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4

a?luo?ha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物鉴定论文范文高中物理选修二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angye_

已采纳
56.电磁感应现象Ⅰ 只要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电路不闭合只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是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57.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Ⅱ1、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回路所围面积中的磁通量变化,因此研究磁通量的变化是关键,由磁通量的广义公式中 ( 是B与S的夹角)看,磁通量的变化 可由面积的变化 引起;可由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 引起;可由B与S的夹角 的变化 引起;也可由B、S、 中的两个量的变化,或三个量的同时变化引起。 2、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这是初中学过的,其本质也是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条件: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内就产生感应电动势;穿过线圈的磁量发生变化时,线圈里就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导体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或者线圈是闭合的,就产生感应电流。从本质上讲,上述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所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58.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Ⅱ ①电磁感应规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 ——当长L的导线,以速度 ,在匀强磁场B中,垂直切割磁感线,其两端间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 如图所示。设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为I,MN间电动势为 ,则MN受向左的安培力 ,要保持MN以 匀速向右运动,所施外力 ,当行进位移为S时,外力功 。 为所用时间。 而在 时间内,电流做功 ,据能量转化关系, ,则 。 ∴ ,M点电势高,N点电势低。 此公式使用条件是 方向相互垂直,如不垂直,则向垂直方向作投影。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个电路的磁通变化率成正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如上图中分析所用电路图,在 回路中面积变化 ,而回路跌磁通变化量 ,又知 。 ∴ 如果回路是 匝串联,则 。 公式 。注意: 1)该式普遍适用于求平均感应电动势。2) 只与穿过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 有关, 而与磁通的产生、磁通的大小及变化方式、电路是否闭合、电路的结构与材料等因素无关。公式二: 。要注意: 1)该式通常用于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且导线与磁感线互相垂直(l^B )。2) 为v与B的夹角。l为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即l为导体实际长度在垂直于B方向上的投影)。公式三: 。注意: 1)该公式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推出。适用于自感现象。2) 与电流的变化率 成正比。 公式 中涉及到磁通量的变化量 的计算, 对 的计算, 一般遇到有两种情况: 1)回路与磁场垂直的面积S不变, 磁感应强度发生变化, 由 , 此时 , 此式中的 叫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 若 是恒定的, 即磁场变化是均匀的, 那么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恒定电动势。2)磁感应强度B 不变, 回路与磁场垂直的面积发生变化, 则 , 线圈绕垂直于匀强磁场的轴匀速转动产生交变电动势就属这种情况。 严格区别磁通量 , 磁通量的变化量 磁通量的变化率 , 磁通量 , 表示穿过研究平面的磁感线的条数, 磁通量的变化量 , 表示磁通量变化的多少, 磁通量的变化率 表示磁通量变化的快慢, , 大, 不一定大; 大, 也不一定大, 它们的区别类似于力学中的v, 的区别, 另外I、 也有类似的区别。 公式 一般用于导体各部分切割磁感线的速度相同, 对有些导体各部分切割磁感线的速度不相同的情况, 如何求感应电动势?如图1所示, 一长为l的导体杆AC绕A点在纸面内以角速度 匀速转动, 转动的区域的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为B, 求AC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显然, AC各部分切割磁感线的速度不相等, , 且AC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与半径成正比, 所以AC切割的速度可用其平均切割速度, 即 , 故 。 ——当长为L的导线,以其一端为轴,在垂直匀强磁场B的平面内,以角速度 匀速转动时,其两端感应电动势为 。 如图所示,AO导线长L,以O端为轴,以 角速度匀速转动一周,所用时间 ,描过面积 ,(认为面积变化由0增到 )则磁通变化 。 在AO间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且用右手定则制定A端电势高,O端电势低。 ——面积为S的纸圈,共 匝,在匀强磁场B中,以角速度 匀速转坳,其转轴与磁场方向垂直,则当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时,线圈两端有最大有感应电动势 。 如图所示,设线框长为L,宽为d,以 转到图示位置时, 边垂直磁场方向向纸外运动,切割磁感线,速度为 (圆运动半径为宽边d的一半)产生感应电动势 , 端电势高于 端电势。 边垂直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向纸里运动,同理产生感应电动热势 。 端电势高于 端电势。 边, 边不切割,不产生感应电动势, . 两端等电势,则输出端M.N电动势为 。 如果线圈 匝,则 ,M端电势高,N端电势低。 参照俯示图,这位置由于线圈长边是垂直切割磁感线,所以有感应电动势最大值 ,如从图示位置转过一个角度 ,则圆运动线速度 ,在垂直磁场方向的分量应为 ,则此时线圈的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即作最大值 即作最大值方向的投影, ( 是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当线圈平面垂直磁场方向时,线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不切割磁感线,感应电动势为零。 总结:计算感应电动势公式:

