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pdh123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成功之花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从古至今,千百年来,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为了理想奋发进取,取得卓越成功。 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便发奋读书,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无独有偶,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例: 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西汉学者匡衡家贫而好学,夜晚无灯,凿壁偷光, 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却每天作画5幅。 还记得有句话叫“心如所愿,无事不成。”又想起郭沫若曾说过“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是啊,只要有这个心愿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了,还有什么事会难倒我们呢?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内涵解剖】 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往往是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它们常常成为当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材料。尽管高考作文要求回避热点,但文章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要求有针对性和时代感,高考作文就不能不涉及这些热点。热点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生命和科学等各个方面,十分广泛。有国际的,例如和平与发展、环境保护、贫困和饥饿;也有国内的,例如WTO、西部开发、党的执政能力。要写好这类话题作文,必须热情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尤其要了解人们谈论较多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作广泛深入的思考,使文章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佳作赏析】 ★话题一:学会调整 读完《渔夫的誓言》,你有什么感想、联想请以“学会调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时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归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遇到墨鱼,他都要去捕捞。 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自己的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是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去。 这当然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 写作提示:在审题立意阶段,这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一些同学可能会抓住“誓言”两个字不放而大作文章,甚至去论证“愚蠢的誓言”或“愚蠢的人”。虽然这都是这篇寓言的所包含的内容,却不是主要内容。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誓言”代表的是理想、志向、目标与执着、坚定、顽强,表达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含义,为什么渔夫“却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去”呢原来,他的“誓言不符合实际”,虽然他对誓言也作了变化,却总是比现实的改变落后一步。由此引申,我们即可提炼出两点作为作文立意的基点:理想(目标、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当现实条件发生变化,理想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 写这篇作文难度不大,因为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比如有人拼了老命也要考清华北大,而不管自己是否有那份潜质。但要写得有深度,却不容易,因为这个话题不仅仅囿于考大学,它完全可以联系整个人生来写。 文体也不难,无论是平常的议论文,还是优美的散文,或者清新的记叙文,都能够出彩。但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体特征一定要突出。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强调的是“理想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不能一提到理想就要写如何坚定执着,这和材料的主旨——调整(即变化)——是背道而驰的。 ★话题二:协作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一个和尚没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材料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动;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洞里去。 两首童谣,叙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读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以“协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贴近学生的实际,思维开放,内容比较宽泛,写作自由度比较大。这也是一个开放型话题作文。但,并非无限制开放。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必须充分地理解童谣的内涵,把握其寓意。“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有水喝”,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不合作”,彼此之间互相推诿。“三只蚂蚁来搬米”之所以“轻轻抬进洞里去”,这是合作的结果。由此可见,“人不如蚁”的关键之处在于“是否协作”理解了这么多,文章便好下手,可以写与“协作”有关的人、事或由此生发情感,或发表见解。设计此题的用意就在于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协作”的重要性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缺乏健康的正确的人格,缺乏合作的理念,借助这一话题,让学生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协作”,不要逞“匹夫之勇”进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理念。 该话题的开放性,宽松性,灵活性也较大。面对这一话题,某些学生往往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面面俱到,或泛泛而谈,或就重避轻。很难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因而,这就需要学生善于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变宽泛为单一,进行大题小作,可选择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或从某一角度来写。或就生活中的某一件“协作”成功事展开议论,或记叙一件缺乏协作精神而导致失败的事件,或直抒胸臆,呼唤协作精神等等,但,万不可笼统为之,而应择其中单一的小话题,集中笔墨,详摹细雕。 此外,在表达上,即可以记事,也可以摹人,又可以议论升华,直抒胸臆,只要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升华思想,让人蒙受伟大而无私的协作精神感化,产生一种人生的感悟即可。 ★话题三:生活中的矛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充满了矛盾。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边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要求: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矛盾”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包容了太多的概念和倾向,审题的时候必须把它具体化,否则中心不易明确。