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sung
他刻苦钻研理论和教材,重视物理实验和思维方法教学,深受师生好评。他编写了20多本各类书籍,发表了100多篇论文,面向教师开设了20多次讲座。他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来钻研理论,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并发表大量论文。他一贯重视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写了大量的有关教法和学法指导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的论文,如《物理过程分析指要》、《浅谈中学物理实验要点》等。他在突破应试教育束缚,探索素质教育新路方面率先垂范,先后参加了国家级、省级的多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学分制为制约和激励机制的高中全面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和南京市考试学研究会课题《2000年普通高考“3+x”(综合)命题思路研究》均通过鉴定,并获南京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也取得突出成绩。他提出并推动创建的金陵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究室”,受到省内外专家同行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赞扬。他认为“为学”的关键是质疑的方式、“较真”的态度和求“真”的追求。他每次上完课总习惯把课的实施过程再仔细想一遍,并以近似“挑剔”的眼光对其中一些细节质疑,将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记载在被冠以“教学拾零”的记录本上,就是这个平时多思勤记的好习惯,使他创造了一个星期写出10篇论文,并一下子发表其中的9篇的惊人成绩。 朱建廉所著书籍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ISBN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物理 朱建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8-019787811018592高中物理竞赛全解题库 朱建廉 ,陈连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06-019787305068508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物理 朱建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04-019787305090578高中数理化生公式定理大全 朱建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0-019787305088841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丛书——高中物理精讲精练(一) 朱建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6-017810470965实验班题库/高二物理(上人教版)朱建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06-017500776934高一年级(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与示范(光盘) 王高、赵新华、朱建廉、刘白生、蔡才福、徐锐 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9-029787880118032《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物理》该书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便率先呈现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针对新课程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并在接下来作为该书主体部分的各章当中依次呈现“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内容研究”和“案例实践引领”等相关内容的根本原因。作为行为者的教师其职业行为就应该被纳入理性思考的指导下运行;而为了使理性思考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着相应的职业行为,纳入理性思考范畴内的相关内容当然就应该是“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高中物理竞赛全解题库》自1984年开展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活动以来,高中物理教育对于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及在物理学习中启迪学生的思维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关注着中学生物理竞赛的高中物理教师,还是有志于参与中学生物理竞赛的高中学生,拥有一册针对高中物理竞赛习题的指导用书,是一种非常现实而强烈的共同愿望。为了满足广大师生的这一需求,编者编写了这册《高中物理竞赛全解题库》。根据《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兼顾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把全书分为17个专题,每个专题设置了“赛点追踪”“例题全解”“关键点拨”“竞赛练习”和“答案全解”等5个栏目。其中“赛点追踪”概括呈现专题的知识概要;“例题全解”精选典型例题实施分析解答示范;“关键点拨”扼要指明相应专。问题解决的要点;“竞赛练习”针对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的“预赛”和“复赛”分别组织了一定数量的训练习题;“答案全解”对所有训练习题给出全解分析。《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物理》该书内容包括学科历史、学科核心知识阐释、教学与评价方法等,是一本影响国内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书。该书力图从中国近百年教育中吸取营养,以推动高中教育为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资料性。 《高中数理化生公式定理大全》该书对单元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扼要说明,旨在帮助读者把握重点和方向,以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建立各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力图清晰、简明,精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学习内容,对所涉概念、原理和公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分析和归纳。 朱建廉所著文献 文献名 作者 发表期刊 游标卡尺不需要估读吗?朱建廉《物理教师》2014年第11期矢量的表意功能朱建廉《物理通报》2014年第10期关于遵从熵增加原理必要前提的教材解读朱建廉《物理教师》2014年第10期 从“动能定理”谈起——基于“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材分析朱建廉《物理教师》2014年第8期 冰袋降温究竟应如何解释——兼谈初中物理习题命制及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朱建廉《物理之友》2014年第6期状态设定与过程分析 朱建廉《物理教师》2014年第5期由“浅”方能入“深”——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的深度备课运作体会 朱建廉 《物理之友》2014年第4期 “第零猜想”引发的“尴尬”——基于“压强”概念探究教学活动中的“猜想”环节研究 朱建廉 《物理之友》2014年第3期 基于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研究 朱建廉 《物理之友》2014年第1期例说学科教学的“启发”艺术朱建廉《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冬季版“惧内”:实施道德教育的前提 朱建廉 《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秋季版 关于《绪论》课的教学功能研究 朱建廉 《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秋季版 关于教学的“断想” 朱建廉 《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秋季版 单缝衍射背景下“不确定性关系”的近似导出 朱建廉 《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夏季版 关于教育的“碎思” 朱建廉 《金陵光》(金陵中学校刊)2013年夏季版 对电源内部电场分布状况的研究——对教材一幅图的解读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为何叫做“路端电压”?