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论文选题理由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40

diaoruiyi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论文选题理由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不要香菜123

已采纳
俄罗斯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有哪些独具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直至今日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俄国学者认为,俄罗斯人有两种灵魂,一种来自西方,是理性的和先进的;另一种来自东方,是愚昧、落后的。笔者在本文中想对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问题作一尝试性分析。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而东斯拉夫人最早是游牧民族,社会发展的起点很低,而且极其缓慢,6世纪之前他们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这些东斯拉夫人起初分布在东欧大平原上。最早的俄罗斯国家是由古罗斯人9世纪末至1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   所谓罗斯人,是芬兰人对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一些日耳曼人的称呼,意为北方人或诺曼人,而东斯拉夫人称他们为瓦兰人,意为商人。有的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这些诺曼人是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河流水道航行而来的瑞典商人和海盗,俄国史学家则把他们称为“瓦兰—罗斯人”。这些瓦兰—罗斯人以武装商队为基本组织,因而行动十分机动灵活,并且有极强的战斗力,所以常被斯拉夫人请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各种冲突,或者对付外敌侵扰。这些人在进行贸易活动时,不免顺便干些抢劫和杀人越货的海盗勾当。   居住在诺夫哥罗德附近一带的一支东斯拉夫人请他们去为自己执掌权柄,于是就出现了瓦兰—罗斯人的留里克王朝。他们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就被称为俄罗斯人。可见,从俄罗斯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起,它的民族的血统就具有明显的混合性。只不过是在这种北日耳曼人和东斯拉夫人的融合中,占上风的是东斯拉夫人的因素。   虽然瓦兰一罗斯人成为了统治者,他们却被当地的东斯拉夫人逐渐同化了。这些俄罗斯人的祖先生活在东欧平原的北方,靠近北冰洋。灰蒙蒙的阴霾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雪坚冰,蛮荒的草地,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古罗斯人长期不能安居乐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性格、心理、甚至信仰。他们乞求自然之神的保护,与大自然进行着神秘的交往。他们迫望离开了无生机的荒原和冷冰冰的冻土,不断地四处扩张并为此连连征战。他们在马背上游荡着,希图以武力为自己获取一个理想的家园。   著名俄罗斯历史学家C "索洛维约夫把古罗斯形容为“犹如风滚草似的流动的罗斯”,认为这种流动性或者说是“液态因素”延缓了古罗斯的发展。这种人性不足的过于原生态的生活,使俄罗斯人最初就缺少理性的根基,受制于一种无个性的民族自然力,神圣和罪孽对他们是同样的永恒的诱惑。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强的群聚性,性格勇猛强悍,灵魂躁动不安。   由于诺夫哥罗德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有许多不利于发展的因素,留里克的继承人奥列格决定向基辅进军。他在占领了基辅以后又四方征讨,把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夫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来奇人等斯拉夫人部落及麦里亚人、维西人、楚得人等非斯拉夫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一来,历史上就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基辅罗斯。它实际上是后来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共同的国家。   这是一个保留着浓厚原始公社制残余的早期封建国家。它的统治者们野蛮且贪图享受,沉湎于吃喝玩乐,而掠夺财富的手段十分残酷,其“索贡巡行”是众所周知的。这一切最后引发了德列夫利安人与基辅罗斯的血腥冲突。德列夫利安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死了基辅罗斯的伊戈尔大公,伊戈尔的妻子则对德列夫利安人进行了多次罕见的残忍报复,大有不将其赶尽杀绝誓不罢休之势。   而在基辅大公们攻打拜占廷的过程中,古罗斯人再次表现出了极度的野蛮和凶残,他们不仅疯狂地掠夺财物,而且焚烧教堂,毁坏宫殿,对抓获的战俘,“或砍杀,或酷刑折磨,或作箭垛射杀,或投入大海”,真是残忍得无以复加。按拜占廷史学家的记述,伊戈尔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更是不屈不挠,骁勇无比,生性大胆而易冲动。基辅罗斯的史书上记载,斯维亚托斯拉夫在战斗中“步履矫健,身轻如豹”,出征“不携锅灶,不煮食肉类,只把切成薄片的马肉、兽肉或牛肉,架在火堆上炙烧而食”,夜宿“不搭设帐幕,不铺鞍垫,枕马鞍,露天而眠。”   由此可见,一些人所说的俄罗斯人从蒙古接受的那些“丑陋不堪的东方因素”,实际上正是生活在东欧平原北部的古代东斯拉夫人所固有的特征。诸多地理、气候、人文、政治、经济等条件,造就了俄罗斯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其基本特点早已有之,并非从东方移植而来。   