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8

max如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600字怎么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nliu_13

已采纳
同学,你不要这么直接好吧,我也是在那上课的,也是上网搜就行了,唉,,,木有办法。哈哈。。。这个老师应该会让咱们过吧

关于航空航天的论文600字怎么写

266 评论(14)

小溪之花

这是个安静的夜晚,等我双眼张开时,看见了杨利伟叔叔在我跟前,并直呼我的名字,我当时吓了一跳,杨利伟叔叔对我说:“你不用害怕,我是带你去月球旅游的。”我这才放下了心,飞船很快的进入了月球,杨利伟叔叔领我出去,刚刚走出,我的脚不听使唤的飘来飘去,但是我很紧张,杨利伟叔叔告诉我:“不用怕,这是呆在月球上的自然现象,你看我也是这样的。”慢慢的我的心突然兴奋起来。 这是杨利伟叔叔太空漫步一样的走过来对我说:“孩子,我们现在去太空探测奥秘。”我爽快地说:“ok。” 呼。。慢慢的,我们到了太空,杨利伟叔叔给我穿了一套宇航服,穿好服装的我真像个大胖熊,我不禁哈哈的笑了起来,来到太空,杨利伟叔叔就给我讲述了嫦蛾奔月”等神话故事的奥秘,如今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催人奋进。中华儿女已经将几千年的神话变为现实,实现了中国人登月的梦想,杨利伟叔叔告诉我,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杨利伟叔叔还告诉我除了他以外还有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英雄把五星红旗带到了太空,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正在强大,中国的航天事业正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我听了不由得心里一颤,原来我们中国是这么伟大,让那些正在小瞧我们的国家焕然一新,认为我们中国不是好惹的!"正在杨利伟叔叔说要去月球时我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宝贝儿,起床吃饭啦!”我猛地睁开眼,妈妈正站在我的床边呢,“唉,干什么呢妈妈,我们马上就要去火星啦!”“你还去水星呢,快起床吃饭吧!” 放学回到家,我马上放下书包,开始回忆起来上次飞机模型拼装的时候,那天我7岁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飞机模型拼图,吃完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一看这一大堆碎片,我的头都疼了。坐在一旁的爸爸看我不高兴,走过来问:“怎么了?我们一起拼吧。”爸爸对我说:“你不看说明书这怎么行呢?过了一会儿,他也感觉很难,但是他说:“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拼成。”我听了,立刻蹲在他旁边,他一边看说明书,一边拼,不一会儿一个机头拼出来了。我鼓足信心说:“爸,我懂了,让我自己拼吧。”“嗯,好孩子自己动手。”爸爸一边抚摸我的头,一边鼓励我说。 成功一定是给坚持的人的,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把飞机拼成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如果我长大了能驾驶这样的飞机驰骋蓝天,进行科学实验,那该多好啊! 过了一会儿,我回过神来发现妈妈正在看着我发呆,我一下子脸红了,并假装什么事都没有的问她:“妈妈,你怎么站到我旁边来了,不给我说一声。”妈妈嘻嘻的笑了起来,我一脸无辜的样子,妈妈把水果放到我的面前就走了,我心想:“唉,刚刚那一幕真的是太搞笑了。”但是我一会又想:“唉,昨晚的梦实在是太好了,可惜的是这不是真的。”但这并不会阻扰我去探测宇宙间的奥秘的梦想。
338 评论(10)