文物鉴定论文范文高中物理选修二

103 评论(12)

chaiyaqin

区别大选修1-1是文科生选的教材,难度低于高中必修1和2难度,适合于初中物理难度。选修3-1是理科生选的教材,难度越大,报考电子信息类有关的知识点,难度相似于机械类或电子工程类。
217 评论(15)

superdancer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 重、难点梳理 第 四 章 电磁感应 第1节 划时代的发现 第2节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一、学习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规律,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科学的前提,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是获得成功的保证。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的道路不平坦,伟人的足迹是失败、挫折+成功。 3、知道电磁感应及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 4、理解磁通量及其变化。 二、教材重点: 1、揭示“电生磁”与“磁生电”发现过程的哲学内涵。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前提。 2、磁通量的概念及磁通量与磁感应强度的关系。 3、通过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磁通量变化的分析,养成良好的过程分析习惯。 4、磁通量变化的各种形式。 三、教材难点: 1、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控制实验条件,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分析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规律。 3、电磁感应中的能量守恒。 四、教材疑点: 1、移动磁铁的磁场引起感应电流时,磁铁内部的磁感线和外部的磁感线方向相反,形成闭合的曲线,教材中没有显示内部磁感应线。 2、磁通量是双向标量,教材中虽然没有提出,但在应用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五、学生易错点: 1、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理解 ①闭合电路中的“闭合”在应用中易忽视。 ②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不是磁场的变化。 2、磁铁内部的磁感线条数跟外部所有磁感线的条数相等 3、各种磁感线的分布规律及形状 4、磁通量增减的判断 六、教材资源: 1、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指导科学探究是奥斯特和法拉第获得成功的前提。 2、科学的规律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同时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高度概括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关键。 3、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是:P9第6题、P10第7题。 第3节 愣次定律 一、学习要求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理解楞次定律。 会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二、教材重点 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教材难点 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四、教材疑点 对“阻碍”的理解, 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 五、学生易错点 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电流磁场磁场方向关系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 问题与练习 1、4、5、7 第4节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理解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两个公式E=BLv和E=ΔΦ/Δt的区别和联系,并应用其进行计算。对公式E=BLv的计算,只限于L与B、v垂直的情况。 3、知道直流电动机工作时存在反电动势,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反电动势。 二、教材重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教材难点 平均电动势与瞬时电动势区别。 四、教材疑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无法作定量的实验验证,更无法进行定量测量,只能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五、学生易错点 Φ,ΔΦ,ΔΦ/Δt区别 六、教学资源 问题与练习:3、4、5、7 第5节 电磁感应定律应用 一、学习要求 1.知道感生电场。 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 3、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研究增强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认知深度,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4、通过对相应物理学史的了解,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 三、教学难点 电磁感应现象与洛仑兹力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感生电场与感应电动势 第6节 互感和自感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3、知道自感现象的利与弊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4、能够通过电磁感应部分知识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原因及磁场的能量转化问题。 5、通过对两个自感实验的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7、通过自感现象的利弊学习,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使学生初步形成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自感现象。 2.自感系数。 三、教学难点 分析自感现象。 四、教学资源 自感现象的分析与判断 第七节 涡 流 电磁阻尼 电磁驱动 一、学习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涡流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重点 1.涡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2.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三、教材难点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资源 〔演示1〕涡流生热实验 〔演示2〕电磁阻尼。 按照教材“做一做”中叙述的内容,演示电表指针在偏转过程中受到的电磁阻尼现象。 〔演示3〕电磁驱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第五章 交变电流 第1节 交变电流 教材分析 交变电流是生产和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电流,而正弦电流又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正弦式电流产生的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所以本章是前一章的延续和发展,是电磁感应理论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本节知识是全章的理论基础,由于交变电流与直流不同,因此它对各种元件的作用也不同。正因为交变电流的特殊性,才有了变压器及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标准 知道交变电流,能用函数表达式和图像描述交变电流。 一、学习要求 知道交变电流。 通过模型或实验认识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了解正弦式交变电流。 二、教材重点 运用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分析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 2.认识交变电流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三、教材难点 交变电流的产生过程 四、教材难点 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资源 用图象表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重要方法 第2节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教材分析 与恒定电流不同,由于交变电流的电压、电流等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需要用一些特殊的物理量来描述它在变化中不同方面的特性,本节主要介绍这样一些物理量。 