至于蒙古人对俄罗斯人二百多年(1243-1480)的统治,确实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严酷地破坏了俄罗斯本来不甚悠久的民族文化,使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不仅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可以说进入了一个退缩的时代。特点:1、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中间性”和”兼容性”;2、其内部结构具有“两极性”;3、受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仪式很强的影响。4、文化发展速度很慢,其受上一代人的经验和传统影响很大。 5、局部性,封闭性。 6、多样性。形成原因:1、俄罗斯的现代化运动造就了俄罗斯文化;2、俄罗斯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造成了俄罗斯文化来源成分的多样性,而这种多元构成的文化的逐渐形成,则是已经成为传统的民族文化与外来的异质文化相互矛盾和相互渗透的过程。

俄罗斯历史与文化论文选题理由

244 评论(8)

chriswei1

一、俄罗斯的文化特点1、宗教: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2001年俄权威社会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俄居民55%信奉宗教,其中91%信奉东正教,5%信奉伊斯兰教,信奉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各为1%,8%信奉佛教,其余信奉其它宗教。2、礼仪:俄罗斯人一般的见面礼是握手,但握手时要脱下手套。久别的亲朋好友常用亲吻拥抱礼,男士一般吻女士的手背。在隆重的场合,俄罗斯人用“面包加盐”的方式迎接贵宾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欢迎。3、服饰:在俄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在城市里,俄罗斯人当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服装是:男子是斜襟长袖衬衣,通常在领口和下摆有绣花,穿时在衬衣外面系一根腰带。4、语言:俄语是俄联邦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有30多种语言,并在该共和国境内与俄语一起使用。俄语还是四个独联体国家的官方语言。二、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原因:1、俄罗斯民族有着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且资源丰富的疆域。俄罗斯地跨亚欧大陆,文化特征兼及东西。俄罗斯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俄罗斯人认为自己国家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2、 俄罗斯有一个对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与中国追求中庸的文化精神相比,俄罗斯文化总体呈现宗教性。诗人丘特切夫说过:“用理性无法理解俄罗斯,用一般尺度无法衡量它,只有用信仰把握它。”别尔加耶夫对此的阐释是:需要运用神学的信仰、希望和爱来参透它。3、俄罗斯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俄罗斯的文化历程几经融合,文明冲突此伏彼起。俄罗斯不断受到东方和西方的交互影响,并把这种影响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
92 评论(13)

wingnini

这是一个留学生同学总结的一位驻外记者说:“莫斯科是记者的天堂。”的确,俄罗斯总有可书可写之处。在俄罗斯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俄罗斯人经常有出人预料之举,俄罗斯常常令这个世界震惊。如果把一个民族拟人化,俄罗斯绝对是一个性格鲜明、有个性的民族。考察这样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何况,俄罗斯幅员极其辽阔,地理、社会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渔民和乌拉尔河的哥萨克,莫斯科郊区的农民和西伯利亚的猎人,无论是从外表还是性格特征看都有很大差异。而找出俄罗斯民族的共同特征,思考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本质,人们公认,俄罗斯性格具有矛盾性(双重性):既残忍,又善良,既谦逊和睦又放肆闹事,叛逆与服从,无个性的集体主义与强烈的个人意识,专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等。当我们想到俄罗斯人的一个具体的品质时,总有一个对立相反的品质紧随其后。1、非理性。重感性轻理性是俄罗斯民族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别尔嘉耶夫写道: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从它那里永远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发生。”俄罗斯人给我们的感觉常常是大胆任性、率性而为的。且不说它的平民百姓,就是它的领袖人物身上,大胆冒进的行为也俯首即是,我们随便就可以想到:叶利钦的酗酒,赫鲁晓夫的“靴子”、猪湾事件、以及西伯利亚种玉米等莽撞行为。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其性格形成与周遭世界以及自己的种种经历有关。俄国大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考证,俄罗斯人的非理性与其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茫茫的俄罗斯大自然是最奇妙、最充满奇迹的,这是从好的方面讲。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最恶劣、变幻莫测的。气候的阴晴不定,土壤的时好时坏,常常使靠天吃饭的早期俄罗斯农民的期待,甚至是最微小有限的愿望落空,这样,经历不断的希望和落空,习惯于这种失望之后,于是俄罗斯人开始不顾一切做出最无望的、甚至是最不合常理的选择,或许这样反而能出奇制胜,以本身的勇敢任性来对抗大自然的任性。碰运气的侥幸心理由此而来。对于绝对捉摸不定的天气,俄罗斯只能乐天知命。