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儿
毒副作用更少的胰岛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正被内科医生应用于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的治疗····· 
我就大概说说,有兴趣,你自己找点医学资料仔细看看。首先,生命的主要组成物质有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等。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脂类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如果学过的话,你应该知道,它们都是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相遇,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新物质。那么,化学致癌的主要原理就在那些化学物质会和生命体内的某些物质反应,造成一些正常的生命活动得到抑制,而出现某些活动的泛滥。比如,现在一个细胞里的基因需要表达来造50分子氨基酸的肽链,表达完毕,相应的RNA就要水解。但是,当它的表达过程,被某些化学物质所干扰时,假如RNA没有及时被水解,可能造成合成物有问题等等。还有,就是化学物质可以导致DNA,RNA的结构突变,变异,可能造成基因突变来导致生命遗传信息的错误表达,从而导至…… 还有你要知道,致癌的概念,是指 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不能被机体有效控制的结果。并不是什么致病的原因,而是,正常细胞活动被干扰,导致的细胞异常,从而让应有的细胞活动得到抑制和干扰,使得生命体有所虚弱。你自己多找点医学资料看看吧。我只是靠我的理解给你说的。但是,都是在学过的基础说说的。
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方面,接种预防生物制品效果显著,世界卫生组织(WHO)1966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消灭。1978年 WHO又作出扩大免疫规划(EPI),目的是对全球儿童实施免疫。EPI是用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即卡介苗预防结核病;麻疹活疫苗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三联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有计划地从儿童开始,使世界儿童都得到免疫。1981年,中国响应WHO的号召,实行计划免疫,按要求用国产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1988年以省为单位达到了85%的疫苗接种覆盖率。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达到85%的接种覆盖率。诊断制剂品种的增多和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试验诊断水平的提高;现已应用到血清流行病学以及疾病的监测。中国生产血液制剂已有30多年的历史,品种在逐年增加。 随着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生物工程已改变了传统概念。对微生物结构、生长繁殖、传染基因等,也从分子水平去分析,现已能识别蛋白质中的抗原决定簇,并可分离提取,进而可人工合成多肽疫苗。对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已有了进一步认识,可以用人工方法进行基因重组,将所需抗原基因重组到无害而易于培养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遗传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产生所需的抗原,这就是所谓基因工程,由此可研制一些新的疫苗。70年代后期,杂交瘤技术兴起,用传代的瘤细胞与可以产生抗体的脾细胞杂交,可以得到一种既可传代又可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这一技术属于细胞工程。这些单克隆抗体可广泛应用于诊断试剂,有的也可用于治疗。科学的突飞猛进,使生物制品不再单纯限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传染病,而扩展到非传染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甚至突破了免疫制品的范畴。
您好: 比如说自DNA重组技术于1972年诞生以来,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核心的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就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投资研究开发的热点领域,大量的基因工程药品连续问世,年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基因工程及其逐渐加速的产业化进程视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到1999年底为止,全球至少已有近 3000家生物工程公司在从事生物药品与基因产品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