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8

希声—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重视农民的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sabalala

已采纳
眼下,全国各地正在掀起“送温暖”热潮。按照中央有关精神与部署,广大农民工也在其中。从以往的侧重追缴欠薪,到如今衣食住行的全面呵护,城市在农民工眼中,已经越来越具备“家”的意味。笔者以为,有形的关怀固然重要,但有一种潜在的“温暖”亦不容忽视,那就是农民工心中日益高涨的、对于城市给予他们理解与接纳的呼声,换言之,即城市给予他们的尊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还不得不目睹这样的遗憾:在城市的某些角落,关于农民工,观望、猜忌、轻视甚至排斥的情绪仍有一定市场,衬托出与党和政府的热望与大多数城市人群认同的主体意识的格格不入,由此生发出的一些带有“歧视”色彩的事实引人关注。 透过纷繁的现象不难发现,少数城市人围绕农民工问题释放出的情绪,很多时候对准了农民工在行为习惯、法治理念等问题上与城市节奏的某些不协调。这其实是一种苛责。莫说广大农民工正在积极加速对城市生活的接近与融合,即便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也与长期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生活结构有关。人非生而知之者。脱胎于不同生活背景的生活模式,注定将发生交锋。无论这种冲突持续的时间与强度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对待分歧与分野,尊重永远比排斥重要。 众所周知,当城市进入人类的生活,就责无旁贷地高举起文明的旗帜,而包含公正与平等主旨的宽容与尊重精神,正逐渐成长为城市精神的当然要核。在近几十年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农民工的奉献不容否认。曾经有社会学家这样算账:保守估算,一个农民工一年给城市创造的价值大约在25000元左右,而一个农民工一年充其量才拿走8000元,剩余的17000元都留给了城市。这么一算,着实令人吃惊不小。试想,如果一个城市一年有100万农民工务工,它从农民工身上拿走了多少?数字的背后,寓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城市长高的楼宇、延伸的马路、渐绿的林荫,无不浸润着农民工们的辛勤。 城市发展到今天,已不同于“以城为壑”的既往。舞动文明龙头,盘活城乡一体,已经成为城市的当前要务。笔者以为,城乡的一体化,除却物质上的有形沟通,还有城乡居民心理上的和谐共振。具体到城市的农民工身上,即使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仍要回到家乡,但他们的经历将影响其家人、乡亲、后代,因为城市的尊重与温暖,他们的正面感受超过负面体验,这也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做了有益的准备,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城市化顺利推进的一种障碍。 还原城市的尊重与理性,以积极的姿态接纳一切城市的建设者尤其是广大农民工兄弟,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乡融合,这个冬天,将更加温暖。

关于重视农民的议论文

334 评论(12)

James118

这几年,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这让我的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亲眼见证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的心情无比爽快。脚下踏着平坦的柏油马路。以前那崎岖不平的公路早就不见了踪影。路两旁的绿化带像两条长长的绸带,延伸到远方。松树像一个个挺直了腰板的战士,花丛像婀娜的少女。比起以前路两旁的残肢败柳,真是让人心情舒畅。 我上学的这条路两旁,还有很多做小生意的人们。他们以前都是只靠种地赚钱的,现在也经营起了农副产品。你看他们每个人都笑得多开心啊!人们赚的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你瞧,路两旁有开饭店的,有卖家用电器的,甚至还有了电子科技产品的经营商。他们生意兴隆,商品琳琅满目,满足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需求。大家再也不用麻麻烦烦地跑到城里去买了。小学生作文 人们的家里也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先是饭桌上的变化。温饱早已不是问题,人们的观念也早已从很久之前的“吃饱饭”转变成了现在的“吃好饭”。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营养和科学的膳食。然后是通讯、交通等。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网络也走进了不少人的家庭。人们告别了以前贫穷落后的农村生活,逐渐走上了小康。关于建设的小学生作文600字 爸爸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他们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奢侈”生活,现在这些都有了,是党的富民政策使农村走向了小康道路。我们由衷的感谢党啊! 爸爸的话让我深有感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给家乡的变化!我爱家乡的新农村!
202 评论(12)

蓝雪纷飞

不用,不过同心锁是你有红钻才能用 用了以后对方没有红钻也可以去穿QQ SHOW,除了要求红钻等级的 如果你没有红钻将不能用同心锁会一直到你红钻掉了才会掉
13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