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贤惠宝宝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系相当好。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在“艺术与科学结合,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学科建设指导方针下,一贯重视基础教学,拓展专业口径,强化学生在设计、造型艺术、音乐三大学科方面的技能训练,充分注意学生在人文、科学、艺术三者上的素质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是我省同类院校中最早开办设计、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之一。 艺术学院设置有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画、美术教育等七个美术类本专科专业,音乐表演、音乐教育两个音乐类本专科专业,艺术学院在建设“21世纪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下,已建成专用画室、藏书6000余册的专业资料室、作品展览、激光彩色打印中心、模型车间、摄影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一批先进教学设施,设备总价值达2000余万元。学院经过不懈的建设与改革,逐渐构成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平台,学科建设在省内同类专业院校中逐步处于领先位置。 艺术学院学生2000余人。有专任教师9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的35名,是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院教师积极参与学院和社会有关的艺术、设计实践,参与科学研究取得了各类各级(包括设计、绘画、专著、专利、论文作品集等)共计500多项成果;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美术、设计作品大赛(大展)获各种奖励200余次,已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5000余名,他们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就业与发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院坚持育人为根本,坚持教学为中心,坚持服务社会为目的;深化改革,因材施教,锐意进取,探索创新,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和学风。 
科研概况 学校科研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为指引,创新管理,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注重培育,努力构建适合新型地方本科院校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平台、基础物质条件平台和科研促进机制,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氛围,培养和造就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凝聚主流学科学科方向,培育学科优势,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学校内涵和特色建设服务,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 近年来,学校在学科建设、基地建设、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立项等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度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学科门类综合性强,涵盖了理、工、医、文、经济、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动力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医药、生物技术、荆楚文化、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现有市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荆门市医药创新研究中心”、“荆门市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省级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1个(“化学药物的新品开发及合成新工艺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主编教材20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被SCI、EI、ISTP、CA、MA、人大复印资料等文献收录或转载300余篇。目前,正在积极筹建申报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等)及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江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同时,学校还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平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为“抓手”, 广开校企合作渠道,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校市、校地、校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科研工作的中心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核心是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的培育和凝聚以及学科体系的优化;关键是学科骨干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抓手是项目研究、“队伍提高工程”与“优势学科孵化工程”的实施、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的建设发展;机制是项目、学科、人才一体化建设;落脚点是为学校内涵和特色建设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