杨大头007

神舟一号 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十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神舟二号 北京时间1月16日19时22分,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至此,飞船按预定计划,在太空飞行了7天。围绕着飞船的测控和回收,我国航天测控人员决战太空,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神舟二号”飞船1月10日1时零分发射升空后,所进入的是距地球表面高度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为340公里的椭圆轨道。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号晚上10时15分,我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四号 神舟四号飞船总长约4米,最大直径8米,总质量7794公斤。在推进舱和轨道舱的II、IV象限各安装一个太阳电池翼,推进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48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17米。轨道舱的两个太阳电池翼总面积24平方米,展开后的翼展宽度约4米。神舟四号飞船配置有13个分系统及供配电与电缆网。结构与机构分系统保证飞船的构型,并为航天员提供生活的结构空间。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1~4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天宫一号”在太空中孤独地等待新“主人”的到来,但它却早早就为“主人”们准备好了一切家当。航天员太空训练的器材、各类服装鞋袜、睡袋、诊疗箱以及大量航天医学实验设备等都已布置妥当,内部环境也很舒适。此次航天员的太空停留时间比以往要长,他们要在“天宫一号”生活13天,以往在“神舟”飞船里最多是生活5天。而“天宫一号”的生命保障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能提供60天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生活60天,3个人可以生活20天。与以往不同的是,“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节奏比较接近地球。以前飞行天数短,任务安排得相对紧密,航天员的作息节奏和地面上不一样。但随着飞行时间延长,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节奏会越来越趋向于地面。否则航天员生活节奏、工作节律被打乱,会感觉到不舒服,地面的支持团队也不能长期维持这种节奏。在10天左右的组合体生活期间,航天员工作、生活和地面基本同步,吃饭也是早中晚一日三餐,8点钟之前吃饭、打扫卫生,然后天地通话、医学检查,把一天的工作计划和地面协调好之后就开始干活。航天员按北京时间休息,晚上要锻炼身体,睡前把完成的计划和感受传回地面。为保证睡眠,有专门的设计确保航天员抗“昼夜交替”干扰,可以把窗帘拉上,睡觉灯光也是可调的。“天宫一号”的有效活动空间是15立方米,包括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为了保证航天员有充足的睡眠和旺盛的精力,睡眠区设计了两个“房间”,以保证航天员在太空里也能睡上单间。三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时候,不能一起睡觉,总要留下一个人值班,因此两个“单间”足够保证同时有两个人休息。他们还有3个睡袋,每人都有自己的“被子”。此外,“天宫一号”里还有一个专门的“密室”,在这个密室里航天员和家人说悄悄话,旁人无法“偷听”。不过,航天员的餐厅并不是在“天宫一号”里,而是在“神舟九号”的轨道舱内。“神舟九号”在天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所以航天食品更加丰富。在“神舟七号”时,航天员已经可以吃到醋、辣椒之类的调味品了,而“神舟九号”“厨房”里可储藏至少80种食品,航天员每天能吃到不同种类的饭菜。在“神舟九号”飞船里,还有一位神秘“乘客”,那就是海尔集团研发的航天冰箱,它不是用来存储食物的,而是要完成保存医学试剂的使命,为飞船返回后航天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样本支持。
353 评论(11)

liuyan4654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充满对浩瀚宇宙的向往。“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将实现第一次在太空中行走。还中国人一个太空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慌已经二十年过去,我已经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载人登月的“嫦娥四号”卫星。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登上了“嫦娥四号”,带着多年来的梦想,飞向茫茫的太空。 经过漫长的太空之旅,“嫦娥四号”终于在月球正面着陆。我激动万分地迈出了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感觉轻飘飘的,有一种想要飞的感觉。月球表面发出银白色的光芒,而天空却黑茫茫一片,跟地球实在是大相径庭。我兴奋地取出随身携带的国旗,紧紧地握在手中。是的,我要把这面鲜艳的无星红旗亲自插在月球上,我要对着深邃的宇宙大喊一声:“我们中国人来了!我们也是航天科技大国!”我又一次激动不已。站在红旗下的我,遥望太空,眼睛期待着看到那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蓝色的水晶球。终于,我看到了,看到了我生活的地球。那若隐若现、蜿蜒曲折的宏伟建筑不正是伟大的万里长城吗? 此时,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2007年的10月24号的西昌发射基地。“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挺直脊梁,托举着“嫦娥一号”在云雾中穿行。那是我们探月工程的第一步。那个场面我记忆犹新,那一幕让当时只有十二岁的我有了一个航天梦。 我整理一下思绪,跟随“嫦娥四号”来到我们的实验基地,撒下了从地球上带来的各种种子。有一天,灰色的月球也会穿上绿色的衣裳。 继续飞行,我们绕到月球的背面,这是我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的。这里到处是高低不平的环行山,较大的环形山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而那些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星撞击月球而形成的。这里几乎没有一块平坦的空地。我一一找到了汉诺环形山、庞特库兰特环形山、吉尔环形山、张衡环行山、祖冲之环行山这些坑坑洼洼记载了月球曾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它曾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一些小天体对地球的来袭,月球,谢谢你! 突然,一个庞然大物向我走来,它眼睛大得像车轮,身上长着翅膀,“你是地球人吗?我们来自X星球,我们曾经拜访过你们地球,研究过你们的语言。在我们到过的所有星球中,你们地球人是具最智慧的!”没想到竟然在月球上见到了外星人,看到它待人类为友,我便要求与他们合影留念。那外星人拿出一支笔样的东西,在我和他的身上一贴,一张三维立体照片呈现在眼前。 就要回到地球了,我取到了月球上最丰富的资源氦-3样本。如果用月球上的氦-3为人类作为能源发电,人类会受益一万年。所以下一步如何开采月球资源为人类做贡献是我要攻克的难题。 月球归来,我又开始了的苦苦地研究。当然,闲暇时我也会对着月亮唱起那首“月亮之上”。因为那轮明月寄托着我太多的梦想
255 评论(12)

