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3

心愿202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药理学的认识和发展论文选题背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llfan

已采纳
早期经验积累公元一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收载药物884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科学巨著,历时27载,全书190万字、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剂11000多条、插图1160幅。全世界广为传播,是药物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相关学科发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如吗啡、奎宁、阿托品、依米丁、士的宁、可卡因等。化学、生理学的进展促成了药理学的诞生,RBuchheim创建了药理学学科,成为全世界第一位药理学教授。|药理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和促进,已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发展史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十四世纪开始)后,人们的思维开始摆脱宗教束缚,认为事各有因,只要客观观察都可以认识。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腊医生Galen恶液质唯心学说,结束了医学史上1500余年的黑暗时代。后来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 (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药,药物科学的发展为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市场经济竞争也促进了新药快速发展。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来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药都在20种以上。我国近年来引进新药品种很多,但需要加快创新。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临床有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例如抗高血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降压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需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政府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过去选药主要方法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在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病人按随机分组、设立已知有效药物及空白安慰剂双重对照(对急重病人不得采用有损病人健康的空白对照),并尽量采用双盲法(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药品或对照药品)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与其同时还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计算药动学数据(详第三章)。受试病例数一般不应少于300例,先在一个医院以后可扩大至三个以上医疗单位进行多中心合作研究。对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新药,应有50~100例病人累积用药半年至一年的观察记录。由此制定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药问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包括无效病例)。药物只能依靠广大用药者(医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确的历史性评。

药理学的认识和发展论文选题背景

340 评论(15)

wangxianning

楼主大大要符合自己的内容啊
171 评论(8)

HHJNYAOLIANG

目的建立面向癫痫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探讨临床药学服务在癫痫药物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根据国内多中心卡马西平(CBZ)和丙戊酸(VPA)稳态谷浓度数据及患者相关信息,应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分别建立癫痫患者CBZ和VPA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参考相关资料和临床专家意见,修订《癫痫用药及健康教育手册》和《癫痫用药日记》。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接受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对照组不予干预,随访8个月。以临床疗效、患者癫痫知识知晓率、依从性、用药合理性、药物不良反应、血药浓度达标率及药物治疗费用等为指标,评价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结果建立了CBZ的PPK最终模型:Ka(h-1)2,CL (CL/F)(L/h)074TAMTCBZ41×WT267×A×B×C(若合用PHT,A为42,否则为1;若合用PB,B为18,否则为1;若年龄>65岁,C为84,否则为1), V (V/F)(L)21×WT;VPA的PPK最终模型:Ka(h-9,CL (CL/F)(L/h)102(WT/60)696×TAMTVPA197×A×B×C(若合用CBZ,A为36,否则为1;若合用PHT,B为25,否则为1;若合用PB,C为11,否则为1), V (V/F)(L)14WT;其中,Ka为吸收速率常数,CL为表观清除率,V为表观分布容积,F为生物利用度,TAMTCBZ、TAMTVPA为CBZ、VPA的日剂量(mg/d),WT为体重(Kg),PHT为苯妥英钠,PB为苯巴比妥。所建模型经建模外数据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建立了癫痫治疗临床药学服务模式,包括定量给药、定时给药、用药及健康教育、癫痫用药日记、治疗药物监测及药师随访等。受试组的临床疗效、患者的癫痫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及用药合理性均优于对照组,(P<05);两组间血药浓度达标率及药物治疗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所建立的CBZ和VPA PPK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可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依据。临床药学服务对提高癫痫治疗的临床疗效、患者的癫痫知识知晓率、依从性及用药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李歆,平其能 临床药学服务效果评价研究回顾与展望[J] 医药导报 2010(05)[2] 王雅葳,姜德春 群体药代动力学在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 儿科药学杂志 2009(05)[3] 齐晓涟,张乃文,张国君,王育琴 癫痫术后患者全程化药学服务对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8(21)[4] 金贞姬,李香善,贾巍,杨长青,宋贞必,全圣实 药学监护在临床癫痫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分析[J] 中国药房 2008(20)[5] 张珅,王丽,卢炜 癫癎儿童拉莫三嗪的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8(02)[6] De-chun JIANG~(2,3),Li WANG~4,Yu-qin WANG~(2,6),Lin LI~3,Wei LU~5,Xiang-rong BAI~2~2 Department of Pharmac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China;~4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eking UniversityFirst Hospital,Beijing 100034,China;~3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Education Ministry KeyLaboratory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Beijing 100053,China;~5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valproate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epilepsy[J] Acta Pharmacologica S 2007(10)[7] 王刚,刘彬,黄晓英,杜彪,杨丽春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研究卡马西平在癫痫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07)[8] 王刚,刘彬,梁荆芬 苯巴比妥在癫癎儿童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J] 医药导报 2007(05)[9] 姜德春,王丽,卢炜 用NONMEM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J] 中国药学杂志 2007(04)[10] 齐晓涟,张乃文,贾丹,杨扬,王育琴 口服抗癫痫药物病人实施用药教育的对照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06(08)
28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