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题选择题训练及答案

  •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33

小木虫wj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题选择题训练及答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ianjin_xixi

已采纳
推荐你仔细研读历年考试真题中的现代文部分,不只是看,要很认真的当成考试那样的写答案!之后按照参考答案的采分点给自己批分,最后还要反思,你自己遗漏了什么采分点,为什么做题的时候没有想到,下次碰到类似的我能不得满分? 做题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贪多,哪怕一周就做两篇,但要做的精,一定有效。去年我的一个学生就按照这个方法练得现代文,效果很好! 参考资料:资深语文老师

高中语文议论文阅读题选择题训练及答案

132 评论(12)

容成

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高考题型:炼字型 写景型 诗评型 意境型规范答题要领(一)审清答题的要求(二)答题的角度----按规定的角度切入。(三)答题的格式1.先观点后理由2.先分后总式3.先总后分式4.分点作答式一、炼字型1、示例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04浙)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2、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练习操作 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二、写景型1、全国卷: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2、答题要点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3、练习操作 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答: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三、诗评型1、辽宁卷: 蝶恋花 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答:①同意。 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2、答题步骤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3、练习操作 江亭夜月送别 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四、意境型1、广东卷: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案: 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答题步骤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3、练习操作 秋夜 朱淑贞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五、课堂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留春令•咏梅花 史达祖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3分)答:“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词人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答: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3分)“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2分)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6分)A金陵晚望(高蟾) B金陵图(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巩固训练1、过分水岭 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答:不能。 “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 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答: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 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7辽宁卷(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 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答:(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四川卷(8分)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答:(1)驿站秋夜难眠图。(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出“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7天津卷)(5分)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古离别 韦庄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①毵毵(sān三):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1)恰当巧妙的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刘诗中“更”字缀在“远”前,着重写对方的不幸甚于自己,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韦诗中“更”与前文“不那”构成了层进的关系,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一个“更”字加重了离别时内心的感伤之情。(4分。答出划线语句即可得满分)(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4分)答:相同点:都运用了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不同点:刘诗用“猿哀啼”“暮色江头”“孤舟”一系列意象构成了一幅非凄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韦诗用“晴烟”“垂柳”“江南春色”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色调鲜明、诗意盎然的美景,以此来反衬离愁别绪,即以乐景写哀情。(划线句为要点,答出手法得2分,结合原文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送别杜审言①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四十岁始参镇东军事。(1)第二句的“嗟”字,有的版本作“闻”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答:(1)“嗟”字用得好,(1分)自然而又含蓄: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3分)而“闻”字只表明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显得直白肤浅,缺少韵味。(1分)(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2)用典。(1分)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160 评论(14)

云湖游子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理解现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意词语是构成文中的基本建筑材料,文章表意是否明确,意蕴是否丰富,与词语的运用有很大关系。因此正确理解某些词语的语境意义,特别是理解那些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词语的含义,对于全面准确地抱我文章主旨,鉴赏文学形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答题指津(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答题原则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通过分析词语的搭配关系、句子结构、前后对应语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和写作目的来挖掘词语的特定意义,分析它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答题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一句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2、根据句式结构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是语义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常常落在其中一个分句上。3、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提示下段内容。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相邻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够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意。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运用一些警句的真正目的。7、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文主旨的。(三)解答一般步骤1、读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要牢记12个字: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勾画圈点。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是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关键。若没有这种意识,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就会造成对文章内容的误解,而在阅读是勾画圈点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是实现整体把握,理清脉络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不懂或不好理解,这是不要停止不前,再往下读,有时会豁然开朗。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拿到文章,第一步就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哪些容易,哪些不容易,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浏览首句,略知梗概。一般文章都是有若干段落组成的,每段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每段的首句抽出来进行整合性阅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行文方法。(3)默读全文,勾画圈点。浏览首句,略知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是细读。前者是宏观的把握,后者是微观鉴赏。在默读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二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过程。(4)注意语言标志。词语方面有关联词、提示词等,借助这些词语,可以辨别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的中心所在。另外,标点符号牙咬注意,例如,分号表示并列关系,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等。(5)根据不同的问题,整体把握内容。读完文章,就从整体上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是什么。这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进行。2、审就是认真审题,通过对题干的深入分析,揣摩命题的意图,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答题的要素,以避免答案不全或不准确或答非所问等现象的出现。主观题答题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考生与命题人的对话思路是否一致。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价值,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所提问题、答题要求、字数、分值等信息,忽略其中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可能造成答题失误。3、定即确定答题区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的区域确定错误,那就会全盘皆输。确定答案的所在区域要注意"三利用"。(1)利用题干本身的指定。有些题目,题干中就明确指定了答题的范围(如从第几段看等),我们只需要利用题干本身指定的范围就可以锁定答案所在的区域。(2)利用题干本身中的暗示语。实际上,更多时候题干并未明确指定答题的范围,殊不知,这不清楚正是在暗示着答题区域。如题干中的"简要概括",这就清楚地暗示我们此题答案很可能不在某一自然段中,而是分布在多个自然段中。(3)利用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向下或向上延伸,即可获得答案。4、拟即拟写答案。拟写答案要注意两点。(1)明确答案的表达技巧。根据命题材料和问题的不同,在提炼表述语言时,主要有三种措辞方法。一是"照抄式",原文有完全合适的语句,把它抄过来就是了;二是"选组式",略加组接即成答案;三是"自撰式",即用自己的语言自制成答案。(2)做到"三清""四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四不:不写潦草字,不添字漏字,不写病句,不漏掉答题要点。5、查即复查答案。复查时要做到四看:一看所答是否所问,避免答非所问;二看要点是否全面,防止漏掉要点;三看是否有错别字,杜绝错别字出现;四看是否有语病,力求用语准确
274 评论(8)

