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
清酒被日本人称之为“国酒”,它是日本人最喜欢饮用的一种低度酒。在啤酒尚未引进日本之前,清酒的消费量一直居各种酒类之首,如今,大多数传统的日本人,对清酒仍情有独钟。 酒有浊酒与清酒之分,古代的日本酒都是浊酒,即酒与酒糟混合的酒。据日本古籍记载,古代日本酿酒技术很原始,其法是先由少女将米送入嘴里,用牙齿嚼碎,吐入桶中,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使米中含有的淀粉糖化,当时日本人只知道这种现象,殊不知这是一种酶化学反应。同时还加入发霉的树叶(含酵母菌),这样,米经 发酵酿制成酒。这种酿酒方法,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人酿酒的方法很相似。据《隋书》记载:“嚼米为酒,饮能至醉。”此前《魏书》也有类似记载:“芦酒,勿吉,嚼米酝酒,饮之亦醉。”这些都是浊酒。 古代日本人喝浊酒,嫌有渣滓,后来,有人在浊酒中加些石灰,使它出现沉淀,取它的上清液,名为“清酒”。这种酒,因含有石灰成分,喝起来有苦涩感,故未能得到推广。直到日本天应二年(782年),百济人须须许理,将中国酿制黄酒的技法传至日本。从此,日本人学会了种曲发酵,使酿酒技术有了质的飞跃,酿制出来的酒,不但清澈、透明,而且气味芬芳,香醇可口,完全消除了以前那种令人难喝的苦涩味。到了室町时代(1392年),酿酒技术提高更快,用笊篱或绢袋漉去酒糟,使清酒更加清纯。当时奈良产的清酒最负盛名,可谓是现代日本清酒的发端。据日本《御酒之日记》、《多闻院日记》载,15世纪和16世纪所采用的“僧坊酒”制法,从原料、酿造方法到煎酒等工艺,都与近代相仿,酒的风味也与现代清酒相似。可以这样说,日本清酒脱胎于中国的黄酒。 日本现代清酒,由于用料、产地和酒精含量不同,酒的质量、名称也不相同,各地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下面略加介绍。 “吟酿酒”:这是最高级的日本清酒,是用高精白米酿造的。所有的工序都是在低温条件下发酵的豪华清酒,具有水果香味。著名品牌有熊本的“千代园”吟酿;新的“雪中梅”吟酿;长野的“真澄·寿”吟酿;北海道的“男山”吟酿;熊本的“香露”大吟酿;新的“八海山”大吟酿;福冈的“白花”大吟酿;爱媛的“梅锦”大吟酿滴;茨城的“一人娘”大吟酿滴;大分的“西关”美吟等。 “本酿造”:这种酒酒精含量较少,酒度不高,是目前日本许多酒厂采用的清酒酿制的方法。著名的品牌有岛根的“丰秋”本酿造;富山的“立山”本酿造;岐阜的“三千盛”本酿造;岐阜平濑的“久寿玉”本酿造;新的“越寒梅”本酿造;三重的“宫雪”极上本酿造;兵库的“白鹰”极上本酿造等。 “原酒”:是指滤过杂质没有加水的生酒,加温至65℃灭菌的清酒。这种酒的酒精含量高,可达18%~19%或更高。著名品牌有山口的“五桥”纯米原酒;新的“越誉”纯米;广岛的“旭菊水”纯米;宫城的“一藏”纯米;京都的“玉乃光”纯米特别酿造等。 “三增酒”:此即“三倍增酿酒”,是在酿制成的清酒中,加上酒精、葡萄糖、饴糖、乳酸、氨基酸、无机盐和水,使勾兑出来酒的量,相当于原来清酒的三倍。这种酒味略甜,不酸,经脱色处理后,晶莹透明,是一种颇受人们喜欢的饮料。 此外,还有“活性清酒”,即未经加热灭菌的清酒;“辛口清酒”,是一种带有辣味的清酒。 日本人喝清酒很有讲究,传统的是农历三月三至九月九喝的是冷酒;秋冬两季天气较冷,则热饮:将酒连瓶放入开水中,逐渐升温,有温得不烫手的酒,微热的酒,烫得正合适的酒,还有热酒。不烫手的酒温度大约40℃左右,热酒则为55℃,由热酒温度计控制,非常方便。 现代年轻人喜欢冷饮,如吟酿本来就是在低温条件酿制的清酒,放在冰箱中像啤酒那样冷却后再饮才可口。若非要热了再喝,用低温加热到不烫手为宜。过分加热,难得的水果香味将会消失殆尽。吟酿冷饮时,最好用“霜杯”,就是将空酒杯放入冰箱中使它的表面结一层霜,将冷却的清酒倒入霜杯中,在夏季饮用尤感惬意。 原酒的清酒,含酒精成分比较高,与其加热不如冷饮为好,若加冰块饮用,对健康有裨益;“生酒”:“刚榨出”的清酒,具有清爽香味,如要品尝这种香味,还是冷饮为好;近来,市场上“辛口清酒”多起来了,这种带有辣味的清酒,也适合冷饮或在室温下饮用。 盛夏酷暑,喝“冰淇淋清酒”是一件十分惬意的美事。将清酒倒满酒杯,罩上玻璃纸,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后,变成“冰淇淋”时,取出。用汤匙舀着吃或化到半融解状态时再喝,沁人心脾。 “冰镇热酒”饮用方式奇特,将热酒倒在放有冰块的杯中,不等冰融化就喝,能感受一种奇妙的香味。还有,在橙汁、番茄汁、牛奶或乳酸饮料中加适量清酒和冰块,饮用也很爽口。 静冈东洋酿造厂制造的“DOV”清酒,这种酒具有发泡性,酒精度很低,仅6%,类似啤酒,当然也是一种适于冷饮的清酒。 
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是世界七大蒸馏酒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工艺、风格和优异的色、香、味,在食品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酒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饮料,必然要进入世界市场流通。国外白酒酒种的最大特点是酒度低,我国白酒要更大规模的走向世界,必须要向低度化发展,以适应国外的饮酒习惯。同时,对于具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讲,发展低度白酒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粮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白酒香味成分与风格 白酒的风格,就是白酒的香气和口味协调平衡的综合感觉,与其所含主要香味成分有直接关系。白酒中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约占总重量的98%,而呈香呈味成分仅约占2%,却决定着酒的香气、香型与风格。构成了白酒的不同典型性。 酸:是形成白酒香味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酯的必要条件,没有酸就没有酯。白酒中主要的有机酸有乙酸、己酸、乳酸和丁酸等,其和为总酸的90%~98%。 酯:是具有芳香性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是白酒中的主要香味成分,对形成各种酒的典型性起着决定性、关键性作用。 醇类:在白酒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白酒中醇甜和助香剂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醇和酸作用生成各种酯,从而构成白酒的特殊芳香。 羰基化合物:对形成白酒的主体香极为重要,其中酒香与醛类化合物的含量及种类有密切关系。 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在白酒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含硫化合物、醚类以及其它化合物的香味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香味成分在白酒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成食品风味的物质基础是它的组分特征,白酒的风味形成也离不开它的香味组分。