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huijian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4.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这是标准答案!1.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出大量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念,由于它们在反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促进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5月,其前身是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矿务学门,历经焦作矿务大学采矿冶金科、焦作矿业学院采煤系、焦作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焦作工学院资源与材料工程系、河南理工大学资源与材料工程系等不同发展时期。目前,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由采矿工程学科、工业工程学科、交通工程学科、煤与煤层气工程学科组成。学院设有采矿工程、工业工程、交通工程、煤与煤层气工程4个本科专业。设有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硕士点、系统工程二级硕士点以及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采矿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一类省级重点学科,采矿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1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21人。有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采矿工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采矿工程系、工业工程系、煤与煤层气工程系,设有矿山开发设计研究所、工矿技术开发公司、岩层控制与特殊开采研究所及采矿工艺技术等四个校级研究所(公司)。拥有岩石力学、矿山压力、相似材料模拟、数值计算、人因工程、交通工程、煤层气工程等多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20台套,试验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 近年来,我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采煤概论》、《开采沉陷与控制》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共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32余部,教材18部。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肯塔基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波兰、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先后派出16人次到国外留学或进行学术交流,每年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近五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6次。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本科生18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近8000余本科生,500余名硕士生。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吸纳人才,力争建成以矿业工程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若干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