一、学习要求 知道交变电流的周期和频率,知道我国供电线路交变电流的周期频率 知道交变电流和电压的峰值,有效值及其关系 3、 会用图象和函数表达式描述正弦交变电流。 二、教材重点 交变电流的有效值 三、教材难点 一般电流有效值的求解 四、教学资源 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白,从电流热效应上看,交流电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某地恒定电流相等,由此引入有效值的概念 1.定义:让交流与恒定电流通过相同的电阻,如果它们在一周期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个恒定电流的值(I或U)叫做这个交流的有效值 课本第一次明确地用一个周期T来定义有效值,使得有效值的概念更加准确 正弦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与峰值的关系 这一关系只对正弦式电流成立,对其它波形的交变电流一般不成立 其它波形的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就根据有效值的定义去求解。 几点说明:①各种使用交变电流的电器设备上所标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均指有效值;② 交流电压表和交流电流表所测量的数值也都是有效值;③将电容器接入交流电路中,其耐压值应不小于交变电流的最大值,但熔丝的选择应据有效值来确定其熔断电流;④一般情况下所说的交变电流的数值,若无特别说明,均指有效值。 4.有效值与平均值的区别: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按照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对一个确定的交变电流,其有效值是一定的,而平均值是由E=ΔΦ/Δt来确定的,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有关。在计算交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热功率时,只能用有效值,而不能用平均值;在计算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时,只能用交变电流的平均值,即q = It 。 第3节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教材分析 突出交流与直流的区别,加深学生对交变电流特点的认识。教材介绍了电感和电容在交浪电路中的作用,但不深入讨论感抗和容抗的问题,不在理论上展开讨论,而是尽可能用实验说明问题。 一、学习要求 用实验方法了解电感在电路中对直流有导通作用,也能通过交变电流,定性了解电感对交流有阻碍作用,知道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 用实验方法了解电容器在电路中起隔断电流、导通交变电流的作用,定性了解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知道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 二、教材重点 让学生知道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并能定性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材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导通和阻碍作用。 教学资源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第4节 变压器 一、学习要求 1、了解使用变压器的目的,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知道理想变压器和实际变压器的区别 2、知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变压器的变比关系 3、知道不同种类变压器的共性和个性 二、教材重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互感过程的理解 三、教材难点 对多个副线圈的变压器,或铁芯"分叉"的变压器,变比关系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材疑点 当输出功率为零时,原线圈上为什么还有电流?这个电流有什么作用? 五、学生易错点 1、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在应用中的连线方法 2、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六、教材资源 1、实验: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这个实验包含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第5节 电能的输送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损失. 3、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电压损失. 4、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教材重点 变压器电压关系与功率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材难点 输电线上电压损失与功率损失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材疑点 1、增大输电线的直径减小电阻应该好像比使用变压器提高电压简单 2、直流输电有什么优点 五、学生易错点 在计算电能的损失功率时,输电线上的电压误以为加在输电线电阻上的电压。 六、教材资源 1、科学漫步:输电新技术和超导电缆输电 2、第54页第2题 第 六 章 传 感 器 第1节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一、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知道传感器中常见的三种敏感元件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 3、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三种常见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 难点:分析并设计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三、教材疑点 霍尔元件中的载流子及实际工作中哪一侧电势高。 四、学生易错点 1、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是怎样将非电学量转换成对应的电学量的。 2、简单电路的分析。 五、教学资源 1、教材60页第2题介绍9种常见的传感器感受的非电学量转换成对应的电学量。 2、教材60页第1题与59上面的说一说相对应介绍电容式和电感式位移传感器。 第2节 传感器的应用(一) 一、学习要求 1、认识力传感器、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2、列举传感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秤、话筒的工作原理。电熨斗的温度传感器和电饭锅的温度传感器构造,并了解它们不同的工作原理。 难点: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 三、教材疑点 应变片的工作过程,电熨斗的调温旋钮与对应的温度关系。 四、学生易错点 1、电容式话筒和动圈式话筒及驻极体话筒的区别与联系。 五、教学资源 1、教材64页第1、2、3题介绍三种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第3节 传感器的应用(二) 第4节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一、学习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传感器的应用――电饭锅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了解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各种数字式测温仪的特点及测温元件 ③.理解光传感器的应用――机械式鼠标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④.了解光传感器的应用――火灾报警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⑤.会用各类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 ⑥.掌握光控开关电了路的工作原理 ⑦.掌握温度报警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教材重点 应使学生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认识和使用范围。 三、本部分的教学难点是: 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本部分疑点是: 传感器的四个典型应用实例电饭锅、测温仪、鼠标器和火灾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分析它们如何实现非电学量向电学量的转换,及其进行简单电路的设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起都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分别随着温度的增大、光线的增强,它们里面的自由电子数均增多,故电阻均变小.相反,随着温度的减小、光度的减弱,电阻均变大. 五、学生易错点是: 不能正确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你应该多看看物理书然后记公式的同时联系想想之前和之后的章节有助于记忆和理解··祝你考个好成绩
250 评论(11)

