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chong0913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中的特殊作用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 试论职业锚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论“两型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试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意义 浅析“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 %E5%A4%A7%E5%AD%A6%E7%94%9F&where=title&cids=0&sdate=2010-12-08&edate=2011-12-09 
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 这几年社会上言谈越来越自由开放了,基础教育也愈发地饱受争议了。既然各式各样的言论已多,我倒也无所畏惧了,于是铺纸研墨,蠢蠢欲动地想要发表一席荒谬稚言。 许多人指责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失败的应试教育,必须改革。诚然,几年来领导老师们东奔西走地到处“学习”,也不能说没学出点名堂来,然而我们的改革终究是不彻底的。学生一天能睡几个小时?睡不好,昏昏沉沉,哪来的效率?恶性循环日日重演。口里说着“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然而真正走上了比战场还残酷的考场,除了分数,谁还能顾及其他?既然健康都不要了,什么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养,便更是被简化得直接等同于熬夜看课外书、假期到处学特长了。至此,我已无话可说。 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习题,唏嘘之余,我常陷入幻想的深渊。我想,对儿童的教育应当侧重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的培养——先是生活习惯,再是学习习惯;先是发展孩子自己的良好兴趣,再是培养其他各个方面的广泛兴趣。我们应当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来教,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使人幸福快乐。丁肇中提出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赞同,实践能力匮乏一直是中国学生出了名的缺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哪一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出一点纰漏,否则我们以后的建设就必定会出问题。另外,学习虽是一件严肃艰辛的事情,但更是快乐的事情。不乐而为之,如何超群?张潮说得好,“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学习的过程要常伴一个“趣”字,才是富有积极意义的,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最后,基础教育一定要使学生明确方向,明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是为了什么。方向一旦出了问题,当下成绩再优异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到头来没有好结果。
学校教育作用是什么 ■ 刘长铭 2003年高考后,北京四中的徐稚老师将十几个孩子的成长感悟编纂成书,起名为《从北京四中到北大清华——打开高考“黑匣子”》。书的内容是孩子们写的在四中成长的真情实感,因此吸引了不少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因为他们是作者的同龄人。《百年名校北京四中高考斑斓路》一书可以说是上本书的续作。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与幸福,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成功与幸福,但究竟什么是成功与幸福,这个带有哲学色彩的问题几千年来始终吸引并困扰着世人。 高考前后,不少地方的高级酒店挂出招牌,预定庆功宴、状元宴、谢师宴等等,让人眼花缭乱。这似乎给世人一个昭示:只要跨进高等学府,就得到了成功与幸福;考进了名牌大学,就成了“成功男孩”或“成功女孩”。正因为这样,每年的书店或书摊上都摆放着大量总结高考经验或猜题押题的书,如状元宝典、状元秘籍、状元试卷、状元之路等,世人争相抢购、趋之若鹜。家长和教师都希望下一代或者学生能够不走自己曾走过的弯路,不再走自己曾经的坎坷而径奔成功。于是他们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给孩子以这样或那样的忠告,他们觉得孩子只要不犯大人们曾犯的错误,不走大人们曾走过的弯路,就能规避失败,一路顺风,成功唾手可得。 但是,很多人想错了。 不论社会如何进步,每个人的个人生活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完美无缺。孩子们可能避免了大人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但是他们今天面临着更多的是长辈们不曾经过的岔口。那些过来人。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常常会吃惊地发现,当年自己所走的弯路、所犯的错误、所遇的坎坷,那些不希望发生和看到的事情,在自己后代或学生的身上几乎一样不少。孩子们似乎在重演着上一辈人带有缺憾的人生。其实,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都是人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毕竟生活的哲学不是老师和家长教给的,孩子们乐意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品尝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去承受挫折带来的痛苦。这就是成长的规律。 那么,学校教育还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对知识掌握的效果如何,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尽管今天的考试方式还很不完备,但它不可缺少。然而,学校教育的作用并非仅此而已。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学校教育绝不意味着只是让学生将几本教科书烂熟于心。 作为本书作者的几十个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高考的结果各有不同,去向各不相同,用社会流行的尺度评判,他们有些是成功的,有些可能不算很成功。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在三年的学习中,充分地体味了生活,认识了自我,这是他们走向未来生活的重要准备。还有一点,就是从他们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是充实的,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希望,充满着信心。他们已经有能力、有准备面对未来的生活。 这些孩子从各个方面谈经验,谈体会,颇有些百家争鸣的感觉。他们在各自钟爱或专攻的领域内娓娓道来,展现出较为丰富的阅历和较为深入的思考。一些孩子谈学习方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学习上的积极自主,这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学习这一活动本身的驾驭能力。在某些方面,他们已然可以俯瞰高考甚至超越高考,这非常难得。这些孩子向读者展现了三年来丰富的心路历程,这是他们给社会特别是同龄人提供的宝贵借鉴。他们从生活中升华出来的东西也许更能吸引读者,发人深思,其社会价值也许就体现在那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