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hone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我与艺术》 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行而上活动”。 艺术,不说字眼,只说内涵,似乎大家认为的绘画音乐舞蹈就是艺术了,我认为,这只是艺术的狭义的表述,真正的艺术,是指一切美好的,不管有形无形的;一切能令人沉醉的,不管快乐或悲伤的。 莫说你没有艺术细胞!因为艺术是多方面的,它融入了世界,让你无法觉察到,却又确确实实存在着,并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 艺术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的产生。不可否认人类创造了艺术,虽然艺术的来源是社会,自然和人。但若是除开人类的创造那也就无所谓艺术了。人类产生后发现世界有丑陋与美丽,于是他们将美丽的事物神圣化,丑陋的事物邪恶化,这便是艺术的最初的雏形。后来人们发现,许多东西即使丑陋也是有其本身的价值的。例如粪土可以肥田,战争也另有一种惨烈的美。于是艺术开始包罗万象,只要是能让人沉醉的,即使丑陋或邪恶,也是艺术。 艺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本质表述,因为,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看成是人类追究艺术的历史。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天才,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艺术的眼睛。随笔带过的一条线,不小心涂上的一块污迹,随口哼唱的一种调子——也不知道是出自哪首曲子的,只觉得能抒发自己的情感罢了。这不经意间的种种或许便是艺术的体现。 艺术不仅仅是好看或好听的,正因为它是人情感的表达,便有了喜怒哀乐。当你的情感与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一致时,你便能感觉到其中的真谛——自然而又和谐。此时,你便能感到艺术的存在。 可是,我们现在为什么感觉不到艺术的存在了呢?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思维受到了约束。每天除了【N】门主课便无心去寻找艺术。作业做完了,就得看课外参考书,有点时间来锻炼已经是万幸中的万幸了。偶尔有了自己的一点时间,刚刚带上耳机听上一段悠扬的轻音乐,正自顾陶醉在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的自然风光中,突然景色骤然剧变,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惨白的闪电从云端劈下……定睛一看,母亲那愤怒的眼神正刺向无助的我,嘴里不住地唠叨:“你又在干什么!浪费时间!都是【大学、高三】生了,该争分夺秒啊!”唉!可怜的我哪有时间来体味艺术呢?所谓的艺术细胞便在脑海中销声匿迹了,似乎它原来就没有存在过,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数学、符号。 美术课上,老师仿佛在讲“天书”,同学们一个个都两眼无神,对老师的画没有任何反应,却对老师在画边框时,对那直线出神。“老师画的线真直啊!”“哈哈,这是射线。”“不,是线段。因为……”同学们的脑子里全是各种几何图形,规规矩矩,再也没有别的创意。画出的画跟几何图形一样,线条显得僵直呆板,没有生气。 唉,同学们的艺术的眼睛哪儿去了?无人知晓。我自然也不例外,艺术在我脑海中仅仅只是一缕薄烟,渐渐消散…… ~~~~~~~~~~~~~~~~~~~~~~~~~~~~~~~~~~~~~~~~~~~~~~~~~~~~~~~~~~~~~~~~~~~~~~~~~ 字数:1100字。去掉标点符号约1000字。 文中有两个【】的内容需要你自己去填写: 1、你现在所学的几门课程; 2、你现在就读的年级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