红丶艳艳

文科生只学1'1,理科生只学3'1。1'1有3'1的基本内容,仅供文科生应付学考使用……
341 评论(8)

lcy0822mx

当然有区别。1-1是文科生的物理教材,难度不到高一的内容,相当于初三难度,跟日常生活知识有关。3-1是理科生的物理教材,难度增大,而且学的东西多,如何选电子类或机械机电类专业,学好选修系列3的教材。
267 评论(13)

Platomo

2009年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八、分子动理论、热和功、气体 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 -10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Δ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Δ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Δ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ΔU取负值 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九、电场 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作用的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以致带电体的体积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但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也不一定很少 电场强度、电场线 (1)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力的特性和能的特性 (2)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定义式:E=F/q 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力方向 (3)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做电场线电场线的性质:①电场线是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②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③电场线不相交;④电场线不是真实存在的;⑤电场线不一定是电荷运动轨迹 (4)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如果各点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样的电场叫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间距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直线 (5)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是矢量,当空间的电场是由几个点电荷共同激发的时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每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所激发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和 电势差U:电荷在电场中由一点A移动到另一点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 AB 与电荷量q的比值WAB/q叫做AB两点间的电势差公式:U AB =W AB /q 电势差有正负:U AB =-U BA ,一般常取绝对值,写成U 电势φ: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相对零电势点的电势差 (1)电势是个相对的量,某点的电势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电势)因此电势有正、负,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高还是低 (2)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点移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势为零处)电场力所做的功 ε=qU 等势面: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而且电场线总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3)画等势面(线)时,一般相邻两等势面(或线)间的电势差相等这样,在等势面(线)密处场强大,等势面(线)疏处场强小 十五、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都是光直线传播的例证(2)影是光被不透光的物体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发出的光,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光源的某部分发出的光点光源只形成本影,非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本影区域的大小与光源的面积有关,发光面越大,本影区越小(3)日食和月食: 人位于月球的本影内能看到日全食,位于月球的半影内能看到日偏食,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即“伪本影”)能看到日环食;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人可看到月全食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域时,看到的是月偏食 光的反射现象---:光线入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其中一部分光线在原介质中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1)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定律表明,对于每一条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是唯一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为对称。()光路图作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作光路图时,可以先画像,后补光路图。(3)充分利用光路可逆-------在平面镜的计算和作图中要充分利用光路可逆。(眼睛在某点A通过平面镜所能看到的范围和在A点放一个点光源,该电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照亮的范围是完全相同的。)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将发生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定律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②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sini/sinr=常数(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折射率用n表示,即n=sini/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n=c/v,因c>v,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两种介质相比较,n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n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全反射和临界角(1)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或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2)全反射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或光从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3)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用C表示sinC=1/光的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束变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光束,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1)同一种介质对红光折射率小,对紫光折射率大(2)在同一种介质中,红光的速度最大,紫光的速度最小(3)由同一种介质射向空气时,红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大,紫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小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选择适当的入射点,可以使入射光线经过全反射棱镜的作用在射出后偏转90o(右图1)或180o(右图2)。