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888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三、政治政府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宣誓就任总统,2005年1月20日开始第二任期。副总统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 宪法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 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众议院、参议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本届国会(第107届)于2000年11月7日与总统大选同时通过选举产生。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经过改选。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新一届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对比分别变成50:50和221:212(众院中另两席为独立人士)。由于副总统切尼依法兼任参议长,在参院拥有可打破平衡的投票权,因此共和党仍掌握对两院的控制权。参议院临时议长斯特罗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多数党(共和党)领袖特伦特·洛特(Trent Lott),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Thomas Daschle)。众议院议长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多数党(共和党)领袖理查德·阿米(Richard Armey),少数党(民主党)领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 司法机构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现任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政党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 (1)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之间,曾有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执政。该党领袖为总统或落选总统候选人,主席现为吉姆·吉尔摩(Jim Gilmore)。一般而言,在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该党候选人的选民即为其党员。 (2)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当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为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党内部分裂,该党的南方奴隶主策划叛乱。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此后该党又大部分时间在野。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先后当选总统执政。该党领袖为总统或落选总统候选人,主席现为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一般而言,其党员是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票的选民。 (3)第三党有绿党(Green Party)和改革党(Reform Party)等。 四、军事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控制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统领导,成员有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参联会主席作为军事顾问、中情局长作为情报顾问列席。国防部是总统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参联会既是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咨询机构,又是向各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联会和三军参谋部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并具体实施作战指挥。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加快建立由核与非核进攻性打击系统、导弹防御系统和能迅速应付恐怖威胁的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组合。美军曾在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间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73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废除义务兵役制后,美军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至今。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美军现役部队人数约14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陆军分为10个战斗师和4个独立旅及装甲骑兵团;海军编制为5个舰队,共12个航母战斗群、12个两栖戒备大队、57艘攻击潜艇、116艘战舰和10个舰载机联队;空军编制为20个飞行联队(每个联队约72架战机);海军陆战队编制为3个师和3个勤务支援大队,装备3个飞行联队(约21个中队)。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约为78万人。美国的海外的军事基地大致划分为欧洲、亚太与印度洋、中东与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战略区。2004年8月,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将在未来的10年内把驻欧洲和亚洲的军队削减6万至7万人 。2007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为了“反恐战争”的需要,他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美军现役部队的人数增加2万人 。美军在全球设有五大战区司令部,分别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分别负责全球几大区域的事务。2007年2月,布什总统批准军方关于组建一个专门负责非洲事务的司令部的计划。五、经济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2001年美经济陷入短暂衰退,之后逐步复苏。2004年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长4%。2004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达4123亿美元。2004年外贸逆差为617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 2008年,美国经济再次呈下滑趋势。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交通运输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2000至2003年产值分别为3137亿、3061亿、3104亿及3178亿美元。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美经济总量的3%,吸纳了1/8的就业。 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比较起其他西方国家),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了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了连结广阔的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经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权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大城市里也有建设公共交通的系统,纽约市的地铁网络是当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载客量最为沉重的捷运网络之一。而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 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国铁路的客运并不如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国国土的辽阔;若要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飞机会比搭乘铁路还要省时。美国政府的分析便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 空中运输是长途旅行的更好选择。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就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就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 许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国;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堤港,以及纽约港,它们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许多船运交通,每大湖都与密西西比河的河网络广泛连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个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则促成了美国中西部的快速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使得纽约市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财政金融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和军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减免税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导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急剧扩张。1992年,美联邦财政赤字达到290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占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将“减赤”作为施政重点之一。90年代美经济持续增长使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克林顿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美联邦财政于1998年财年转亏为盈,出现692亿美元的盈余。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后,面对经济颓势,力主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复苏,加之反恐及军费开支大幅增加,2002财年美联邦财政重现赤字,达1578亿美元。2004财年美财政赤字达412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4年底,美国公债总额为75962亿美元,公众持有额为44084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银行 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步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兼并重组加剧,商业银行总数已从1985年14000多家减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法》法案,进一步取消了证券、保险及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美主要商业银行有: 1、花旗集团(Citigroup)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市。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2、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纽约。 3、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系全球500强企业之一。4、美洲银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美洲银行于1904年成立,总部在旧金山。1998年与国民银行合并为美洲银行公司,成为横跨东西两岸的全国性银行。 5、第一银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1957年成立。1998年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总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业银行还有:第一联合银行、美林银行、威尔斯·法格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美怡银行等。 对外投资和外国资本2004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58亿美元,高于2003年的151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为23674亿美元(以2004年价格计算)。2004年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为1049亿美元,远高于上年的29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约为17088亿美元(以2004年价格计算)。对外援助美国会2005财年批准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包括伊拉克减债和重建计划)共计约170亿美元,其中“千年挑战帐户”(MCA)占15亿美元;“关键发展援助”(Core Development,含发展援助基金、“转型计划”以及儿童和健康项目等)占30多亿美元。 以色列和埃及仍为美最大受援国,2005财年美对以、埃援助额分别为6亿美元和18亿美元。此外,2005财年美对阿富汗援助额为8亿美元(含由国防部支配的24亿美元的紧急拨款),对巴勒斯坦援助额为7亿美元。(数据来源:2004年美国会研究服务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政策来论起,结合现阶段的改革任务统一论述,基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新即要脱离原来前苏联的成功模式,又要把前苏联的解体例子加以考虑,创新从旧中提取不足的地方加以修饰与润滑关于提纲的话,先论述我国现阶段或是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接着陈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体制的守旧方面与创新方面,这两方面重点加以考虑,建议你参考学校的文献,去找例子(学校文献方面其实很充足的)最后再统一论述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 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值此,从今天开始,我们推出年度策划“一日30年”,以每天两个版的“日志中国”,通过还原“卅年今日”的标杆性事件,来记录改革开放的历程,同时也记录30年的思想解放史。 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在以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报道将陆续回放中国30年来所走过的路。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第一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中央机关,第一个股份制企业的诞生,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影片,第一个在国内举办的外国时装展,第一部移动电话的问世……许多现在看来已经成为基本常识的“新生事物”,在当时曾经引起多么剧烈的震动。 我们试图梳理发展脉络。我们不局限于对过往记忆的“叫醒”,更试图“窥斑知豹”,见微知著。我们不忘记抬头远眺社会森林之广阔,也更会低头审视一草一木生根发芽成长之生动。我们想从社会的每一个风云变幻、脉搏跳动中,对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读和判断,得出中国前进的逻辑和路径。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