俄罗斯有首著名的歌:“大自然没有坏天气,风霜雨雪都是上帝的赐予。” 非理性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比比皆是。与此相关的有俄罗斯人的崇尚浪漫:在莫斯科的大街上行走,最明显的感受是,到处是花店,很少有饭店。每逢节日,特别是三八妇女节,简直是倾城鲜花。如果那天你恰巧出门,绝对能享受到视觉的盛宴,地铁通道里满眼见的是怀抱鲜花的男士,无论尊卑,无论长幼,都急匆匆地往前赶,给自己的妻子,女儿,母亲,心爱的女人送花。俄罗斯人酷爱空想,相信奇迹。他们的文艺作品对此多有体现。电影《红帆》告诉人们,内心的想往,甚至是幻想,只要是美好的,终有一天会实现。而每年元旦前夜必放映的大受欢迎的影片《命运的捉弄》,正契合了俄罗斯人这种相信巧合、渴望神奇的心理。帝俄末年的拉斯普京现象耐人寻味,一个衣衫褴褛、举止粗俗的西伯利亚农民竟征服了尼古拉二世宫廷。这与俄罗斯人相信奇迹、认为痴傻的人通灵有关。在古代俄罗斯,人们就敬重那些衣衫破旧、头发蓬乱,赤脚在大街上行走的信徒,被看作是“圣愚”。他们丢开尘世的一切荣华富贵,像乞丐一样,行为举止不拘礼节,言谈话语不成体统,对通行的礼仪嗤之以鼻。古代俄罗斯人把这种行为看成是谦逊到自我蔑视的地步,离尘世越远,离上帝近,天国属于他们。 俄罗斯人的非理性有时还表现为不负责任,或者是推卸责任。俄罗斯人迟到时,永远说是“交通原因”,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服务性机构休息时,门上总是挂着“由于技术原因”的牌子。俄罗斯性格的非理性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其道德优先原则:讲究良知、良心,轻视规则、法律。2、共同性。俄罗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共同性。其历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斯拉夫人自古以来的村社共同生活(劳动组合互助、原始的公正平等)和东正教的聚合性(在爱的基础上的自由与统一)。共同性表现在民族性格上是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平均主义,以及反个人主义、反资产阶级思想。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的灵魂不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而是一颗决不拜金的灵魂,仅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得到无限爱恋”。的确,俄罗斯人重精神、轻物质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可爱的。俄罗斯有一句话:俄罗斯灵魂——慷慨的心灵。俄罗斯民众一直不喜欢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人,精明的犹太人是俄罗斯笑话中常见的嘲笑对象。总体上,俄罗斯社会不“笑贫”,相反,对于穷苦的、被凌辱的下层人——弱势群体有着传统的人道主义同情。俄罗斯人的反资本主义特性的弱处也是昭然若揭的:它至少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直至现代化进程。3、极端性。俄罗斯人凡事好走极端。非此即彼,没有过渡,讲究纯粹。平稳的适度的从从容容的生活与俄罗斯人无缘的。这某种程度也与早期俄罗斯民族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俄罗斯的夏天美好而短暂,俄罗斯先民深知,必须珍惜明朗的夏日时光,大自然只给了他们很少的一点宜于农作的时间,使他们不得不抢快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许多活,收割完毕,而后是秋冬大片的闲暇时光。俄罗斯人由此养成短时间内超乎寻常集中力量的习惯,习惯于拼命地干,然后是无休止地闲。“中庸”(золотая середина)一词在俄语中是贬义。反对平庸,著名的先锋画派宣称反对“市民的灰色”,非黑即白。“即使俄罗斯灭亡,也比按小市民的方式、像极端令人生厌的旧欧洲那样去生活要好”。东正教不象天主教,它没有过渡阶段——炼狱,或者天堂,或者地狱。与拒绝平庸相连的还有俄罗斯民族的富于创造性,他们经常用一个词:自然力,俄罗斯原始的大自然,赋予其人民不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俄罗斯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举世瞩目。俄罗斯人在独处的时候最能工作,一个人的时候比在众人之中要好。无意识状态中的俄罗斯人比较能干。克柳切夫斯基说:“他们是这么一种聪明人,在意识到自己聪明的时候,笨起来了。”4、排外性。与极端性、渴望纯粹相联的是俄罗斯民族的排外心理。东正教哺育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成长,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中。东正教最突出的思想,即自己是唯一纯洁的、最代表上帝意愿的宗教。真正的教会只有一个——东正教会,其他都是外来的,敌对的。这里不仅仅是指伊斯兰教、佛教,而且包括基督教另外两个分支:天主教和新教。与此相联,尘世的划分也遵循这种野蛮的原则: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异己的。俄罗斯人的骄傲自大、盲目排外,每一个去过俄罗斯的人都深有感触。俄罗斯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敌视外国人的情绪,他们常常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归咎于外国人。他们的爱国往往就意味着排斥他国。他们的共同性、普世主义都是相对于民族内部而言的,弥赛亚说也是以东正教为基础的。 有人说俄罗斯是个阴性的民族(洛扎诺夫:俄罗斯具有永恒的“村妇性”。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是驯服的、女性的土地,表现出被动的、女性的温柔,给人神秘的温暖感。)我们觉得,女性气质决不是对外来事物充满仇恨的。丘特切夫告诉我们:“用理性不能理解俄罗斯,用通常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感觉来体会俄罗斯民族,觉得它更像个大男孩:不够理性,生机勃勃,满怀创造力,自卑和自傲的奇妙结合,夸张的自爱及对外界的疏远感,崇尚纯粹,爱走极端,富于挑衅性。这种大男孩的内心深处是渴望坚定而有权威的大家长的。所以相对于朝令夕改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更愿意接受铁腕的勃列日涅夫和普京。