而命题中的限制更要引起大家的注意:“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在立意的时候,既要紧扣“矛盾”,又要不脱离生活。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几个例子都说明了人的真实的思想品质与世俗观念之间的冲突,也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人情冷暖的问题。“矛盾”由此解开。必须注意的是:“矛盾”包含了对立的两方面,只单纯论述其中的一面是不对的,写作时要立足于如何解决矛盾,克服矛盾,从对立面的关系入手。也就是说,只停留在材料表面,去累赘地记叙事件是肤浅的,必须要对这些现象有自己的分析和认识,从而升华,提炼出中心。 比如我们可以整理出这样一个思路:怎样才能解决矛盾呢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材料中涉及到的做人原则又是什么呢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有爱心,不自私。在坚持这样的原则的前提下,抵制世俗眼光。应该说,只有这样的立意倾向才算是吻合了出题者的基本意图。 这则话题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有的同学大量去记叙描写沉重的人际关系,立意阴暗,没有进取意识,是不可取的。★话题四:生活告诉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什么门捷列夫说:“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列夫·托尔斯泰说:“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的工作。”巴尔扎克说:“生活的智慧大概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歌德说:“生活之树常青。” 请以“生活告诉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人人都在生活之中,但未必能人人都深刻地认识了生活。写作“生活告诉我”话题,需要作者打开第三只眼——“慧眼”,不仅能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中发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更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生活的丰富与美丽,写出“见人之所未见”的独特感悟。 比如,一位在医院陪病人的小姑娘,误把透过残窗斜落在过道上的一方月光,当成了白手绢,弯腰拾了一下。这么件小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卑微得不能再卑微;小姑娘不被人看见则罢,被人看见恐怕只有尴尬的份儿。假如你目睹这一场景,会涌现什么样的感想呢恐怕会投去鄙夷的一瞥吧。这能当作写作素材吗这能写出什么“生活告诉我”吗 作家鲍尔吉·原野刚巧在医院为父亲陪床,目睹这一幕后,他没有嘲笑小姑娘,而是觉得:“这一举动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的病人在床上煎熬着怎样的痛苦,但她的心里仍装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作家感伤自己在小姑娘之前已将楼道走过几遍,却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反问自己:为何不能像小姑娘一样空灵许多年后,作家写出了美文《月光手帕》,启迪读者:世俗的眼光使我们失去了多少美的发现,给我们造成多少无法弥补的遗憾!学习鲍吉尔·原野,发掘并表现生活的美吧。★话题五:学会生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有一段话: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各种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新的教育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也就是说要使人们学会生存。 请以“学会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个话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社会、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写作空间。构思时要认识到“学会生存”早已从钻木取火、人与自然的直接搏斗中走出来,演变为更为复杂的求立足、求发展的方式,应赋予文章以鲜明的时代特色,立意上体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 话题作文写法灵活,可记叙,可议论。记叙时除交代清事件的过程外,还要从材料中挖掘出一点内涵,最好有画龙点睛之笔。可以采用对话体、日记体、故事集锦式等来增强作文的生动性;如果不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运用借物喻人或拟人化的手法。议论文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按“为什么要学会生存——怎样学会生存——学会生存对未来发展的意义”这一思路展开,可以对民族历史的程加以观照,也可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希望你采纳~~~1
怎样向世界说明中国 最近以来,“如何向世界推销中国”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说实话,我不大喜欢“推销中国”的提法,因为“推销”商业味太浓,中国不是商品。 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所经历的变化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个变化正在打破国际关系的传统局面,对此,中国和世界都有不同的心态,二者之间的互动会影响双方关系的进一步走向。我以为还是赵启正同志的提法好——“向世界说明中国”。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针对性,通过化解人们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 当下,世界对中国有哪些疑虑、担心和恐惧呢?2009年,我参加了近20场国际会议。这一年是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的一年。这对世界有震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总的来看,对中国疑虑、担心和恐惧的情绪有所上升。 2009年12月,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全球研讨会”上,我和一位长期研究国际问题的外国专家私下进行了交谈。我问她:“现在欧洲人对中国怎么看?”她说:“感到害怕。”我问她为什么害怕?她说:“因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太大了;第二,中国崛起的势头太猛;第三,中国和我们不一样。原来欧洲人对中国好感居多,喜欢中国文化,中国给欧洲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这种好感逐渐转为恐惧,转折点就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美国、欧洲、日本都陷入严重衰退,中国不但没有陷入衰退,而且还保持了8%的增长速度,太不可思议了!”这位欧洲人士对中国相当了解,她这番讲话颇有代表性。她讲的三条理由,可能反映了一些西方人的真实心态。 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针对性,又不能急功近利。世界上不少人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不是偶然的,他们往往拿中国同历史上的后起大国来比较。历史上的后起大国,哪一个不是损人利己,有的甚至引发了战争。西方不少人还喜欢拿苏联来套中国。他们认为,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苏联强大起来就扩张、称霸。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也不是靠一次两次“推销”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向世界说明中国,要有长远战略。一方面,我们要把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向世界讲清楚;另一方面,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我们的上述政策。实际行动往往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很有效的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世界对中华文化了解很少,我们需要进行持久的、不间断的推广才行。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采用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世界对中国的疑虑、担心和恐惧就会逐渐减少,相互的了解也会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