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1

疯狂的萤火虫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范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owe

已采纳
玄奘大师安立 六不译 的翻译原则。

中外翻译简史论文范文

262 评论(10)

柳夏流云

梵文巴利文楷书北京话五百年来 翻译不易
178 评论(8)

木土绒绒

回答即可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听不见声音的巨人~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藏著热情的火山~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乐圣不擅人间事~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最后的春雷响起了~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322 评论(13)

小小橙

一、佛经翻译简史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一些书上记载的外来语情况来判断,有人认为我国远在周秦时期就有翻译活动。但由于现存史料失之过简,我们无从窥测当时的翻译活动。真正的翻译是从佛教传入我国以及随之开展的译经活动开始的。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使伊存得以记录的《浮图经》。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佛经翻译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四百年。第二阶段自后秦弘始年间(399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为后一阶段。在为期八百多年的佛经翻译运动中,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特别值得关注。  二、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  1、草堂寺——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  草堂寺最早创建于公元401年,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佛经大家鸠摩罗什驻锡的地方,三论宗祖庭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巨大的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不仅是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  后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常寺,后经扩建,殿宇巍峨。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当时译经队伍非常庞大,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盛唐之际太宗李世民曾御驾草堂寺,祭祀并题诗盛赞鸠摩罗什。  2、唐代长安三大国立译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  从隋代(公元590年)到唐代,是我国佛经翻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隋朝已设立了正规的、永久的的国家译场。到了唐代译经事业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许多地方都设有译场,犹以国都长安城中的三大国立译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最为著名。三大国立译场都在长安这足见当时终南山地带翻译活动的活跃与重要。  3、翠微宫——玄奘译《心经》之地  翠微宫,位于西安长安区沣峪滦镇南浅山上的黄峪填充村,是唐太宗李世民避暑养病的离宫,始建唐代初年,唐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重修。据《大唐内典录》载:玄奘大师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4月,陪唐太宗李世民至终南山的翠微宫。五月二十四,玄奘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翻译出了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为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盘,证得菩提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成为学佛者必备之典籍。翠微宫经过历史的沧桑变迁,今已荡然无存,仅有历代寻访者留下的诗句可供想象当年的情形。现在有一所黄峪寺小学,据当地村民说这就是当时翠微宫遗址。  4、释道安的译经活动  释道安(公元314—385年),俗姓卫,晋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鸠摩罗什称誉为“东方圣人”。他于公元三六五年编纂了《众经目录》,制定了僧尼规范,开启了出家人姓“释”的先声。三七九年他在长安主持前秦国家译经场院,译经百万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从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至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释道安一直住在长安五重寺讲经译注,“僧众数千,大弘法化”。他先后主持译经10部180卷,100多万字。还注释佛典和注经作序,仅作序就有60多种。释道安在长安时,协助当时的外籍译师所出经论译文的审定。由于他见多识广,总结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这就为后世译经工作指明了方向。如隋彦琮的八备十条、唐玄奘的五不翻、宋赞宁的六例说,都是以道安五失本、三不易总结为典则的。  5、鸠摩罗什的译经活动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公元 344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鸠摩罗什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福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  6、玄奘的译经活动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杰出的翻译家,法相宗之创始人。28岁时,他抱着“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的宏图大志前往印度求学。玄奘西行印度17年,其间历经艰辛。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回国后,玄奘为太宗、高宗所钦重,供养于大内,赐号“三藏法师”。“太宗且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玄奘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之。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玄奘开译场于长安弘福寺后,即请朝延诏征天下晓法能文之名僧襄助其事。大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约1300万字,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  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在翻译理论上他创立了著名的“五不翻”理论。所谓五不翻是指梵语译成汉语时, 有五种情形不予意译, 而保留其原音( 音译) 。即:(一)为秘密之故, 例如经中诸陀罗尼, 是佛之秘密语, 微妙深隐, 不可思议, 故不以义译之。(二)多种涵义, 例如薄伽梵一词, 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意, 故不可任择其一而译。(三)此方所无之故, 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 为我国所无, 故保留原音。(四)顺古之故, 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指无上正等正觉,然自东汉以降, 历代译经家皆以音译之, 故保留前人规式。(五)为存尊重之心, 故如般若、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 一概不译为智慧、能仁、道心众生等。此外,玄奘在主持译场时还培养了窥基、圆测、嘉尚、普光、法宝、神昉、神泰等一大批翻译人才。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代表着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最高水平。玄奘大师对佛教经典翻译的贡献无人能比,印度学者柏乐天称玄奘“无论如何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伟大的翻译家玄奘》)。  三、终南山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影响  由前文论述可以看出,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既有草堂寺、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翠微宫这样的国立译经场所,也有释道安、鸠摩罗什、玄奘这样的大翻译家,这就使得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在整个中国翻译史上占据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佛经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作为中国翻译的起点,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性格、建筑、艺术和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终南山地带的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328 评论(14)