147 评论(9)

我是猪呀

国名:俄罗斯联邦或俄罗斯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Russia)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白、蓝、红三色旗来自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红、白、蓝三色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取消三色旗。1920年苏维埃政府采用新国旗,由红、蓝两色构成,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国旗图案作了修改,为一面红旗,左上角有金色的五角星、镰刀和铁锤图案。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称为俄罗斯联邦,随后采用白、蓝、红三色旗为国旗。 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53年,曾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英勇战死。他的两个弟弟,一个臣服于奥斯曼帝国,另一个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后来,这两儿一女在其父死后被罗马教皇抚养成人。当时的罗马政治家们为了借助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抵御土耳其人,便用联姻的方式将索菲亚许配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索菲娅由此佩戴着拜占庭帝国威严的双头鹰徽记来到了俄罗斯。索菲娅协助夫君伊凡三世把俄罗斯的土地基本上联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国家。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二十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国家政要: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 ,1999年12月31日任俄罗斯代总统,2004年3月连任总统;当选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Dmitri Medvedev) ,2008年3月当选;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谢尔盖·米罗诺夫 (Sergei Mironov),2001年12月任职,2003年1月蝉联;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鲍里斯·格雷兹洛夫(Boris Gryzlov),2003年12月和2007年12月当选;总理维克托·祖布科夫 (Viktor Zubkov),2007年9月就任;安全会议代秘书 伊瓦连京·索博列夫,2007年7月任职;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 (Sergei Lavrov) ,2004年3月任职。 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 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 俄罗斯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波格丹诺夫 行政区划:83个联邦主体包括21个共和国、9个边疆区、46个州、两个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个自治州和4个自治区(2008年3月1日)。 人口:常住人口1.42亿(截至2007年9月1日),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有10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占79.8%,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 、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俄语 是俄罗斯联邦全境内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主要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2007年人口出生率达到1991年以来最高水平 自然地理:面积1707.54万多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海岸线长33807公里。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到-37℃,7月平均温度为11℃到27℃。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 感受真实的贝加尔湖 车里雅宾斯克州 探访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 首都:莫斯科(Moscow),人口约850万(截至2002年12月),有850多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也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中心。1995年5月16日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 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位于莫斯科河上的克拉斯那卢日斯基大桥简史: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不久,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地主资本家的武装叛乱,保卫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代会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由俄罗斯继承。12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国家正式名称改为“俄罗斯联邦”(简称俄罗斯)。