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sme
大气颗粒物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有害元素的富集或亏损。它包括:元素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污染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物理、化学特征;污染元素的传输模式及它们在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的迁移、富集、演化规律等。最终为环境污染状况做出评价;鉴别污染物的来源;为环境治理提出对策。1 大气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及其浓度分布特征将颗粒物样品的成分分析结果按浓度大小分类,并与地壳相应元素作归一化处理。研究监测地区元素浓度的分布特征,并确定主要的污染元素。2 时间特征应研究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以及一天内,早、午、晚、夜间四个时段的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变化情况。一般而论,对比各季节的TSP中的污染情况,可以发现颗粒物污染最严重的时间出现在冬春季节,夏季和秋季的污染程度较轻。全年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反映出颗粒物污染受到气象因素的严重制约;并与冬季采暖有关。在稳定天气条件下,颗粒物浓度在早晨和傍晚偏高,中午和夜间偏低。3 空间特征绘制研究地区主要污染元素的浓度平面等值图,结合功能区的地理、工厂生产过程的排污情况等资料,对污染源做出初步分析。影响颗粒物的输送和扩散的气象因素在不同高度是有差异的。所以颗粒物浓度和化学组分随高度分布的规律是很复杂的,一般情况下,在非采暖期间,颗粒物的浓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采暖期,受烟囱高度的控制,在一定高度上,颗粒物的浓度反而出现高值。4 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观察颗粒物浓度的年变化,可以看出与研究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密切联系。它受到主导风向、风速的影响。而且与降水天气过程有关。雨雪的冲刷作用能使颗粒物浓度降低,水对粗颗粒的冲刷作用比对细颗粒更为显著。当研究地区的气象特点是多云多雾、多阴天,小风、静风频率大。在地理位置方面,该地区又处于河谷之中,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这些都对大气污染物扩散不利。春天,沙尘暴发生时,强劲的西风挟着大量沙土,增大了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当其威力减小后,成为浮尘天气,仍然影响到大气能见度,这种外来的尘源也是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5 颗粒物表面特征大气颗粒物表面含有的元素,随着呼吸进入人体,与呼吸道黏膜接触,可被吸收入血液或被吞噬细胞所吞噬。研究工作表明,肺组织中含有的金属元素和矿物质的种类与大气中颗粒物成分有关。在城市空气中检出频率高的金属元素,在人的肺组织中均能检出。Pb、Ni、V、Zn、As、Cr、Mn等重金属元素对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虽然它们在颗粒物上检出率只在50%左右,但由于这些元素具有富集在小颗粒上的特性,被吸入后容易沉积于肺泡区。鉴于颗粒物毒性与其表面的化学成分、粒径、形态等诸因素有关,因而,颗粒物表面特征和特性的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效应提供信息。 
仅供参考: 提高学习生物兴趣的几点做法 当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在考试的影响和指挥下,教师的教学过程过多的重视课堂教学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不得不去为传授知识而教学。虽然新课标和教材都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也不是靠兴趣学习,而是为了升学和成绩的提高,没有达到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自主的学习和探究,为了使学生改变被动地,强压地学习变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营造和谐课堂和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 当前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是以一个合作者或组织者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把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的语言带进课堂,营造一种平等,宽容,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学习,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课堂气分活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师的调动,兴趣调动起来了,主动性提高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体贴学生,要把爱无私的奉献给他们,和他们交朋友,用友谊去感化他们。还要有一双公正无私的眼睛,和心口如一的语言。用圣洁的思想去陶冶他们,使学生从心底里感激,从道业上信服,去赢得较高的教学效果。 二、因的制宜激发兴趣,鼓励探究精神。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主动观察。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因时,因地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对学习过的内容的一种应用或复习。使学生再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可玩,或娱乐性的问题或活动。例如:在无性生殖的应用的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分成几组,结合学校的环境条件,一部分到学校的绿化带内对木本植物进行嫁接,可以选用枝或芽,并计算成活率。一部分去探究扦插,用自己喜欢的花卉进行,也计算成活率。并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可采用组与组评比,组内人与人评比。评比的条件由学生自己制定,教师指导,评出一,二 ,三等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竞争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过程。又如在讲述家蚕一节我根据学校的特点,让学生分组捕获蝴蝶或各种蛾类进行观察,分组时 可多可少,也可一人为一组或多人为一组,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及捕获的过程,尤其在捕蝴蝶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对所捕获的标本观察的非常细致,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兴趣达到了高峰,在捕获的过程中对观察细致的同学给予表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利用日常生活或活动中所见到的生物现象随时随地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校园的锄草活动中,可提出与植物有关的一些问题,什么是平行脉,网状脉,,直根系,须根系,植物根,茎,叶的特点等等。边活动,边观察,边讲述,边提出问题。这样,会收到 在课堂无法收到的效果。 三、重视实验,要严,细要求。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理论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实验,观察自然现象或事物,探究自然规律,或验证自然规律,都离不开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中要尊重事实,依靠证据,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务求正确,准确,科学。这些优秀的品质都需要我们实验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强化。例如,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事业中,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步骤仔细的去完成,尤其是在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时,提示学生要注意撕取的大小,薄厚,无论反复多少次,直到合格为止,在制片时要求学生缓缓地放下盖玻片,做到无气泡。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所看到的细胞的形态,大小能区分开每一个细胞,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 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获取知识的手段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掌握学习方法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和知识爆炸,因此,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研究讨论,养成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的意见,这些是提高科学素质和研究的重要方面。为此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创造研究讨论氛围,倡导合作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讨论,辩论,培养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