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9

zewgv1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抑郁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大全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滕滕滕teng

已采纳
浅谈对抑郁症的认识一、何为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临床症状是抑郁心境、自我情境为中心。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抑郁症包括多种症状与体征,其中躯体方面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感、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丧失自尊、有自罪感,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自伤想法等。二、抑郁症的发病率根据WHO的资料:目前全球约有21亿人患有抑郁症,并且该数据在不断增加。抑郁症是目前世界上最易致残疾的疾病之一,是所有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4%的成年人患抑郁性障碍,40%-80%的抑郁症患者不寻求治疗,导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比正常人差。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强调,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时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疾病。我国患抑郁症的人数众多且发病率高,自杀率高,中国疾病预防中心指出,中国目前大约有26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与欧美抑郁症患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三、抑郁症的病因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承受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而导致抑郁症,如产前抑郁、产后抑郁、青少年抑郁、老年抑郁以及各种疾病原因引起的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及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其家人的生活及身心健康。虽然抑郁症的病因未完全清楚,但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均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的生化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其中,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表明:家族中有患病者的人群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祖辈抑郁起病越早,遗传可能性就越大,后辈年龄越小,抑郁的易感性就越大。还包括性别年龄因素:女性更易患抑郁症,近几年来,抑郁症平均发病年龄已降至24-26岁,约有6%-8%的青少年被诊断为抑郁。在工作中,曾经接触过用刀片割破自己手腕上的皮肤的学生,虽不至于抑郁症,但是也是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转而通过这种自伤的方法化解压力。四、抑郁症的自我预防生活在社会中,面对压力我们无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尽可能通过一些心理上的方法帮助自己避开这种心境障碍,比如自我减压,改变不适当的认知思考习惯或行为习惯;多接受阳光与运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写健康日志;找个能说说话的朋友;必要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等。抑郁症主要改变的是人的情绪,不影响人的智力及身体发育。所以,已患抑郁症的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只要积极治疗,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

抑郁症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大全

331 评论(8)

漫漫游鱼

对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思考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痛经,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因此,我们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上,笔者在咨询服务中碰到最多的是这类问题。有的学习通道障碍,把“辅导”写成“导辅”,写字缺行,发音不肖,讲话像幼童一样困难。据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研究,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考必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典型个案5:某某,男,高三,外表文静有礼,便内心非常痛苦。诉说其每次作业反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出错,在家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寄封信,要拆了粘,粘了再拆,反复拆封十余次还不罢脱。这是强迫行为,无意义的想法无法排除。此类同学外表正常,但对其强迫行为难以摆脱,思想苦闷,情绪忧郁。据资料表明,此症多见于16-30岁,男性多于女性,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过分怕脏,过分细心,过分不放心,过分穷思竭虑。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许多表现,这里例举常见的、典型的症状,供研究参考。 二、从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思考之一 这些典型个案足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上海市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之二 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当然,还有一类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幼稚病(低能),情感性精神病乃至变态人格、性变态等等。这些人已无法从事正常的学习和活动,需住院或长期治疗。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重点应该放在第一类心理障碍上,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为此,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 思考之三 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樗,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之四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为讲课有针对性,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偏异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患者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289 评论(11)

瑞士RCC制药

据 WHO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至少有 5 亿名抑郁症患者。据人民日报一项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但近七成没有被“识别”出来。我国每年有30万人自杀,抑郁症是其最主要原因。新京报书评周刊刊发的《我们对于抑郁症几乎一无所知》一文中曾指出:抑郁症并非单纯的心理疾病,它和糖尿病一样,有其深刻的生物学根源,因此它并不像人们平时理所当然认为的那样,只是心态不好,想开一点就好了。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对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听从专业人员的建议。当你感觉自己陷入抑郁且自行调节作用不大时,要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进行治疗,不要害怕吃药,目前抗抑郁的药物都很安全。同时,需要提醒的是,药物可以帮助你控制症状,但是一旦遇到压力事件,容易再次引起抑郁焦虑。抑郁症易复发,请重视心理治疗或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学家Deborah Serani博士(《带着抑郁去生活》的作者)曾指出:半数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复发。他还说:“如果你的抑郁症发作过两次,你有80%的可能性会复发;如果你有三次抑郁发作的经历,你有90%的可能性会复发”。对许多人来说,抑郁症是一场持续的战斗。知道什么可以引起抑郁发作,可以帮助你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复发。为何抑郁症易复发呢?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ABC理论,外界刺激(A)和抑郁情绪(C)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过程或因素,那就是人的认知或信念(对事物的解读),只要消极的认知或信念不得以转变,压力事件一旦呈现便会自动诱发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反过来还会加强原有的消极认知或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是从认知或信念入手,来解决心理困扰的。此外,正念训练可以使大脑得以放松且专注,正念训练中,聚焦当下的注意力是增加积极情绪的最强预测因素——人们越是专注,总体上会感觉越好。其次,不评判的接纳是消极情绪下降的最强预测因素——人们在生活中的不评判的接纳程度越高,他们的负面情绪越少。当我们活在当下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自己的经历,关注积极的一面,留意当下发生的细节。当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时(例如,多任务,思维反刍,或者思维游离),这一切都变得困难。聚焦当下的注意力有助于中止我们关注不好的事情胜过关注好事情的思维倾向。对于不评判的接纳而言,长达几十年的情绪管理的研究表明,当负面情绪存在时,承认和接纳它们实际上有助于转化负面情绪。试图排斥消极的想法或情绪(它已经存在)却一点也不起作用,甚至增强它们。总之,系统地学习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健康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健心家园所开设的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CBT)训练营,可使大脑得以放松,改变认知,从根源入手,改善紧张焦虑的情绪和恐惧等状况。通过长期练习,大脑功能和思维模式都会发生改变。用通俗的话讲,改变的是心情,会变得更阳光更积极,也就更能接纳和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形,促进身心健康。并且掌握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终生受益,自助助人
194 评论(11)

langhuaying

心理健康的一篇论文您要是不知道怎么写,建议您到百度文库那边,有很多这方面的新资料做参考。
323 评论(12)

wenkui0916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抑郁症,去了解抑郁症,让人们正视它,明白它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以去克服它。很多人并不在乎自己的抑郁情绪,导致加重。可能身边人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很多人的情绪,而不是过多的抱怨。能正视自己抑郁症的人很少,很多人不去认同抑郁症,所以希望更多人能重视抑郁症,去关心身边负面情绪很多的人。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一些最普通不过的话语可能就会改变他的情绪。很多人说对于抑郁症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十有八九都是假的,很多人因为遇到一点点的负面情绪就说自己抑郁的。也有人说很多人因为一点点负面情绪的影响,开始装抑郁,抑郁本没有错,只是装的人多了就成了过错。对此我特意去查了关于抑郁症的解释。对于抑郁症的解释:在临床上关于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缺乏兴趣乐趣为主的一组心境障碍在临床上患者往往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大脑反应迟钝,感受不到生活中的乐趣,兴趣和快感。所以说,患者往往感受到自己没有价值感,一无是处,无能无用,患者常常自罪自责,严重的出现了,活着没有意思,自杀的行为或想法。抑郁是负面情感增强的表现,患者自觉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忡,对自我才智能力估计过低,对周围困难估计过高。
18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