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mankaka
近代中国,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论述的,是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国维(1877—1927)。首先,王国维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论证道:“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第二,王国维对美育的性质和功能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美育以调和“人的感情,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因而他说,美育即情育是也。王国维还突出强调了美育的作用,认为美育的独特功能在于,美育是“德育与智育之手段”,说明了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联系。第三,王国维指出美育的主要手段是文学艺术,认为艺术“最神圣”、“最尊贵”,可以象宗教那样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他说小学音乐课的目的,一可调和其感情,二可陶冶其意志,三可练习其聪明官及发声器。王国维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于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格的陶冶作用,对美育的性质、目的、方法做了全面论述,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辛亥革命后,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更全面、更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美育的是蔡元培(1868—1940)。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有四方面内容:①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蔡元培于1912年2月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包括美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宗旨。后来,他又将自己的新式教育方针总结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他说普通教育的宗旨,一是养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发展共和的精神。“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他说过去将美育包括在德育里,之所以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是为了要特别警醒社会,“因为挽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②阐述了美育的定义。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③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④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方案。第一、美育起点——建立胎教院和育婴院。第二、学校美育,分普通美育和专门美育。普通美育指幼稚园设舞蹈、唱歌、手工,中小学设立音乐、图画、运动、文学等课程。其它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等,也可利用其“含有美育之原素”进行美育。专门美育指各种专门的艺术学校,或文学艺术专业,受专门美育的,要承担社会美育的任务。第三、社会美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立美育机关,如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音乐会、剧院、景戏馆、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等。二是美化环境,如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和古迹的保存等等。总之,美育应普及于全社会、全民,贯通于每个人的一生,“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又深通美学。因此,他的美育思想,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学者。蔡无培的美育思想,无疑是我国美学史、教育史上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近代中国,赞成和提倡美育的,还有鲁迅、梁启超等人。他们虽然没有象王国维、蔡元培那样撰写倡导美育的专题论文,涉及美育的思想是零散的,但他们都是坚定的美育论者。梁启超在他的论著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陶养作用,并提出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时,就热忱支持教育总长蔡元培倡导美育。他写的《摩罗诗力说》,极力推崇“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的“美伟强力”,认为可以影响人的性情和思想,其最终目的可以引达到社会的变革。1930年前后鲁迅翻译的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对人们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理解美育,启迪了思路。 
文艺修养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艺术设计; 文化艺术素养; 创新 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文艺修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加强文艺修养提升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于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就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是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修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曲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二、如何加强文化艺术素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通过网络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期刊杂志等,定期去阅读,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微博的方式进行一次公开的讨论和交流,然后结合所学设计一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题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元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丰富了业余生活。 (二)参与各类艺术专题讲座 很多艺术院校,不定期都会在校开办一些艺术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史听众学到许多在课堂上生活中难以学到的东西,看得多,听得多,了解的多了就会无形中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三)换换环境、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多去看看艺术展览,去美术馆、博物馆取取经,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高校或民间的艺术作品交流活动。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料库,在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三、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 [2]王明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