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uimin
我喜欢文学,因为从文学中,我获得了很多很多,那是在生活中很难实现也无法实现的。文学与我的生活是那么的密切。当我内心无限烦闷感到无限痛苦,当我想把内心积郁很久的东西表达出来时,当我想宣泄的时候,我开始写字,开始发泄。我像一个精力旺盛的泼妇一样把内心那些对我的身与有害的心毒素一点点抖落出来,吐到空旷的空气里去,让它慢慢消失。当内心那些繁杂的东西没了,发现全身是多么的舒服,像沐浴在阳光中一样,发现,原来文字的力量那么大,像洗涤剂一样,把内心的杂质全清除掉。 当我一个人远在异乡漂泊,当我的内心渐渐孤独寂寞找不到归宿时,当我想起远方头发渐渐发白的母亲和眼睛渐渐浑浊的父亲时,我也选择上了文字,选择上了笔和纸。我把温暖的思念写在纸上,一笔一笔,工工整整,我把对母亲无限的爱,对有点颓败的村庄的爱,对童年的全部怀念写在纸上。当我在回忆我的过去时,我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我提个竹篮子在村庄前后游荡,看到了在春天的田野里快乐地奔跑,追逐着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到了我在有月亮的晚上坐在门槛上看远方的星星,星星那么亮那么亲切那么水灵,我的嘴角不知不觉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想到这一切,我似乎又度过了一个快乐纯真的童年。文字的力量就是那么大,让你在安静的思念中回到过去,回到那灿烂的岁月里去。 在琐碎的生活里,我也可以选择文学。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悲与喜,泪与笑,苦与乐,复杂的人迹关系,狡诈、卑鄙、自私,人与人的内心的沟通,生活带来的一点点感受与思考,都能用文字一点一滴表达出来。很多次,当我把对身边人与事的种种看法用冗长的文字表述出来时,发现,禁锢我身心的枷锁没了,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的感觉,走起路来也飘逸了,心情惬意了许多。这都是文字带来的。 
《感叹号》 — 寻找生命中每个角落的感叹号 著:ZOE* 我越过了芬芳的野花地,来到了被人称作地狱的荒地。这里的恶魔就像是人类原始形态的镜子。他们很单纯 - 就算他们貌似自大。 他们的内心长在脸上,他们的欲望和妄想都让人一目了然,因此诚实的恶鬼没有心机掩盖不耐烦的情绪。 恶魔说:“喂,你干嘛走来走去的。我好像没见过你啊,新来的?” “不…请问你们为何不会走出荒地呢?” “这个本是简单的世界,可恶的伪善者总爱分等级,自认清高的把我们赶到了荒地。你这人类是干嘛来的,难道你也是被赶来的?” “不,我是过来看看的。” “喝!看够就快走,小心我揍你!我们这又不是动物园!” “只是天快黑了,我赶不回去了。” “那来我家吧!”恶魔兴奋的说“今天我儿子生日~嘻嘻”这恶魔是个好父亲 - 就算他已被人类文化抛弃了。 远方就可以看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淘气等着自己的父亲手上那小的不能再小的生日蛋糕。还没进门口就抱上了父亲的背上,乱抓了头发一把然后亲了上去。 “老爸的头太臭了”淘气鬼装模作样地皱起了脸。 “小子找死!!”恶魔脸红了又青貌似红霞。他们很幸福 - 就算没摸过三字经的书角。 小小的房子里欢乐不断,从唯一的窗户传出的笑声充满了荒地。天上的星星比平时耀眼,可能荒地的存在是为了让天空更美。两只恶魔睡得死死的,因为刚刚的放肆造成的满身淤青最后战胜了倦意。我看着天空,看着和野花地一样却又更赏心悦目的天空……*文学就像钻石 - 它的人会看到3D人格。文学就像钞票 - 它可以是假钞一大袋。文学就像硬币 - 它某方面是可有可无。*文学好的喜欢感染他人,评价他人。文学不好的爱自我陶醉,批评他人。而聪明的人爱聆听心声,自我评价。
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倦地在寻找,在探求,在孕育,终于,人类这棵奇妙的生命之树,绽放出了一枝奇妙的精神花朵。这一精神花朵就是对生命、对人生的审美。这就正如诗人讴歌的那样:“它叫给强者一支叛逆的神杖,为弱者开辟出一片宁静的港湾;它使美的灵魂显得各个内美,使卑鄙的灵魂面对无法闪避的明镜。一旦聪慧而狡黠的人类开垦出了这片神奇的精神乐园,人们便在告别了洪荒岁月后有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第一支歌,并因此而常使自己的生命在一瞬间现出奇迹,光华四射……”这就是人生的审美化,这就是审美人生。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审美地活着的。并非每个人都可成为诗人,但我们可以诗化生活,像海德格尔说的“诗意地栖居”。离开审美,我们的人生便会变得黯淡无光,了无生趣,更不会文坛中伟大的作品。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生活的。作家对生活的高度的审美把握,将生活原型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才有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作家把审美获得的顿悟与愉悦物化为文学作品。从文学文本中,读者通过填空、对话、兴味、还原与异变等文学接受的过程,可以领悟出作品折射的时代内涵、作家的人格魅力、人物形象的内蕴等等。文学与人生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有作家的主体性存在。作家对人生把握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深刻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段人生。我们阅读作品,就要进入他人的世界,他人的心灵世界,并与之对话,以便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内涵。从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审美地直观现实的人生世界。可以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人生的,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审美地反思与领悟生活。(一)直面惨淡的人性 康定斯基说:“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个身心投入了自己的艺术的内在宝库,都是通向天堂的金字塔的值得羡慕的建设者。”②审美令作家痴迷地站在现实与理想的交叉点上,或者直接地展现理想,或者通过直接揭示现实的不完美从而间接地展现生活。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作家审美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激情,对人性的热心关注,往往会产生伟大的作品。不管时光如何流逝,这些作品都是经得起考验的。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鲁迅先生是中国一代伟大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总是毫不留情地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直至人性的底层。鲁迅的文学创作以揭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人性的扭曲,以这些折射出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些伟大的创作,离不开鲁迅对生活、对现实人生的审美把握。如果离开生活的原型,便不会有今天的鲁迅,更不用谈他在文坛的显赫地位。 在过去的38年中,鲁迅经历了童年时期的家庭剧变,祖父被捕,父亲病故,因而饱尝了人间冷暖,深味了世态炎凉;又经历了青年时期富国强兵梦、医人济世梦和维新梦的破灭,这里包括了对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大失望,以及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所受的强烈刺激;人到中年又亲历了换汤不换药的辛亥革命和接踵而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种种,大概就足以使他深感旧的黑暗势力的强大、广大国民的愚弱和少数觉醒者形单影只的痛苦。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对中国国民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深感中国社会思想的陈腐性和落后性。在这样的时代里,鲁迅的笔头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弊端,人性的种种扭曲。于是,才有久经不衰、为世人传诵的伟大著作诞生,奠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文学界的伟大地位。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扭曲不余遗力地暴露,无不让读者看到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与人民的悲惨命运。倘若鲁迅先生没有生活于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 除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之外,鲁迅先生的另一名篇《药》,更是值得一提。《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从这一有限的叙述文本中,读者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性的垂死边缘,人们在人性的沟壑死死挣扎。有限的文本,给阅读主体无限的审美空间。读之,留给阅读主体内心深处的是延留不逝的悲愤。作品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与知识者)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从切合情境的氛围中,含蓄地解剖人生。鲁迅先生样审美地把握现实社会,才创造了如此令世人惊叹的创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