要特别注意两种用法中光线在哪个表面发生全反射。玻璃砖-----所谓玻璃砖一般指横截面为矩形的棱柱。当光线从上表面入射,从下表面射出时,其特点是:⑴射出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⑵各种色光在第一次入射后就发生色散;⑶射出光线的侧移和折射率、入射角、玻璃砖的厚度有关;⑷可利用玻璃砖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十六、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 nλ(n=0,1,2,……)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 (n=0,1,2,……)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5mm时,有明显衍射现象。)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光的电磁说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⑶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举例。种 类 产 生 主要性质 应用举例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能发出 热效应 遥感、遥控、加热紫外线 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 化学效应 荧光、杀菌、合成VD2X射线 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 穿透能力强 人体透视、金属探伤十七 原子物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①轨道量子化rn=n2r1 r1=53×10-10m②能量量子化: E1=-6eV★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ν=Em-En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 ≥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2、天然放射现象 ⑴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⑵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种 类 本 质 质量(u) 电荷(e) 速度(c) 电离性 贯穿性α射线 氦核 4 +2 1 最强 最弱,纸能挡住β射线 电子 1/1840 -1 99 较强 较强,穿几mm铝板γ射线 光子 0 0 1 最弱 最强,穿几cm铅版3、核反应①核反应类型⑴衰变: α衰变: (核内 )β衰变: (核内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⑵人工转变: (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⑶重核的裂变: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⑷轻核的聚变: (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②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计算式为: N表示核的个数 ,此式也可以演变成 或 ,式中m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 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时间t后的剩余量。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4、核能(1)核能------核反应中放出的能叫核能。(2)质量亏损---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E = m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ΔE=Δmc2。以上两式中的各个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1u=5MeV。它表示1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5MeV的能量相对应。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据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4)释放核能的途径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不同。核子平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平均放的能多。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平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凡是由平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平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常见非常有用的经验结论:1、 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µ=tanα ;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a=gsinα 物体沿粗糙斜面滑下a=gsinα-gcosα2、 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在速度相等时,距离 有最大或最小 ;3、 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最大的条件是: a=0或合力为零 。4、 两个共同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两物体间的弹力为 F=0 ,加速度 相等 。5、 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它们具有相同的 速度 ;6、 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度运行,小物体无初速度放上,达到共同速度过程中,摩擦生热等于小物体动能。7、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大小看 温度 ,做功情况看体积 ,吸热、放热综合以上两项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8、 电容器接在电源上, 电压 不变;断开电源时,电容器上电量不变;改变两板距离 E 不变。11、直导体杆垂直切割磁感线,所受安培力F= B2L2V/R 。12、电磁感应中感生电流通过线圈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Q= N△Ф/R 。13、解题的优选原则:满足守恒则选用守恒定律;与加速度有关的则选用牛顿第二定律F=ma;与时间直接相关则用动量定理;与对地位移相关则用动能定理;与相对位移相关(如摩擦生热)则用能量守恒。测电阻的其它方法1. 等效法测Rx: 2、 等效法测Rv: 半偏法测Rv: 伏安法测Rv:2. 3、等效法测Rx4、已知内阻的电流表电流表可当作电压表用: 已知内阻的电压表电流表可当作电流表用: 测电源电动势、内阻器材 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电阻箱 电压表、电阻箱电路 原理 E=U1+I1rE=U2+I2r E=I1(R1+r)E=I2(R2+r) E=U1+U1r/R1E=U2+U2r/R2数据处理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图象法
34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