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论文范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4

zhx11644409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论文范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有机小能手

已采纳
邢永强 张宏伟 郭文秀 章煜(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53)《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文章编号:7-80097-870-2-0507-03摘要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问题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来。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数亿人口的居住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危害、成因展开了论述,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价。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问题的重心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来。而对国家来说,单一性的军事威胁实际上已经被多元化的威胁所代替。其中,不受疆界限制的环境威胁是一种危及各国、各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威胁。因此,21世纪人类社会的安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将取决于人类社会是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取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这两者的根本还在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被重视与被解决的程度。生态环境是水、土、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综合体”,人类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综合支持”,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安全是维系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一旦该“稳定环境”受损,国家安全就会遭到威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行为长期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和唯一选择。这一发展观对世界各国的未来和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指出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世代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从单一角度可以概括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综合性概念。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制约、互相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体。今年北方入春以来接连遭遇的沙尘天气,创下近年来之最——甘肃遭遇了近年来时间最长、程度最强的沙尘天气;北京先后8次出现沙尘天气,为近4年罕见;宁夏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河北、天津、河南等多次出现能见度小于1 000m的沙尘暴天气,为历年来次数最多、程度最重。有关专家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我国数亿人口的居住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急剧增长的世界人口和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促使人类有意无意地扩大和加强了对有限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使世界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地区土地开发日趋扩大,出现了人们始料未及的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陆的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截至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 600万km2,几乎等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我国国土面积的总和,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km2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比利时加丹麦。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的分布情况来看,亚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公布),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46%。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94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7%;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93万km2,占84%;盐渍化土地面积38万km2,占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7万km2,占80%。我国荒漠化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北京、天津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市、旗),区域自然和经济条较差,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45%,其他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55%。仅我国北方地区就有荒漠化土地81万km2,相当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辽宁省国土面积的总和。与1999年相比,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7 924km2,年均减少7 585km2。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33 673km2,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 525km2,盐渍化土地增加930km2。在荒漠化程度上,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同比增加07万km2,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73万km2,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7万km2,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42万km2。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土地荒漠化扩展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仅从土地沙化面积看,在50年代平均扩展1 500多km2,80年代末2 100km2。进入90年代,每年土地沙化扩展高达2 460km2,大量的粮田、草地、林地被沙漠侵占,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特大沙尘暴23次,比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明显增多。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因荒漠化导致772多万hm2耕地退化,67万hm2粮田和235万hm2草地变成流沙或沙漠,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kg。中国荒漠化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10倍。近年来经过治理,土地荒漠化得到遏止,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形势依然严峻。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都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人口的增长必然对农产品和畜产品需求量增加,所以导致了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过度耕种促进了荒漠化的形成条件:土地的肥力下降和农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表层板结,土壤流失,土壤侵蚀等。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剩、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总结提出,荒漠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干旱区及与之毗邻的湿润地区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人口压力常常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出于经济的考虑,未能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政治动乱妨碍了行动计划中长期行动的执行等。土地是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再生25mm的土表就需要300年。这种再生速度对于迅速耗蚀的土地的补偿作用很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防治荒漠化的人工技术措施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有:植被覆盖度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吹蚀;栽种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抗风蚀能力;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能够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大大减少养护和管理费用;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伐柴现象。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性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项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结合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的系统工程。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需要投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创新,以达到有效遏止荒漠化,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在荒漠化的防治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处理好六大关系:切实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实行可持续发展;切实处理好防沙与治沙的关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切实处理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关系,生物为主,综合治理;切实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草场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促发展;切实处理好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注意节约用水;切实处理好重点治理与全面治理的关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强调了防治沙漠化土地的重要性,明确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要求认真搞好防沙治沙布局和规划。在法律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加强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实施科学的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土地荒漠化一定能够控制,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陈广庭沙害防治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36~范志平,曾德慧,余新晓生态工程理论基础与构建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72~付保荣,惠秀娟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李洪远,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梁从诫,杨东平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王淑莹,高春娣环境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Discussion on Ecological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ulting from Land DesertificationXing Yong-qiang Zhang Hong-wei Guo Wen-xiu Zhang Yu(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53)Abstract:Nowadays the safety focus of human society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at of ecological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 desertification has threatened the habitation environment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China and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harmfulness and 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Key words:land desertification;eco-environment saf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论文范文

129 评论(9)

fudimozhifu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也就是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土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技术、政策、人等生态因子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使自然界原有的土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影响着土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状况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状况。尽管土地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功能,但这个功能是有其自身的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不能恢复,或者说,超过了一定限度,土地生态系统就是不安全的。因此,在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之前,研究和深入理解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总体来讲,影响土地生态系统或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整个土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或立地条件,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内在因素;而人文因素或人的活动则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的外在动因,二者共同作用促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1 自然驱动因素分析自然条件与土地资源条件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质量,进而影响着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象气候、地形条件、水资源条件和植被条件等。1 气象气候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交错的边缘地区。全省年平均气温为8~5℃。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在550~1295mm之间。气候变化异常,较常产生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等各种气象灾害。这些灾害在豫西山地丘陵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尤其是豫西南地区降雨量大,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化,从而降低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度。总体来说,气候适宜,土地质量高,土地生态的安全性就好。2 地形条件地形条件是影响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条件之一。河南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东部黄淮平原地形条件好,水土流失少,土地质量相对高,土地持续利用的可能性大,安全性高;反之,诸如豫西、豫西北山地、黄土丘陵区地形条件不好、坡度大的部分区域,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受到的限制大,在利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土地质量退化,生态安全性就差。3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为既是资源又是土地利用的基本用地类型。水资源总量的多少、时空分布以及水资源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地表水资源并不丰富,且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分布极为不均。其分布与降水的总趋势大体一致,径流的高低值区与多雨、少雨区彼此相应。基本上是南部大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且由西至东递减。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土地及人口分布组合很不平衡,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很容易引发一系列水资源生态问题。4 植被条件植被条件通过土地表层覆盖度直接影响着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植被多样化、覆盖度较高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较好,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水保土作用,生态防护性能和土地生态安全性就高。2 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各种开发利用活动的载体,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尤其是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反过来也受着人类活动———例如,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等的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粗放型经营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威胁着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社会、经济行为和技术政策条件就是人文因素。在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等。1 人口因素人口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构成、人发展、分布和迁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最早环境安全的由来便是考虑到人口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之多。美国著名环境专家LRBrown于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指出“目前对安全的威胁来自国与国关系的较少,而来自人与自然间关系的可能较多……土壤侵蚀,地球基本生物系统的退化和石油储量的枯竭,目前正威胁着每个国家的安全”。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森林减少、工业“三废”、环境污染等,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越来越强烈地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表现在土地生态系统上,人类过度垦殖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被占用,打破了原来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过度消耗土地生态系统的产品,增加了对土地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对生态安全性造成不利影响。总之,人口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2 经济因素经济的粗放式扩张将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有一定的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人类为了尽快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加速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各地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严重失衡。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就集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才会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过程。它们通过人口、产业集中、地域扩散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非农化;通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改变原来土地的利用结构。在此过程中,农耕地向非农业用途转化尤为突出。城市用地迅猛地挤占周围的农用地,使部分区域的农业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很难维持。3 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土地利用方式和技术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技术的提高,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技术也不断提高,可以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例如,生态退耕、沙地治理、提高林地和湿地面积等等对土地生态环境都有改善;另一方面,如果土地利用方式由于技术的提高,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如果不加以防范,可能会造成土地退化,对生态安全造成影响,例如,过度耕垦、不合理规划、生态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视植被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现象,都会导致土地资源总体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对下降。
8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