1992年4月16日,俄罗斯第6次人代会决定将国名改为“俄罗斯”,从而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17日,最后决定使用两个同等地位的正式国名“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 北奥塞梯共和国 俄联邦总统选举制度 历届俄总统选举 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 俄国家杜马选举投票及计票工作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公正俄罗斯党 统一俄罗斯党 俄罗斯共产党 俄人民党决定并入公正俄罗斯党司法机构: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主要有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察院。不允许设立特别法庭。联邦宪法法院对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的法律、决定,联邦总统的命令,其他联邦机构的文件,各共和国的宪法,联邦主体的法律、章程和其他法规,联邦内部条约和国际条约是否符合联邦宪法,以及社会团体的成立和活动是否符合宪法的案件作出裁决。联邦宪法法院还对联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联邦主体国家权力机关之间以及联邦各主体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纠纷作出裁决。联邦最高法院是民事、刑事、行政和其他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根据联邦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法院的活动实行司法监督,并对审判实践问题作出解释。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是对经济纠纷和仲裁法院审理的其他案件进行裁决的最高司法机关。根据联邦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对仲裁法院的活动实行司法监督,并对审判实践问题作出解释。联邦总检察院对犯罪案件侦查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支持在法院的公诉,为维护国家利益、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向法院提起诉讼,就国家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向法院提出异议。检察院系统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体制。联邦委员会根据总统提名任命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和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法官以及联邦总检察长。 经济:俄罗斯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赋予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列。 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工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俄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俄农牧业并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俄主要出口商品是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宝石及其制品、木材及纸浆等;主要进口商品是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产品、化工产品及橡胶、金属及其制品、纺织服装类商品等。 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 俄罗斯2007年GDP同比增长1% 货币: 卢布>> 军事:俄罗斯武装力量主要由陆军、空军、海军三大军种和战略导弹兵、太空兵、空降兵三个兵种组成。武装力量中军人数量为113.4万人。 武装力量除正规军外,还包括边防、内务 、安全、政府通讯、民防和铁道部队。武装力量由议会、总统、政府按宪法规定的权限共同指挥,总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军队的任务是抵抗外来侵略和履行俄罗斯承担的国际义务;军队人数不得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实行义务兵与合同兵两种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别为:舰队水兵2年,其它士兵1年半,受过高等教育的1年等。俄海军拥有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里海独立区舰队。 俄罗斯制定新的海军发展规划 俄恢复远程战略飞行 走访俄罗斯航空科研“核心地带” 俄航天署宣布2040年前航天发展计划 俄罗斯陆海空三军大换装 俄为何屡屡示强 文化:俄罗斯领土跨越欧亚两大洲,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俄罗斯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大量出版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俱乐部等群众性文化设施。俄还重视对博物馆珍品和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扩建和新建了许多博物馆。俄罗斯的博物馆按专业可分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各专业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等。著名的大型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俄罗斯中央革命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克里姆林宫博物馆、中央海军博物馆等。较大的艺术馆有莫斯科科列季亚克夫国家绘画陈列馆。