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常温超导对人类的意义非凡,但是曹原发现的并不是常温超导,某些媒体的宣传存在偏差。曹原发现的石墨烯超导现象,是当双层石墨烯夹角为魔角1°(05°~16°)时,双层石墨烯就拥有了超导性能,超导转变温度最高为7K。实现材料的超导这对于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通俗一点去讲当导线没有电阻的时候,电量传输几乎就没有额外消耗。但是目前发现的一些金属或者合金只有在低温的时候才能实现超导现象。这种类型的超导现象被称为常规超导现象,用现有理论可以解释说明的,并且也知道要想通过这种办法实现超导也是前路漫漫。但曹元发现的通过把石墨烯两层之间旋转特定角度之后实现的超导现象属于非常规超导,这跟之前发现的铜氧化物超导体是比较类似的,都是不走寻常路的。目前来看要想实现常温超导只能不走寻常路了。只是可惜了曹原的研究成果并非是做到了常温下形成零电阻的超导体石墨烯,而是特定条件才能形成的,所以虽然令人失望,但是也预示着这个研究成果代表着进步,也说明了我们黄种人在许多方面的确也非常厉害,而曹原的研究成果预示了未来的科学界必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至少不会像一两百年前那样只有西方独亮,曹原就是这一类的代表是国家的骄傲。 
1923年5月17日(中华民国十二年),邹承鲁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父亲邹东湖是铁路职员。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邹承鲁常随家搬迁,小学期间在沈阳度过。九一八事变后,全家迁回关内,到达武汉,读中学。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武汉沦陷,又搬到重庆。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南开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设在昆明的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化学系,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1946(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年,邹承鲁在招考英庚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赴英后,师从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化学家D 基林(Keilin)教授 ,从事呼吸链还原酶研究。研究生期间,邹承鲁在国际上最早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单独署名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并发现细胞色素c纯化后与线粒体结合时在性质上发生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物质。1951年,邹承鲁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邹承鲁与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在英国伯恩茂斯海边举行婚礼。 1951年回国,邹承鲁与王应睐及汪静英合作纯化了琥珀酸脱氢酶,并发现其辅基为与蛋白部分共价结合的FAD,这是一个被发现与蛋白质共价结合的FAD辅基。此外,他们对呼吸链及其他酶系也进行了一系列工作,为中国酶学及呼吸链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历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58年,邹承鲁参加发起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的路线,为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集体获197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1997年求是奖。 1979年,邹承鲁发现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活性部位形成荧光衍生物的工作在英国Nature杂志发表,这是“文革”后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1年,邹承鲁首次在科学界提出“科研道德”问题。“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有的人却弄虚作假,用以追逐名利。个别人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成果,就更令人不能容忍。” 2001年,在“核酸风波”中,邹承鲁提出核酸营养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并还公开指责生化学会一位副秘书长为核酸营养品作商业宣传。 2003年,邹承鲁在中国科协年会总结了中国科学工作者违背学术道德的七宗罪:伪造学历、工作经历;伪造或窜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贬低前人成果,自我夸张宣传;一稿两投甚至多投;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为商业广告作不符合实际的宣传。 2006年11月23日,邹承鲁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83岁。
首先,你这个标题就是错的,现在国内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博眼球,不懂的领域互相夸张,抄来抄去以讹传讹的结果。曹源发表的不是石墨烯常温超导,而且恰恰相反,双层石墨烯的转变温度远远低于高温超导,连高温超导材料都算不上。那为什么会这么火呢,主要是原来强相互作用超导材料如钇钡铜氧等结构特别复杂,对于一个复杂体系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模型和计算来说很困难。你不如建一个模型,那你要抓主要矛盾,但是这么复杂结构你也不知道哪个部分对超导是主要产生原因,所以只能瞎蒙。但是双层石墨烯不一样,石墨烯结构特别简单,所以说不论是理论模型和计算都是简单很多的体系,而且本身石墨烯结构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成熟工具研究,所以大家只要把老的工具拿过来用在现在新的体系上就可以了。特别是由于石墨烯出来以后灌水文章基本把整个领域可以做到都做了,所以一下子石墨烯领域就冷下来了。曹源他们做的工作等于是给这个冷下来的领域一个强心针,又可以有些东西做和发文章了。其次我回答一下曹源能不能拿诺贝尔物理奖,我可以肯定回答你,不可能。现在国内自媒体报道都是偏向行很严重,这个工作严格意义是曹源导师做的,曹源是这个工作组里面的一员。国内媒体报道的时候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丝毫不提文章其他人,给大众一个假象就是曹源是这个工作唯一的完成人。事实根本不是这样。这个工作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能不能拿诺贝尔物理奖,我觉得稍微欠缺一点,但是现在诺贝尔物理奖标准越来越低,所以说不好。但是即使能拿诺贝尔物理奖也没有曹源任何事情。这个成果最近拿了美国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和物理中的另一个大奖沃尔夫奖,大家可以看到拿奖的都是曹源导师而不是曹源。所以即使能拿诺贝尔物理奖,也是他导师拿而不是曹源。国内媒体带节奏的能力实在太强,公众科学素养也不高,很容易被这些民族主义自居的自媒体欺骗
首先声明一点,曹原发现的并不是常温超导现象,另外说明一下,如果现在有谁发现了常温超导现象的话,那么他一定可以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本来是去年的事,不知从何时起又被炒起来了,曹原是中国人,1996年出生的他现在正在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前一段时间他发现了石墨烯特殊超导现象,并且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可以说是名声大振。超导现象一直以来是科学家乐于研究的,如果一个导体实现了超导,那么就意味着用这个导体传输电流的时候不会发热,也就是不会导致能量损失,这对于科学界来说意义重大,如果常温超导可以实现,那么就意味着世界每年就会节省大量的电能,如果传输电量的材料可以使用超导体的话,那么就会将能源消耗减少到最低。但是超导体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一些材料只能够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时候才能变成超导体,但是使用这些材料是很昂贵的,完全不合实际。在曹原的研究中,他发现石墨烯也有可能成为超导体,但是他的发现伟大之处不在于石墨烯超导的温度,而是他使用的方法给了其它科学家一个全新的思路。科学界研究超导现象已经有100于年的时间了,1911年,荷兰一个科学家发现,用液氮冷却汞,当汞的温度下降到2k的时候,汞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算是拉开了超导材料研究的序幕。科学家后来还发现,如果将汞置于高压条件下,其临界温度将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64k,然而这些距离常温超导来说还是太远了,常温一般来说是20-30摄氏度,也就是300k左右,可见超导现象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曹原发现的石墨烯超导时的临界温度为7k,接近绝对零度,怎会是常温超导,只不过他采用的方法很特殊,他发现了当两层石墨烯的夹角为魔角(05°到16°)的时候,双层石墨烯就具有了超导性能,以往科学家都是采用施压的方法升高材料的临界超导温度,但是曹原仅仅是旋转了石墨烯的角度就实现了这一点,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曹原发现的并不是常温超导现象,如果现在有谁发现了常温超导现象的话,那么他一定可以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