fyxhyj

一、 总结概括类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常见的命题形式】 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概括文章的主旨【具体步骤】1、 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2、 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3、 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4、 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5、 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二、表达技巧类:【知识储备】高考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三方面: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另外特别注意白描这种手法;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人称的变化等。3、修辞技巧:高中阶段主要掌握以下几种种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4.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抑扬结合、线索设置、过渡、承上启下、前呼后应、伏笔、层递等。 5、材料安排,主要有:主次、详略、繁简等,术语有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常见命题形式】……的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题方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其作用也是异彩纷呈的,对常见的技巧必须要熟悉他的常规性作用。例如,类比的作用: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象征的作用:是抽象事务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的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思想感情等。比喻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夸张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三、分析结构类【考察方式】1、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2、文章是怎样构思的?或文章是怎样逐层说开去的?或内容是怎样逐层深入的?●开头 点题(点话题,点主题)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点明线索 营造(渲染)气氛(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照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解答这类题要对原文进行分层,归纳层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具体内容——层次大意。
275 评论(15)

haijuan1204

古代诗歌鉴赏五种问答模式(人教版高三语文教学资源)古代诗歌鉴赏五种问答模式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具体规定是这样的: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整体上看,高考各省市的诗歌鉴赏题基本上囊括了各个考点的考查,就题目而言,虽然有的侧重某一方面,有的是综合考查,但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炼词型命题形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是请简要分析)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好处。第三步也可放在第二步前。答题示例: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新晴野望王 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 ①氛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 (第一步:指出是哪一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第二步,指出使用该字的好处),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邻邻,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第三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例2 (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明]高 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①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①芜,丛生的草。 “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答:题目已将字词点出,所以第一步可省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第二步指出使用该词后的景象);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第三步指出使用该词的好处)。第二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解题指津: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例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表达技巧型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湖北卷)华清宫 吴 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 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 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此(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三步: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例2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省江门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插秧歌杨万里田
326 评论(13)

nyy152100404

表达技巧加上具体分析
262 评论(11)

暴走的蜗牛

先看一遍题目,有印象以后带着问题进入阅读,会发现很多字句暗合题目,拿着铅笔将关键的信息句勾画下来哈,由于信息句较多,在答题的时候要进行筛选 还有一点小技巧就是在看题目时候先看一下这道题的分数,因为阅卷老师是按点给分如果题目是3分那么答题给分点就是一点和两点;如果是4分,那么一般都是答两点;如果是6分,那么一般是答两点或三点 题目信息很重要,不可小视! 另外就是从文章题材系统地入手: 如果文章是记叙文,那么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大因素必然会考!出题怎么也绕不出这四点; 如果是说明文,那么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就一定要清楚,且答题术语要规范,比如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就不能说成是"比喻",否则老师会认为考生基本概念不清; 至于议论文,初中都很简单,论点论据读在文章很明显的位子,考题设置也主要围绕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展开 总之,从文章体裁的分类入手,制定战略,抓住题目的一些透露的信息,仔细静下心来阅读,一定能做好的! ··························· 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做题正确的方法,只要能把方法掌握了,任何这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介绍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如下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220 评论(14)

userywj

我们老师说的6个字。多读多看多写。主要是看平时的积累练习
17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