——兼针对“闭合电路”而作基于区域的结构剖析朱建廉《物理教师》2013年第8期浅谈物理解题中思维的转化功能朱建廉《物理教师》2013年第5期关于“磁感应强度”的教学案例及评析朱建廉《物理教师》2013年第4期校本课程的立足与生长——关于物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的思考与实践朱建廉《物理教师》2013年第2期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及评析朱建廉《基础教育课程》2013年Z2期我的“三心教学观”朱建廉《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物理篇》(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精准与逻辑严密--基于《磁感应强度》一节的文本分析与教学建议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10期建构生命化的物理课堂黄皓燕、朱建廉《物理教师》2012年第9期实验教学研究的两个案例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年第6期《中学物理教与学》2012年第10期 浅论概念的自然生长——基于“位移”概念教学的设计流程及理性分析陈金秀、朱建廉《物理教师》2012年第6期“力学是基础”——浅论物理学各分支间的关系朱建廉《物理教师》2011年第9期《绪论》课教学功能的研究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第7期《追寻守恒量》教学案例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对“负载连接”问题究竟该如何理解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年第3期解读教研组朱建廉《物理之友》2010年第10期关于“习题的改编技术”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10年第6期费马原理与光的传播规律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Z1期“微粒说”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朱建廉《物理通报》2008年第10期试题的命制原则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10期“选做题”——挑战“公平”不容商量——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12题模块“选做题”的“公平性”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11期怎样比较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9期2008年高考江苏物理试卷第14题赏析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8期关于《2007江苏物理试卷》第9题正确答案的斟酌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2期教学设计中应把握的两种结构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4期《中学物理教与学》2008年第8期 关于“简单的逻辑电路”教学要求的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08年第6期关于“光电子的发射率”的几种假设朱建廉《物理通报》2007年第3期限幅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研究朱建廉《物理通报》2007年第10期知识·能力·素质——《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学案例及分析朱建廉《江苏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展示》教学案例及分析朱建廉《中学数学杂志》2006年第9期“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单元检测题朱建廉《物理教学探讨》2006年第22期教学研究成果的四种初级呈现方式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非线性元件的工作点的确定朱建廉《物理教师》2006年第8期“没有”与“为零”的区别——兼谈“能量”概念的物理意义朱建廉《物理通报》2006年第1期物理教学中“教育因子”的发掘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4期教师应该怎样阅读教材朱建廉《物理教师》2005年第12期一类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求解方法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05年第10期初、高中物理学习中思维方法的比较 朱建廉《物理之友》2005年第9期“双球摆”悖论朱建廉《物理教师》2005年第4期高中物理复习教学评价指要朱建廉 《考试研究》2004年第5期“磁场”单元检测题朱建廉《物理教学探讨》2004年第1期聪明的猫所选择的最短路线——谈运动极值问题的分析方法朱建廉《物理教师》2003年第7期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模拟试卷[1]朱建廉《中学生活页题选》2003年第6期三棱镜的最小偏向角与竞赛试题解答朱建廉《物理教师》2003年第3期改造自行车锁方案李博、朱建廉《科学大众》2003年Z1期 “人船模型”及其变例研究 朱建廉 《考试研究》2003年第1期 图景的构建与负载的“Y~△”等效代换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年第8期“示意图”与力学问题的解决朱建廉《物理教师》2002年第11期“电场和电路”综合练习卷朱建廉《物理教学探讨》2002年第1期运动分解方式与运动极值问题的解答朱建廉《中学物理》2002年第23期“撤墙假设”并非明智之举 朱建廉 《物理之友》2001年第10期 “滑轨系统”中的“反馈现象”朱建廉《物理教师》2001年第6期物理习题编拟中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朱建廉《物理教学》2000年第10期关于物理综合习题的编拟原则的研究朱建廉《物理教师》2000年第8期物理综合习题结构特征研究朱建廉《中学物理》2000年第5期“脱离”的动力学特征 朱建廉 《物理之友》2000年第4期 物理习题编拟中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 朱建廉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年第4期 “质点”与“过山车”间的比较朱建廉《物理教师》2000年第2期物理综合测试卷朱建廉《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2期天体运动问题分析方法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Z1期关注隐含条件对物理过程的制约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参考圆”在简谐运动中的应用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4期数的奇偶性与波速确定 朱建廉 《中学物理》1999年第4期 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若干问题朱建廉《物理教师》1999年第1期关于“计时起点选取的几个问题” 朱建廉 《中学物理》1999年第1期 关于超、失重系统中浮力的对话朱建廉《中学生学习报》高中版第709期(1999年1月)光电流与饱和光电流的比较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10期平衡条件的基本特征及应用技巧——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辅导讲座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8期参考答案朱建廉《物理教师》1998年第Z1期不应忽视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朱建廉《物理教师》1998年第3期分子的各种热运动形式对气体压强的贡献朱建廉《物理通报》1998年第4期关于放大镜两个问题的探讨 朱建廉 《中学物理》1998年第3期 非惯性系中的牛顿定律及其应用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5期关于凸透镜物像间距的研究 朱建廉《中学物理》1998年第1期“阻力概念分析” 朱建廉 《物理之友》1997年第4期 这不是“单摆模型”朱建廉《物理教师》1997年第1期两种曲线运动的比较 朱建廉 《中学物理》1997年第1期 概念的逻辑结构与概念教学研究朱建廉《南京教育》1996年第12期 “W=Fscosa”中的“s”究竟应如何理解朱建廉《物理通报》1996年第9期“电偏转”与“磁偏转”的比较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年第2期测凸透镜焦距的三种方法的误差比较朱建廉《物理教师》1995年第6期 干涉现象中强、弱区的判断 朱建廉 《中学物理》1995年第3期 中学物理习题中几种常见的极值类型朱建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年第3期 
物理小论文摘要: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物理 渗入 人类生活 各个领域 存在 物理学家 同学们 身边 科学意识 科学学习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再如下面一个例子:五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质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蚯蚓能承受的最大电压进行了探究:当给它加上5V的电压时,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奋力挣扎,从瓶内跳出瓶外。当给它加上3V的电压时,蚯蚓被电为两截;有同学在测量“4V、5A”的小灯泡的功率,并研究其发光情况时,不满足于给灯泡加上4V的电压,而是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小灯泡做破坏性实验,不断加大灯泡两端的电压,直至电压高达9V、灯泡灯丝烧断,才停止探究;有同学在学习蒸发的知识时,不厌其烦地座在桌旁观察相同的两滴水(其中一滴水滩开),进行聚精会神地观察,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影响蒸发的因素;……同学们捕捉身边的琐事进行探究的事例屡见不鲜。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