落落独木舟

1 罗伯特·阿德勒(Robert Adler,1913年12月4日 - 2007年2月15日),奥地利-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阿德勒的主要发明是电视机用无线遥控器。2 鲁道夫·克里斯琴·卡尔·狄塞尔(Rudolf Christian Karl Diesel,1858年3月18日-1913年9月30日),德国工程师、发明家,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3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是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革命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他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4 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年9月12日-1903年2月26日),美国发明家,于1862年发明加特林机枪。加特林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梅内斯纳克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从小爱好发明一些小机械。但成年后,他染上天花险些丧命,这使他转向研究医学,并于1850年毕业于俄亥俄医学院。南北战争爆发后,双方军队十分重视对轻武器的改进,加特林也于此时开始研究连发枪械的制造。1862年,他研制出了一款加特林排枪,并取得了专利,虽然直到南北战争结束,他的发明成果也没有获得实际应用,但是在多次改进之后,他的加特林排枪逐渐发展成为王牌武器加特林机枪。5 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国教授、工程师和发明家,液体火箭的发明者。他于1926年3月16日发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体火箭。戈达德共获得了214项专利,其中83项专利在他生前获得。设立于1959年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达德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6 张衡 (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中国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河南南阳的学者。他在洛阳和长安受教育,起初在南阳做小官,后来成为了主要的天文学家并在朝廷做官。他对待一些历史和历法的问题毫不妥协使得他在当时存在争议,使他无法成为官方的历史学家。他在汉顺帝时期与宦官在政治上对抗,使他决定退出朝廷去河北。他回到南阳老家后不久就于138年被召回朝廷,然后于139年去世。7 马钧 少年游乐,因家贫,烦于三餐,不思进取,后为博士,生活贫闲,于是改善绫机。三国魏时担任给事中,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认为天下没有指南车,马钧认为有,魏明帝要马钧制造,不久果然成功。马钧是中国历史上的机械工程师、发明家。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誉。善于发明机械、武器。曾奉命监督崇华殿的建造。改进了当时的织绫机,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 龙骨水车,转轮式发,石机 ,百戏 ,指南车。8 毕升(又作毕晟,约970年—1051年),中国发明家,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人,一说为浙江杭州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的活字印刷术。9 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被传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蔡伦卷入宫廷斗争,由于掌权的窦太后的授意,参与诬陷汉安帝的祖母。后又成为窦太后媳妇邓太后的得力助手。邓太后驾崩,汉安帝亲政后,要他到廷尉那里去自首。蔡伦为了避免受辱,于是洗浴全身,换上整洁的衣冠,服毒自尽。蔡伦去世后,葬于自己的封地龙亭。10 沈括(约1031年~1095年),中国北宋科学家,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人。沈括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他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又在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又推断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现今石油的中文名称就是用了沈括所冠之名。11 格奥尔格·西蒙·欧姆(Georg Simon Ohm,1789年3月16日埃尔朗根-1854年7月6日慕尼黑),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发现了电阻中电流与电压的正比关系,即著名的欧姆定律;他还证明了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横截面积和传导系数成反比;以及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电阻的国际单位制“欧姆”以他的名字命名。12 鲁道夫·朱利叶斯·埃曼努埃尔·克劳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1822年1月2日-1888年8月24日),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热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重新陈述了萨迪·卡诺的定律(又被称为卡诺循环),把热理论推至一个更真实更健全的基础。他最重要的论文于1850年发表,该论文是关于热的力学理论的,其中首次明确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他还于1855年引进了熵的概念。13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湖北武汉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41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1942年夏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毕业。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1957年后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与邓稼先等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94年被增补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出任工程院首任院长。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4 杨振宁(英文名: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与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15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在公众评价中,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点开始,时间由此刻开始,黑洞最终会蒸发,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10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16 约翰·冯·诺伊曼(匈牙利语:Neumann János;英语: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美国籍犹太人数学家,现代计算机创始人之一。他在计算机科学、经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及几乎所有数学领域都作过重大贡献。17 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18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常被称为玛丽·居里(法语: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法语: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19 墨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中国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春秋战国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20 艾萨克·牛顿爵士,FRS(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语发音[ˈaɪzək ˈnjuːtṇ])[ 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144 评论(9)

chris515

首先,看古今中外,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埃及、古巴比伦、希腊、印度等世界文明古国,文化教育起源早,发展快,其中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及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和发现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等,这些教育主张、原则和方法,今天也极具教育指导价值。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和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的师德师风,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和平民教育、国难教育和乡村教育等,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教育为推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古埃及文化教育发展较早,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在天文学方面可以制定相当精确的日历,发明十进位的计算方法,能解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发现了力学某些定律,建成计算精密的宏伟的金字塔等。又如近代的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工业化)、文明开化(西方化)”三条基本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师范教育,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选派留学生,从欧美聘请教师,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达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三、学习中外教育史,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犹如一盏盏航标灯,分别给教育历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导航作用。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过去的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们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无瑕。对过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今天学习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继承其中的科学合理和优良传统部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17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