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happy1992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是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达到平衡膳食之目的。 保持中国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热能来源以粮食为主的特点,避免西方国家膳食模式所带来的脂肪过多和热能太高的弊端。第二是适量。太胖或太瘦都不利于健康。既往养生经验提出 “食不过饱”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使适度,饥饱适当,热能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与消耗相适应,避免过胖或消瘦。第三是三餐要合理。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如何合理膳食?切忌暴饮暴食,提倡不吃或少吃零食。一日三餐中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较为合适。
分析当代大学生膳食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饮食消费行为上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偏爱零食、偏爱洋快餐、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白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等诸多问题,目前主要解决对策为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 饮食消费行为 问题 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营养学知识,饮食消费行为基本处于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能按科学方式对待饮食的人为数不多。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 一、当代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早餐,相当多的大学生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不吃早餐和早餐营养质量不高的学生,其数字运用、创造性想象力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均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早餐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吃早餐的重要性,并让大学生了解早餐的食物种类、数量和营养搭配情况。 偏爱零食。大学生中喜欢吃零食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女生更加偏爱零食。零食所提供的能量、营养素不如正餐均衡、全面,而且多数零食味道浓厚,过于香甜或咸鲜,脂肪和糖盐的含量较高,既影响大学生进食正餐的胃口,又容易造成钙、铁、锌、碘、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的缺乏。因此,要教会大学生选择营养相对均衡全面的零食,既享受到吃零食的快乐,又能获得良好的营养。 偏爱洋快餐。从营养的角度看,洋快餐普遍都是肉多、菜少、高能量、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的食品。比如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淀粉,但用马铃薯炸制的薯片、薯条中却吸收大量的油脂、能量增加、维生素却被破坏了,是典型的“能量炸弹”。 偏爱油炸食品。油条、煎饼、油炸花生、煎鸡蛋等油炸食品以其鲜美酥脆的口感,深受大学生青睐。此类食品经高温烹调可产生大量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丙烯酰胺、苯丙芘等毒性物质,故油炸食品不宜多食用。 校外就餐。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在校外就餐的次数明显高于女生。他们选择校外就餐的原因:有的是认为校外饭菜价格适中,口味要比学校食堂好;有的认为校外就餐自由方便,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的经常是因为同学、朋友聚会而外出就餐。大多数学生校外就餐的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餐馆、街边小店、小摊上,但这些地方大多条件简陋、缺少消毒器具、用餐环境恶劣,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白开水饮用量偏少。很多大学生没有主动饮水的习惯,每日的饮水量不足,往往是渴极了才暴饮一顿。现在的瓶装水和饮料越来越多,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常以此替代喝白开水,认为比喝白开水更有营养,尤其偏爱含糖饮料和果汁。其实从健康的角度来看,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里面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且它不用消化就能为人体直接吸收利用。 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少。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每餐主食量摄入偏多,而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蔬菜和水果能够为人体提供每日以及长期健康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它们还能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体内酸碱平衡,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膳食模式。 饮食不规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日三餐进餐时间和进餐间隔无规律,甚至三餐的食量分配也无任何规律,随意性非常大。如果摄食不足或饮食过度,都会伤害脾胃的功能。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是导致消化系统紊乱的主要原因,长期没有规律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必须引起注意。 二、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 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营养知识告诉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等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会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形成的正确营养观念,是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人体只有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才能有效地维护身体的健康。大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和对营养素的需求往往因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膳食结构,使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营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人们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宝塔,大力推广营养餐。对大学生的营养问题实行干预措施,全面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对其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饮食实践,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一生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是基础,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动力,而养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则是最终目的。在对大学生进行营养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将营养知识和营养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但是如今的大学生饮食越来越不规范,结果导致很多大学生的胃出现问题,最后影响身体健康。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到健康的饮食呢?一、按时吃饭很多大学生为了早上多睡会懒觉而选择不去吃早饭,殊不知早饭对我们的身体非常的重要。经过了一夜的睡眠,我们胃里的食物已经被消化完,如果不及时供给,那么我们的胃将会消化胃酸,时间久了胃就会出现问题。早饭大约所需的热量等于一天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不吃早餐或者早餐质量不高,那么人体内部的生理代谢就会被打乱。不只是早饭,午饭和晚饭同样也重要,所以必须要按时吃饭。二、补充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能够维持机体的各种活动,提高新陈代谢活动,增强自身的体质和免疫力。而且还可以改善皮肤,让自己的皮肤变得更加的细嫩。我们生活中的维生素非常的多,比如:蔬菜、水果、奶等,多吃有营养的东西。改善我们的身体状况,做到健康饮食。三、少吃油炸、膨化食品每个学校的周围都会有超市,而且一到晚上就会有地摊炸串等各种各样的美食等待着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也经受不住这种诱惑,肆意地购买,殊不知这种食品非常的不健康,这些卫生状况不良,而且好多食品都会掺杂添加剂,能够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想要做到身体健康就需要远离油炸、膨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