白酒中除水和乙醇外,还含有上百种有机和无机成分,这些香味组分各自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它们共同混合在一个体系中,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白酒的风味。王忠彦等根据香味成分含量的高低,把白酒中除去乙醇和水的其他成分分为色谱骨架成分和微量成分。 色谱骨架成分是质含量大于1mg/100ml~2 mg/100ml的成分,属于白酒的色谱常规定量分析指标,是中国白酒的主干成分,其存在决定着中国白酒的香型及酒质。 微量成分,即非色谱骨架成分,其挥发性极差,在白酒中含量极低。它们的数量之多,来源之复杂,为白酒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同时微量成分的研究对白酒品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白酒低度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饮酒习惯正悄然发生变化,对白酒口味的追求也由烈变淡。入世后白酒关税的下调使价格低得多的威士忌等洋酒大量涌入,而国际上流行的白酒大多在40%vol左右,可加冰和碳酸水饮用,且质量较高,对我国白酒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白酒业带来的冲击,应从两方面看待我国白酒近50年的变化和发展,一方面,这50年中国白酒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中国白酒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 从人们的酒类消费习惯来看,最近几年,38%vol~45%vol的中度白酒已经成了市场的明星。由于世界各国普遍将40%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定为烈性酒,并征收高关税,因此加入WTO后,为了开拓世界市场,国内白酒业应把重心转移到开发40%vol以下的低度白酒。
给你个相关文章 参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你懂得!! 一、绍兴酒的起源 陈瑞苗副研究员说,研究绍兴酿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更要重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陶�,是当时越族先民聚居地已经酿酒饮酒的重要物证。河姆渡虽不属于今天的绍兴市范围,但当时的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却是确凿无疑的。不论陶�所盛之酒与勾践激励将士之酒是否相同,也不论春秋时期於越所酿之酒与以后的绍兴老酒是否相同,都不能否认绍兴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经开始酿酒的史实。 林文彪先生也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黄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酿酒业发端于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古越先民继承了这一酿酒传统,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国语》、《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等古籍中提到的绍兴酒与今天流行的绍兴酒不同,即“都不是黄酒”,但它们无疑都是绍兴酒的滥觞。 二、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三、酒与“三市”建设 如何使绍兴黄酒和绍兴酒文化成为推进绍兴“三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陈华建先生认为,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资源,这是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今天的绍兴酿酒业,已经成为绍兴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有相当的产品数量和独特质量。现在我们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绍兴酿酒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酒文化产业,让绍兴的酒文化有更多更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张嘉兴先生认为,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当然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绍兴老酒”在内,在绍兴众多的旅游商品中,“绍兴老酒”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绍兴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绍兴老酒”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酒都之旅”、“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这三个最具生命力的绍兴专题旅游项目中,都有“绍兴老酒”的参与。但是,“绍兴老酒”的旅游功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绍兴酒文化的研究,加强对“绍兴老酒”旅游商品的开发,努力创造“绍兴老酒”旅游利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酒文化旅游系列,有了充满情趣的“酒道”,相信绍兴的旅游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酒道”,戴尔康先生提交了专题论文。他认为,所谓“酒道”,就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和家庭宴会上的礼仪行为,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吃喝规范,也是饮食本身的专类研究,其目的是创导文明饮酒,礼仪吃喝。戴先生把绍兴酒道分为“正规道”、“休闲道”和“习俗道”三种,他认为,这些酒道,不仅是绍兴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