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40669250
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 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家长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但为什么父母的一些管教方式会引起青少年孩子的反感呢?这还需要从社会文化的变迁来作一番理性的思考。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家长是家庭中非常有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为子纲”等传统观念在长期的演化中,已积淀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文化定势。 但是在现代社会里,父母的权威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动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已不再是孩子最主要的知识传递者。随着科技和现代媒介的发展,这代年青人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明显增多,眼界也开阔多了。特别是青少年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就更使成人在青少年世界中的权威地位得到削弱,争夺控制权与摆脱控制将是两代人矛盾的焦点。 (2)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往往比他们的父母强。年青人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快,且能即学即用,少有顾虑;而父母们不仅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已落后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他们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上也往往比青少年慢半拍。 (3)家庭中多种文化“传喻”方式并存。我们的祖父母在年青时代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够用一辈子的;我们的父母在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够用半辈子的,而我们这一代,年青时所学到的东西只够用1/4或1/3辈子的。所以,有些社会学家说我们正在进入成人与青少年相互学习的“并喻文化”时代,家庭中单一的后代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的“前喻文化”模式已不复存在。并且,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文化的“后喻文化”模式也已屡屡发生。“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的存在也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地位。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之冲突。在多变的社会中,今日的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影响,难免在处理亲子关系上有意无意地执行着旧有的价值标准;但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现有社会四面八方的冲击,其本身的观念也往往出现不连续的甚至矛盾的纷歧。而现代的孩子因较少或不受历史包袱的影响,面对现实社会,大多有更为实际的看法。代际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目前最为突出。况且,在科技瞬息万变,社会结构与功能不断变迁,未来很难预测的年代里;在一切都是多元的、多重标准,一切都处于快节奏变革的年代里,青少年是很难建造起自己的信念,对未来也难以预测,不知何以自处,也很难判别什么才是值得信赖的。而对此,父母也往往是同样的迷茫,更毋用说能对青少年进行有说服力的指导了。 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化有三条线:一是纵向亲子间的影响,二是斜向兄弟姊妹间的影响,三是横向同辈伙伴的影响;而在核心家庭中,缺少了兄弟姊妹这条斜向线的影响,使得独生子女的孩子在家庭中相对较少有情感上的支持,而相对较早地有精神上的独立,而这种精神上的独立使儿童多方寻求摆脱父母的影响。随着同辈群体的出现,乃至青少年亚文化的形成,青少年就更多地向同辈群体或组织中寻求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撑,发展自己的独立性。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中有些青少年一方面试着强迫自己接受父母的思想意念,另一方面又企求尊重同辈群体或组织中的规范,希望为同伴所接纳。但是两者兼顾,虽用心良苦,效果却往往不佳。而大多数努力的结果是宁愿受父母的不理解,也不愿意受同伴的冷眼、冷言乃至排斥的待遇,因为被同伴看不起与孤立的滋味是难受的。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对孩子而言,他们受到各种电视、电影、网络文化以及大众舆论的影响,因而对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有自己理想的标准:是引导而不苛求;爱护而不干涉;乐于提供必要的帮助;及时的规劝其可能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兴趣与抉择;接纳他们的同学及友伴;以最大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游戏与活动;以子女心意为主;以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待子女;随时注意聆听子女的心声等。他们更希望自己的父母应该避免:不公平的处罚,不该有的挑剔责难,过多的保护;令人心烦的叮嘱,老是认为自己孩子还小;小有差错,就唠叨不已;小有成就就到处吹嘘;从不平心静气的倾听孩子的心声;永远带着怀疑与仇视的心里对待孩子的朋友;一天到晚抱怨家事太多、孩子不懂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人家孩子如何的好等等。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子女角色是:知书达礼,行为合符社会规范;勤勉好学,力学上进;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或光耀门楣;有时,父母更是把自己过去未曾实现的理想化作对孩子角色的期望,如一定要上大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谐乃至冲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去已形成的认识和做法加以反思,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变迁加以审视,对新的转折期的亲子关系进行思考。