俄罗斯文学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别林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等世界驰名的大文豪和作家。俄罗斯的美术源远流长,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艺术大师有列维坦列宾、苏里柯夫、克拉姆斯科伊等。俄罗斯的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历史传统,歌剧、交响乐和室内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奔放豪迈。俄罗斯的戏剧艺术体裁和形式多样,最早出现在宫廷里,19世纪进入繁荣时期,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社会戏剧充满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大师。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俄罗斯文坛众多的戏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戏剧之父”。俄罗斯的马戏团在俄罗斯也很受人们的欢迎,马戏团团员训练有素,技艺精湛。俄罗斯人有卓越的民间艺术。实用装饰艺术有金属、兽骨和石头的艺术加工,有木雕、木雕壁画、刺绣、带花纹的纺织品、花边编织等。最有名的工艺品有木制套娃、木刻勺、木盒、木盘等木制品。 风俗: 俄罗斯人交际时通常在三种情况下使用“你”:1、对16岁以下的儿童;2、近亲之间与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3、年轻人对年轻人。对老年人、陌生人(儿童除外)和领导人则称“您”。对儿童可直呼其名,而对老年人、陌生人和领导人则应呼其名字加父称。目前在俄罗斯“先生”、“同志”、“公民”三种称呼并存。一般在商业机构、新闻媒体和官方机构中人们习惯相互称“先生”;以前在苏联时期普遍使用的“同志”,现在仍然在国营企业、军队、公安部门使用;而“公民”通常在公共场所使用,比如:火车站、商店等。在公开发言时,一般在发言人的姓后面加上“先生”、“同志”或其相应职称“教授”、“工程师”等,比如:“现在请扎罗夫教授讲话”。在写公函时,一般写收件人名字加父称;在非常正式的信函中收件人的姓前面应加上“先生”或其相应职称。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外交: 开展全方位外交,以独联体为战略重点,以与西方关系、特别是与欧洲关系为优先,同时加强亚太外交,加大对中、印等亚太大国的借重。其宗旨是积极推动多极化进程,力主重振俄大国地位,突出维护国家利益,着眼点是为俄国内经济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普京出席俄驻外使节会议阐述外交工作重点 2001年以来美俄首脑重要会晤 俄美“2+2”会谈机制 美俄在反导系统问题上的争端 俄乌刻赤海峡之争 乌俄天然气价格之争 俄乌爱恨交织三百年 与中国关系:中俄两国拥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2000年7月,俄总统普京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2年12月,普京总统来华进行国事访问。2003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联合声明。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正式访问俄罗斯并举行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2004年10月,普京以总统身份再次访华,中俄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共同表示,这一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2005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赴俄罗斯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这标志着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2005年9月,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就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同年9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访华,与吴邦国委员长举行会谈,标志着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定期交流机制全面启动。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会议。2005年11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同温家宝总理举行中俄总理第十次定期会晤。2006年3月,总统普京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俄罗斯年”开幕式和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两国并签署了联合声明,并签署了22个合作文件,涉及政治、外交、能源、投资、金融、交通等领域。2006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访问俄罗斯。2007年3月,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国年”开幕式。两国签署了联合声明。2007年11月,温家宝总理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出席“中国年”闭幕式。 近年来,随着中俄高层领导人的互访和会晤,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同时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2007年前9个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亿美元 ,已经超过去年全年334亿美元的水平,增幅高达42%。
32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