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zikaka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 
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爱人贵民”,认为管理的成败在于用人。 第二,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强调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建立层次分明的组织体系,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儒家和法家的富国富民之学都是把一家一户作为一个单位,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齐家”是管理的主要方面。 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重农限商的思想一直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倡导以农富国,《管子》认为农业是富国富民的本事、本业,韩非提出:“富国以农”。“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 商鞅主张以农固国,认为:“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兵力不足也。”只有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国家才能安稳。 第四,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中国古代充满着浓重的讲情讲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德服人”等 。 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重视谋划,主张以谋取胜为上策,适应环境变化,善于权变,不拘泥于既定的清规戒律。 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重要地位,把中庸作为道德标准、决策准则庸。 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重求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的地理及经济生活特点使得中国的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天然的“隔离机制”,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没有发生过大的文化“断层”、交融与更替现象,长期以来一直稳定地延续下来,使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凸显出求同性。孔子毕生致力于“克己复礼”;董仲舒甚至把封建统治制度—“道”与“天”联系起来,提出“道之原大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国家的统一始终成为当政者的追求,这种思想被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选题比较小。因为自己的资料积累的少,视野比较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概括还不够。所以选题呢,比较小。选题小就撑不开。有些学年论文一般3000字,这个训练习惯了,选题一选就选小了。你选题8000字到10000字的,大小要适中,另外难易要适度。就是说你不要选难度特别大的,你自己控制不住。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题过大。选题过大的情况,一般是搜集的材料特别丰富,一下子就觉得什么也要说,就选了个大题目。当然有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叫大,什么样的题目叫小。脑子里有个题目就马上出来了。或者是他脑子里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盲目的去搜集材料,这就更危险。比如有个学生,他写的一个题目叫《WTO与保密工作》,这个题目太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博士论文了。WTO是个大架势,保密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到底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当代,那你就应该说当代保密工作或者说近几年的。所以我让他换题目。因为他是个自考学生,他的题目给我的时候就已经连论题、提纲和论文就都出来了。他们以为写了论文稿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你们以后选了题目以后,一定要注意先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题目的大小、难易都把握好,通过以后,你们再去列提纲,再去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