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少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鲁迅小说中,“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人物是( ) A夏瑜 B吕纬甫 C魏连殳 D涓生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小说作家是( ) A刘呐鸥 B穆时英 C施蛰存 D戴望舒 田汉描写海外赤子报国激情的话剧是( ) A《丽人行》 B《回春之曲》 C《梅雨》 D《卢沟桥》 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是( ) A《海滨故人》 B《斯人独憔悴》 C《南迁》 D《赵子曰》 以下剧作家中,以世态讽刺剧在初期剧坛上独树一帜的戏剧家是( ) A.陈大悲B欧阳予倩 C丁西林 D洪深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 ) A.后期创造社和后期新月社 B后期新月社和狂飚社 C狂飚社和太阳社 D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 ) A.梁实秋 B胡秋原 C苏汶 D潘公展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 ) A.郭沫若 B徐志摩 C闻一多 D冯至 巴金1940-1945年间创作的《火》之一、二、三又被合称为( ) A.《爱情三部曲》 B《激流三部曲》 C《漂流三部曲》 D《抗战三部曲》 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 ) A.新月派 B京派 C论语派 D“自由人” 老舍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是( ) A.《离婚》 B《我这一辈子》 C《月牙儿》 D《微神》 爱姑这一女性形象,出自鲁迅小说( ) A.《幸福的家庭》 B《离婚》 C《明天》 D《风波》 沙汀长篇小说“三记”指的是( ) A.《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B《困兽记》、《还乡记》、《南行记》 C《还乡记》、《南行记》、《囚绿记》 D《南行记》、《囚绿记》、《金锁记》 在《边城》中,老祖父是( ) A.“美”的化身 B“爱”的化身 C“善”的化身 D专制家长的化身 1943年被列为“全国畅销书之首”的是徐訏创作的( ) A《塔里的女人》 B《北极风情画》 C《鬼恋》 D《风萧萧》善于在剧作中塑造“善恶共存者”形象的剧作家是( ) A曹禺 B夏衍 C洪深 D李健吾 以《骆驼草》为主要阵地的文学流派是( ) A“京派” B“海派” C“论语”派 D“民族主义文学”派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死不肯翻身的人”是( ) A侯忠全 B李子俊老婆 C张裕民 D老孙头 张恨水笔下的“樊家树”,是( ) A地名 B人名 C植物名 D山庄名 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 ) A梅光迪 B陈西滢 C梁实秋 D胡适 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话剧《家》,其新的艺术构思主要表现在( ) A以高老太爷为核心 B以觉新、瑞珏、梅的关系为线索 C以觉民和琴的爱情为线索 D以觉慧离家后的经历为主要内容 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 ) A徐志摩 B闻一一多 C冯至 D李金发 茅盾在避难日本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 A《蚀》三部曲 B《虹》 C《野蔷薇》 D《霜叶红似二月花》 穆旦诗中的“我”,其特点是( ) A极度夸饰、激情澎湃的“大我” B浪漫多情的“本我” C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自我” D感伤自怨的“小我” 夏衍剧作的主导风格是( ) A淡淡的写实的风格 B忧郁感伤的风格 C浪漫抒情的风格 D紧张激烈的风格 以公开信《致蔡鹤卿书》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是( ) A林纾 B胡适 C章士钊 D吴宓 以下作家中,为话剧发展初期“‘廖若晨星’的女剧作家之一”的是( ) A淦女士 B白薇 C凌叔华 D苏雪林 艾青抗战初期的重要诗作主要收在诗集( ) A《大堰河》 B《北方》 C《旷野》 D《他死在第二次》 三十年代初“民族主义文学”的实质是( ) A左倾激进主义文学 B自由主义文学 C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混合的文学 D浪漫主义文学 善于用现代心理分析方法去诠释古代高僧、名将、公主和草莽英雄,写作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的作家是( ) A鲁迅 B刘呐鸥 C穆时英 D施蛰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下列作家中,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有( ) A.彭家煌 B许地山 C鲁彦 D许杰 E.蹇先艾 鲁迅有感于“三·一八”惨案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有( )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E.《理水》 郭沫若历史剧中,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作品有( ) A.《棠棣之花》 B《南冠草》 C《王昭君》 D《虎符》 E.《屈原》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共同之处有( ) A贯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B都忠实于时代和斗争现实 C都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 D都以青年诗人为主体 E都活跃在国统区 丁玲进入解放区后创作的小说有(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B《田家冲》 C《在医院中》 D《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E《夜》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孤岛文学” 《文学革命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简析曹禺剧作戏剧语言的特点。 以小二黑、小芹或小顺、小保为例,简评赵树理小说中对“小字辈”人物的塑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为什么称沈从文为“文体”小说家? 试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史,它实际主要是由两个文学运动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它扭转了从《诗经》到晚清文学的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向,赋予了中国文学适应变革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另外是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它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却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目标和思想选择,而转向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我们现在称之为50~70年代文学的“当代文学”,实际是此前左翼文学思潮在新的、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个发展。它的发展方向、文学原则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文艺观,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就翻译和传播到了中国。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规范了从解放区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征。值得提出的是,虽然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但在“文学接受”的方式上,又有着显著差别:五四文学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响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终不以一种统一的理论为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左翼文学一开始就是以寻求和确立统一的文学指导思想为目标的,因而“批判”和“论争”成为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和特征,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本文无意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作比较,也不着眼于对左翼文学思潮进行考察性的清理。它感兴趣的,是居于左翼文学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思潮“传播者”的社会身份与思想认同,它又是怎样把这些因素带入当代文学中去的;当代文学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征,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作用,等等。 一 “批判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有人把50~70年代文学概括为“战歌”和“颂歌”的文学,根据在于它对“旧社会”和“旧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实际上,“批判理论”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核心理论”。