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sm100
随着金融资产业务在企业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新准则金融资产中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标准和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消了原来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通过对金融资产中三类投资业务的对比分析,揭示其投资业务会计处理的关键点区别,从而提高会计处理的科学准确性。 一、类别划分对比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在公司企业中属投资业务。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旧准则对投资业务分类的传统格局,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投资分类标准。对于这种分类标准,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存在活跃市场并有报价的金融资产到底划分为哪类金融资产,完全由管理层的意图和资产的分类条件决定的。如公司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券,其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则管理层既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例如,公司购入的在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由于到期日不固定,则管理者对该金融资产可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可以指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但不可以指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其二,金融资产的分类,一旦确定,就不得随意改变。 二、定义特点对比分析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该资产持有限期不定,即企业在初次确认时并不能确定是否在短期内出售以获利,还是长期持有以获利,是其持有意图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2)该资产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其特点:(1)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一般此处的短期也应该是不超过一年(包括一年);(2)该资产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基本相当于原长期债权投资。其特点: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时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明确,准备将投资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三、初始计量对比分析 (一)公司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支付的全部款项扣除交易费用及垫付的股利或利息后的余额) 借: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款项) (二)公司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会计处理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会计处理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为股票即为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若为债券,即为债券面值) 借:应收股利(购入股票时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借:应收利息(购入债券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价款)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购入债券,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购入债券业务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的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 其一是三者初始成本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面值作为初始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成本。 其二是交易费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作为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交易费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单独反映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直接作为初始成本的一部分。 其三就是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类投资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相似,只是科目不同而以。 四、资产负债表日对比分析 (一)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二)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借:应收利息(若为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若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时作: 1、当公允价值上升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作上升时相反的会计处理。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当期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的变化作为净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 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此时则不存在公允价值变化的问题。 其二是投资收益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 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其本身具有短期出售的特点,在资产负债表日不存投资收益的处理问题;而“持有至到期投资”下的投资收益,按持有至到期投资帐户的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确定。 五、转让出售对比分析 (一)公司转让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帐面金额) 借或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按其帐面余额,若帐面余额在借方,则此时计入贷方,反之则计入借方)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二)公司转让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帐面余额)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三)公司转让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实际取得的价款)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帐面余额) 借或贷:投资收益(按记帐规则,倒挤差额) 借或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若初始投资的是债券金融工具,按其帐面) 对于以上三类投资业务转让出售的会计处理,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其一是冲销的内容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除应冲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帐面余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应冲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帐户的帐面余额外,还应冲销“资本公积——其他资本积”科目的余额; 而持有至到期投资就只需冲销“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帐面余额即可。 其二是投资收益的确定不同。 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要将持有过程中累计产生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投资收益”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置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累计余额之差额定投资收益。希望能够帮到你! 
发表过的可以么?能不能给个具体的题目,比如哪个地区的等待。太多了,光09年就有100多篇。需要留言给我
金融(FIN)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专业的说法是:实行从储蓄到投资的过程,狭义的可以理解为金融是动态的货币经济学。)金融的本质是价值流通。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其中主要包括:会计、财务、投资学、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等等。金融是一种交易活动,金融交易本身并未创造价值,那为什么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赚钱的呢?按照陈志武先生的说法,金融交易是一种将未来收入变现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钱今天来花。简单地说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就是反映一个地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指标。传统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货币资金的流通的学科。而现代的金融本质就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西方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字典》,指资本市场的运营,资产的供给与定价。其基本内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场,风险与收益,替代与套利,期权定价和公司金融。除了学科内部的纵深发展外,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涌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兴边缘学科,如演化金融学(Evolutionary Finance)即是才兴起的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演化证券学则是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黄金曾一度成为国际贸易中唯一的媒介。在易货经济时代,商人只能进行对口的交易,以物易物。因此,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巨大制约。在金本位经济时代,价值与财富是以实物资产——黄金为依据和标准,这种客观的物理方法非常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平稳发展。然而,作为价值流通的载体,黄金不利的一面如搬运、携带、转换等不便的物理条件限制,使它又让位于更为灵活的纸币(货币)。如今,货币经济不仅早已取代了原始的易货经济,而且覆盖了金本位经济。货币经济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经济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诸多麻烦和问题,如世界贸易不平衡、价值不统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等等。引发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重要宏观因素之一,就是全球贸易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