏几道《菩萨蛮》)等等,俯拾皆是。还有大量诗词全篇以月为题、以月意象为核心,来抒写相思之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朗月行》、杜甫《月夜》、柳永《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即为其代表。 3、表示愁伤 抒写忧愁和伤感一直是抒情文学,特别是诗歌的基本倾向。古人云: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言易巧。因此,这一格调的诗作特别多,表现这一诗歌抒情倾向的意象也非常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雨、落日、落花、荒原、泪、蝉、衰草、烟波、暮霭、寒鸦等等。这里以“雨”、“落日”为例。 一般来说,古诗中的“雨”多是愁雨。(像杜甫《春夜喜雨》之类喜雨诗较少,且作者特以一“喜”字区别突出)因为雨时之阴霾凄冷似人心情压抑郁闷之境况,雨滴淅淅沥沥如人泪水连绵下垂之形态。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见前文)表怀人之伤,“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表漂泊之忧,“寒雨连江夜入吴”(见前文)表离别之苦,“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乱离之悲,“雨中百草秋烂死”(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一)表自伤之叹,“夜雨闻铃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表诀别之恨,“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国破之痛,“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无端闲愁,“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则含国破、家亡、身孤等诸痛于一身,可谓愁深似海。可以说古诗中的雨意象几乎象喻着人世间各种愁伤。 再看“落日”,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也频频出现。太阳在人类普遍的心理世界中都是无比神圣的。她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温暖和光明的代表,是时光和美景的象征。所以,面对她的沉落,不能不引起人的伤感。另外,古人照明工具简单,夜生活贫乏,通讯、交通手段落后,日落就意味着要从光明步入黑暗,白昼的美景美事亦将随之消逝,所有人要在此时寻找安身之所。这对于那些漂泊中的诗人们来说,无疑是最易愁伤的时刻。比如:“夕涨流波急,秋山落日寒” (骆宾王《秋日送侯四得弹字》)、“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李白《忆襄阳旧游赠济阳马少府巨》)、“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之五)、“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玙弟》)、“边城落日见离居”(张旭《春草》)、“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常建《太公哀晚遇》)、“扁舟宿何处,落日羡归翼”(刘长卿《晚泊湘江怀故人》);“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家何处,落日眠芳草”(柳永《小镇西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辛弃疾《满江红》)、“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等等。这些落日的意象中有时代没落、国家沦亡的痛惜,有身世迟暮、壮志难酬的悲哀,有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惆怅;有暮守空房、孤独难耐的闺怨,也有漂泊天涯、无家可依的乡愁。
33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