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amywang193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那少年与时光

已采纳
现在莫名其妙的问题真多啊,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以及完成任务,就会出现更多莫名其妙的答案,真的没什么意义,所以百度应该改进一下规则,减少废话,这样用的人才多,不自然以这样的用户体验,会越来越少人用百度知道的,仅供参考,谢谢。不知道啊,可以直接百度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318 评论(15)

luoi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 “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
235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