霁月男爵

我知道你是航院的,也知道你是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咱不能恁直接是不
192 评论(10)

yelf

编者按: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创造了诸多辉煌业绩,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为此,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从今年5月份开始,面向全系统开展了主题为“我与中国航天”征文活动,请众多航天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记录下自己为中国航天奉献人生春秋、见证中国航天成长壮大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征文活动开展后,得到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积极响应,至今年8月底,共收集征文142篇。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征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若干篇,获奖征文将结集出版。现将部分优秀作品先期刊发在《中国航天报》上,以飨读者。   航天路上父与子   早上上班刚到办公室不久,桌上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   父亲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边传来:“刚接到单位通知,明天去北京出差,今天晚上的火车,先告诉你一声。”   “好啊!后天正好是周六,我可以陪您到街上走走,给您和我妈买点儿东西。”   “再说吧,这次时间紧,明天早上一下火车就直接去云岗,估计要在那里待一整天,也不知道晚上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二院驻地,很可能周六就直接回西安了。”   父亲停了停又接着说:“你妈很想你,让我带了点儿你喜欢吃的东西,等到了北京看具体的时间安排,我再和你联系,你过来拿。”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父亲经常来北京出差,但每次都很匆忙,行程总是安排得很紧,从来没有多停留几天,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儿子陪他在北京好好逛逛。不过回想一下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历以及所了解的航天兄弟单位,情况也大都如此,工作总是那么紧张忙碌,平凡而又充实。   望着窗外的绿地,许多记忆又浮现在了眼前。我出生在一个航天家庭,父母亲都是航天二院一家研究所的职工。研究所地处陕西秦岭腹地,我的童年就是在大山中度过的。所里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有普通的车间工人,厂区、家属区都是他们一砖一瓦建成的。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父辈们以苦为乐,丝毫也没有觉得艰苦。后来研究所搬到了西安市区,但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并没有变化。父亲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仍然在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母亲是所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令我钦佩的是,父亲和他的那些老同事们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干劲丝毫不亚于所里的年轻人。   “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这幅一直悬挂在所礼堂大楼上的标语,从小就深深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许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话,高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专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北京航天科工世纪卫星公司工作,和父母一样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虽不长,但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公司隶属于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产品的研发、工程项目实施等工作,并承担了国家相应的研究课题。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员工基本上都有在航天单位工作的经历或毕业于与航天领域相关的院校。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航天人,也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的中年一代,更多的则是朝气蓬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   当“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举国欢腾的时候,公司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正跋山涉水,在偏远山区安装调试卫星通讯设备。他们在为祖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偏远地区的广大人民造福,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获得了与外部沟通的现代化通讯手段。   “叮铃铃……”,电话铃声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公司通知,上午10点,在大会议室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布置中国移动村村通四期工程西藏地球站项目中标后的实施工作,请准时参加。”
30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