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5

淡兰如烟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论文15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叫咻咻

已采纳
一 当代艺术直观上的特点  A观念性强,有许多作品与文本  共同构成,关注社会问题,讨论社会  问题,思考和关注的范围加大了,开  发的维度很广,心理学、环境学、社  会学等都能给它启发和源泉。  B吸引人眼球,做法多种多样,  形式和媒介、手段很丰富,各种媒介  综合起来,比如音效,光线,气味,  等,各种手段和渠道也轮番上演。  C能与当下发生交流,与大众互  动,作品是由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体现了合作、互动、参与的灵活  性和作者的消隐性,它是一种参与和  游戏,是大众化的、非精英式的。  D具有实验性、探索性、挑战性  二 当代艺术转向  所有的这些造就了当代艺术气候,它是充满  活力,涵盖巨大想象力的,又是很有锋芒的,它在现实生  活中,不是缺席的,而是有很强大的  声音的,具有影响力、渲染力,它对  生活的融入也更明显了,它引导人们  去思考生活,去质疑生命,去挑战权  威。  当代做艺术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审  美,它谈论的重点也不是审美,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谈  论、评价,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解构人们既有的理解,对  许多的概念,事件,现状做回应和挖掘。  三 西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  现代艺术把各种可能的元素、主题重构或者掏空,是  对西方传统艺术的一个大革新,它也暗含预示了西方现当代  艺术强大的冲击、爆破力度。它的局限性是它的一味排它  性、精英化,拒斥低俗的艺术,它的极端是用形式建构了一  个绝对的金字塔。  在我们这个传播媒介高度普及、信息交流频繁、人心  极度膨胀的时代,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相应的发生  变化。当代艺术在探讨社会,生命,把触角伸到各个角落的  时候,在与各种问题做游戏,它破中有立。  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有交集的,不那么容易划清界  限,当代艺术包含有更大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现状也更敏感  了。那么西方当代艺术的去向在哪里呢?这是个艺术家共同  应该寻找答案的问题,这也关乎艺术可能存在的方式、价值  以及其分量多少的问题。  四 西方和东方  西方在探讨问题上,有些作品它截取的点子很小,但  这样它能真正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把事情做细、做绝、  做透。  中国的禅宗也经常由生活中的小事来发现智慧,有很大  的启迪性。但是中国的先人似乎已经把什么都看透了,学会  了,然而现今的人就像是突然断奶的婴儿,不知如何乞食一  般。智慧太大,着眼于小,它该以何种启迪方式被提起是一  个问题。  人们遇到的现实问题时,既有的解决方法似乎太有单一  的指向性了,它指向很高的玄思,或是很小的生活评教,这  对于更实际的解决问题和发散思路,没有很好的切入口。  这或许就关乎怎么做艺术和怎么看待艺术这个问题  了。  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信仰,它本身可以是一种艺术,  就像中国有那么多智慧的书籍和言语,但是,不管我们是重  新去解读这些文化、思想,还是让它们对现今产生影响,这  都是需要我们把这些资源真正地利用起来。  现在在中国社会,可以看到一拨拨人开始重新提倡传  统文化,在街头或司机闲暇时看到它们看中国古籍也是逐渐  普遍了的事情,并且人们也确实发现,它有很大的影响力。  现在也有许多企业文化都把中国传统思想纳入进去,这种思  想它在中国的被接受性还比较好。但是,在这里面,很多人  的自主性并不强,它是被智者启发了,但是启发到什么程  度,有什么样的力度,还有这种启发本身它有没有偏狭,它  还有没有别的方向可走?  五 破和立,思考和谈论  西方这种谈论问题的方式,中国是可以借鉴的,只是以  艺术这个名义来做各种事情的人太多了,奔着这个名头去的  人也不少,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很局限的。  中国人是不自觉的,它们也许离现实的社会太远了。如  果贫穷,那么就甘于贫穷,如果有人领导我,那就被领导  吧,这不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艺术,而是一种没有自我评判标  准,没有自我评价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表现。  中国人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处于一种没有思考的  状态,中国的教育有一种扼杀和奴化的成分在里面。  俗话说,做艺术先做好人,那么,进入艺术院校,可能  最先是把这个人洗一下脑,至于填充什么东西进去,那要看  我们自己怎么去寻找和体认了。而这个步骤,本身不应该是  学艺术以后才有的吧?况且现在很多的艺术院校和考前都已  经影响了我们对艺术的判断。我们也发现渐渐地中国一小撮  一小撮的文艺份子越来越多了,这本身是个好事,这种人文  的生态也更自然了。  那么回到艺术的价值和手段上来谈,我想艺术作品最大  的好处就是它能够刺激人们的神经,被称为艺术,它本身没  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只是一种假设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  虚构的可能性,它可有可无。  艺术它没有那么严肃,或许也没有那么有体系,它是很  零散的许多东西,你今天看到这个,或者看到了那个,它或  许给了我们启发,而也许当你觉得你懂得的比别人多一些,  你已经有想说一些话的欲望的时候,你就可以以可行的方式  来讨论这个问题。你可以用很鲜活的方式,很批判激烈的方  式,可以以不容易察觉的方式,不管怎样,你不是定论者,  也无法成为一个下定论的人,你只是一起来讨论,艺术家或  许是专门的吃了闲饭来讨论问题的人,但是这种生态要建立  起来。

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论文1500字

95 评论(9)

zhangdi198401

——文森特•威廉•梵高  始终无法忘记初中时刚接触绘画,听老师讲起梵高,在美术书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说不出他的画那里好,但他的画就是让我着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许是他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  后来慢慢的对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麦田群鸦》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透过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画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我要向我灵魂深处最爱的艺术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33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