我们不妨改变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站在青少年成长的立场、社会化过程的要求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看,既看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行为上的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与主流以及发展方向,以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的因素,改善、和谐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孩子的健康成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恼庑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的论文一、建立档案,详细掌握学生情况 每个新学期开学,班主任都应对学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家庭情况。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家庭情况更加要清楚掌握,然后把“留守孩子”的各种情况建立档案。档案应详细记载学生的思想、学习、在家居住情况,以及学生父母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以方便能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共同教育学生。 二、建立教育网络,形成群教。 “留守孩子”父母外出,家中无人看管,或只有年老的爷爷奶奶管理,但因管理不力,以导致孩子长期处于自由状态。中学生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思想又不成熟,由于无人约束管理,极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坏。无心向学,经常缺课,夜不归家,聚众闹事,有的甚至偷东西,面对“留守孩子”的这些表现,作为班主任如何管理,教育好“留守孩子”呢? 1、建立电话网络,随时与家长联系,教育学生。现时,通讯电话已比较普及,较多农村的家庭都装有电话(或邻居装有电话),而外出做工的家长亦有手提电话。这是一个很好的条件,家长在外,可以随时与孩子谈话,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为此,我对“留守孩子”的家长都提出要求,每周定期打电话回家与孩子谈话,班主任也时常与学生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反映学生的思想及学习情况,课外也应常打电话到学生家里,在电话中监督学生。这样,家长就可以出外做工与教育孩子两不误,教师又可以在课外更多地了解学生,教育学生。 2、建立人际网络,监管学生的不良行为。农村都是聚族而居的,邻居就是亲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邻居监督,教育“留守孩子”。我班学生李金朗,家住圩镇,父母都出外打工,只有几弟妹在家生活,由于无人看管,每天晚上吃饭后就和一些不读书的人出去玩,经常逃学,无心读书,思想纪律也变得很差,他父亲也常打电话回家,要求他必须认真读书,但他只是随意表面答应。我在学校也与他谈心,他也表面上答应,但回到家里,却又不能约束自己。为此,我到他家里了解情况,他的邻居也反映他每天晚上都不在家学习,而是和一些人出去玩,很夜也不见回来,有时甚至带一些人回来玩到天亮。听到这种情形,就跟他的邻居谈话,这是李金朗的堂伯,李金朗有时也听他堂伯的话。为此,我就恳请这位邻居,希望平时能提醒李金朗,把李金朗的情况及时告诉我,经过反复多次的教育,这同学改变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思想、学习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3、建立教师网络,齐心协力教育学生。教育好学生,单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留守孩子”的思想工作更加复杂。班主任必须与各科任多加联系,甚至与学生以前的老师联系,共同教育,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我班有一个女学生,读八年级时,她是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虽然父母在外打工,但她能在家里照顾好、带好弟妹,做一个小家长。但上了九年级后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得无心向学,上课无精打采,经常缺交作业。后来经从学生方面了解到,这个女同学在暑假期间,由于受一些社会青年的影响,产生了与社会青年谈恋爱的现象。于是我与各科任多次找她谈心,也不能改变过来。她的父母也专门回家看着她,但效果也不好。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读八年级时,很听班主任年轻女教师的话,对班主任很尊敬,于是我就找到这位女教师,向她反映了这个女学生的情况,请求她帮忙做这个女生的思想工作。女教师很乐意,认为也是她的工作。通过这位女教师几次与学生谈话,这个女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也专心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三名的良好成绩,女生的父母也放心地再一次出外做工了。 三、扬长避短,发挥才能 环境造人,“留守孩子”由于父母都不在家,有很多工作是靠他们自己独立做的,这也是很自然地锻炼了他们的独立管理能力。“留守孩子”自控能力虽然差,但并非不能控制,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引导。让他们扬长避短,发挥才能。班主任可让有管理能力的“留守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我班一个学生小温,他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孩子”,每天放学后打球,在饭店吃饭后才回家,独立能力比较强,但上课经常迟到,学习比较散慢。为此,我就安排他做班里的体育委员,之后,他的迟到、旷课等散慢现象逐渐减少了。他敢于管同学,工作也做得很好,在组织同学参加学校的体操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个学生的思想、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