“批判理论”在其特定意义上,是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哲学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意识和批判潜能为起点,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学等现代思想后,扩充为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批判。它植根于欧洲传统哲学的核心而又敏感于时代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姿态。但广义的批判理论,就是德国思想家反省文明历史、批判现代社会的思想学说。席勒对恐怖政治和机械分工的美学否定,青年黑格尔对古典哲学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哲学的分析,尼采对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吁,弗洛依德对被文明压抑的人性的关注,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研究和对“技术”的敌意等,都属于批判理论的家族成员。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它不仅选择了思想领域,而且明确坚持将阶级斗争作为推行剧烈社会革命的主要理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学的主要的结合点。 从晚清到辛亥革命,中国在社会体制上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了社会转型的第一次现代化飞跃。但现代化造成的贫富悬殊,激烈而严重的阶级对立,却导致了知识分子“富国强民”理想(实际就是“现代化”)的普遍幻灭。对“现代化”的失望,使左翼文学在历史关口与批判“封建传统”的五四文学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迅速汇合,从而形成了以“反现代性”为出发点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批判理论”。“反封”与“反资”并举,因此成为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郭沫若曾对鲁迅进行过否定性评价,认为他是“封建余孽”,是“二重的反革命”。[1]冯乃超把“五四”以后的大部分作家都划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指出:“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没有真正的革命的认识时,他们只是自己所属的阶级的代言人。那么,他们的历史的任务,不外一个忧愁的小丑。”(《艺术社会生活》)30年代,周扬在其《论<雷雨>和<日出>》中,始终紧扣反封建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政治主题,他看周萍,看出的是“他的血管里正流着他父亲的血统,他的性格里也有封建的性质”[2](P201-202)。40年代初,当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角度批判中国文学的“现状”时,显然充分吸收了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他指出:“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的势力。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3](P855)50、60年代,他又将清除这些“毒草”与建(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请保留此标记。)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直到文革前夕,毛泽东还在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中,提醒人们注意“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性,号召对它们做坚决的斗争。他指责说:“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这是因为“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所导致的,“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到此,左翼文学思潮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当代文学的“规范”和渗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穆尔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在这里,他把“现代性”与“西方性”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看待。富永健一是从“东亚文化”的语境中来认识现代性的。他说:“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这一动机来自对本国传统社会的极强烈的危机意识。”虽然他不认为“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的现代性就等于西方性,却承认“现代化”的内部是存在着“科学革命(现代科学和技术)、市民革命(民主政治)、产业革命(现代产业和资本主义)”这样的“西方标准”的。[4](P112-120)但是,阿维内里警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防卫性的现代化,或者像艾森斯塔特所说的‘分裂的现代化’深表怀疑。他们对普鲁士防卫性现代化的评论表明,他们认为正是这种现代化导致了德国社会的不平衡性质,致使市场经济忐忑不安地与专制的政治制度并存在一起”,从而出现了“非欧洲社会”的那种“错层式的现代化”。[5](P23) 如果深入到当代文学的内部,会发现,左翼文学的批判理论与现代性本身确实存在着某种矛盾和紧张的关系,也可以说有某种“分裂”和“错层”的现象。比如,毛泽东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对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国家工业化)进行了非常热情的展望,然而又呼吁人们警惕“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封建主义文化”,必要时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五六十年代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理论规范”和评论的时候,周扬一直沿用着毛泽东这种权威性的意见。例如,他把“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进程)与思想观念上的反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严格地加以区分,认为社会主义文学精神上的“纯洁性”,与这种文学对物质层面的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歌颂”和“表现”,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1949~1976年间,提倡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指责某些作家、作品并以此为突破口频繁发动政治运动的交错进行,几乎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1949年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号召广大作家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去表现新的时代,一年后却接连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和“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1953年秋,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呼吁人们“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但仅过去半年,就破坏了刚刚培育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把以胡风为代表的另一批左翼作家人为地置于死地;“双百方针”的实施还只起步,暴风骤雨式的“反右运动”便接踵而来;60年代初,文艺界的“纠左”恢复了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然而,“两个批示”的严厉指责又把文艺带入到文革的深渊当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都对“城市化”表现出羡慕与向往,“命运”却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夫妇之间》最初发表在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的副刊《人民文艺》上。进城之后,革命者“我”与出身农村的妻子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分歧,丈夫感受到都市“强烈的诱惑”,而妻子却反应木然,变得愈加“狭隘、保守、固执”。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羡慕城市生活的战士与坚持乡村朴素生活方式的“哨兵”作为“对立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前者还成为被作品讽刺的对象。与《霓》剧受到赞扬的情形相反,《我们夫妇之间》被指责为“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是在糟蹋我们新的高贵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反映了在进城之后,“特别容易引起旧思想感情的抬头”的不良倾向。(注:参阅陈涌《也谈“生活平淡”与追求“轰轰烈烈”》,《光明日报》1951年4月7日;李定中(冯雪锋)《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1951年6月20日,第4卷第5期,《文艺报》。)从农村包围城市”被认为体现了革命斗争的高超策略,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城市化”所展现的现代化前景却受到了猜忌和怀疑,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