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
楼上不要妄语,影响修行。建议你历史课的论文,要写深入点的话,可以写写乔达摩悉达多,本身是太子,生活优越,家有贤妻。为什么要出家苦行。手头没有合适的文章,抱歉了。 
行走吟唱·散文】佛教之旅 10月2日早上六点二十分,我和儿子随扬子江国旅开始了峨眉乐山三日游。由于此次旅行之地的峨眉山和乐山皆属佛教圣地,故又被称为“佛教之旅”。 一、乐山大佛 “佛是一坐山,山是一尊佛” 汽车经过八个小时的行程后,我们于下午二时三十分到达了旅游的第一站——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佛的乐山大佛。大佛依凌云山开凿而成,面对滔滔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汇流处。建于唐玄宗年间,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由海通法师发起,历经了四朝黄帝,花了九十年的时间才建成,是为镇水患而建的。在凌云山上的红沙岩石壁上,共刻有三千多个大小不一的佛像。 大佛 整个大佛高71米,顶上的头发螺髻就有一千多个,光耳长就有7米,脚大得可坐百余人,慈眉善目,为弥勒坐佛。大佛的左侧是凌云栈道,右侧是九曲栈道。九曲栈道沿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非常陡峭,行走在上会让人心生寒栗,不得有任何分心。游人除了观赏大佛外,往往都要去走这条古栈道。由于时节黄金周,这里游人非常之多,光下这条栈道排队就得花上四个多小时,排队的人龙有近一公里长。不过秩序井然,每隔几米就有警察在维持秩序。我们在游玩了大佛头部右后方的凌云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后,没再去走这条栈道,一是险,二是即使下了栈道,也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下,除了体验一下仰之弥高的感觉外,也不能像当年那样可坐在大佛脚背上留影了。我们选择了乘坐游船,在江上观大佛全貌,再者在游船上我们还能观赏到由三山联结而成的睡佛。 睡佛 下午五时四十分,我们乘上了游船观大佛和睡佛。整个乐山睡佛由乌尤山、凌云山、东岩山三山联成,其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闲地仰睡在青衣江上。而乐山大佛正好端坐在睡佛胸口,形成“佛中有佛”的绝妙景观。如果不坐游船,是无法看到这一三山形成的景观的。 关于这尊大佛,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大佛一夜之间闭上了双眼;76年时大佛流泪等无法解释的现象等。 我喜欢乐山,整坐城市就像两江环抱的山城渝中,但比渝中更美与韵味。岷江起源于九寨,水流清澈,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后的水有些混浊,在与岷江交汇处的水可谓泾渭分明,远远看去,形成了一条直线,然后滚滚向东流去,注入长江。加之所有建筑均不能超过大佛的71米高度。整个城市的建筑看上去低平,加之江水奔腾,青山映衬,不像山城那样高楼林立,让人觉得压抑。 二、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来峨眉山的人多为闻其“秀”和祈求平安而来。 昨晚我们入住峨眉山市。今晨五点就被敲起。匆匆吃过早餐,五点半,游客还在睡眼朦胧中就出发了。驱车赶往万年寺停车场,换乘了上山专用车。我知道,即使这么早出发也不能看到日出的。因为95年我们四点半就从峨眉山脚的报国寺出发也未能观到日出。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摇着昏昏欲睡的乘客。随着海拔的上升,凉意逐渐袭人,车窗上已经蒙上了一层雾气,看不清车外的景致。我只得不停地用餐纸擦拭车窗玻璃,尽力地搜索窗外的每一处的美景,或红叶,或黄叶或薄雾。不时让双眼迷离的儿子找找秋日的景象,让其体味什么是秋日层林尽染。清晨的路面湿漉,汽车循着一条溪流淙淙的山涧在山上爬行。当车行至雷洞坪后,我们得爬行1里多的山路到接引殿换乘索道上金顶。此时已时寒意逼人,人们争相租棉大衣御寒。 在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等待后,我们乘索道来到金顶。金顶是峨眉的主峰,高插云霄,巍然屹立。最高峰是万佛顶,海拔3099米。在金顶,一尊八十多米高的普贤菩萨像正在修建之中,将在2008年完工。在通往金顶佛阁的近百米石径两旁,拧成麻花状的铁索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铜锁。这些锁被称平安锁。我问那位僧人,什么时候可以挂锁?那僧人答曰:今日不能挂,是3号,平安锁锁不住平安的。看来想要挂锁还挺有禁忌的。我们来到绝壁凌空的舍身岩观佛光处,,极目远眺,没有佛光,只是茫茫一片白雾,只有金顶佛阁近在咫尺。 金顶有四奇:观佛光、看日出、观云海、观圣灯。听说出现佛光时,你只能看到自己和本人所作的动作,浑然不见周围的人。据导游介绍,1988年邓小平登峨眉山,车子突然在半山熄火,步行上金顶时已是下午四时,可在那时出现了佛光,令人称奇。那圣灯是一种会发光的昆虫所形成。佛光与圣灯极为罕见。我想一般的凡人不容易看到吧? 我们换乘观光车去最高峰——万佛顶。坐在观光车上,遥望弯曲柔美的山体轮廓,绵亘曲折,景色更加清幽独秀。下了观光车,还要步行一里多的山路才能达万佛顶。先是经过一段笔直挺拔的冷杉丛林,然后由一条幽静的小道通达金顶之巅。在快达万佛顶时,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在路旁悠闲地啃着松果。此时,由于气压变化,我和儿子都感耳朵有些嗡嗡作响。佛的本意是圣贤,在我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那些仅仅靠折磨自己考验自己来说明决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佛的。因为那是着相,是执著、是痴。灵悟在于放松自己、无拘无束,更高境界在于放松他人。 佛的异化是从佛的神化开始的。 把万人敬仰的圣贤神化,在认识还不发达的古代,并不是难事。 神化的最高境界是精神化、概念化。这是一种虚质。 后来的佛,被当作人的心里那块善良、美好的部分。 佛在心头坐。 恻隐、热情、随顺……等等。我们要尊敬这些美德,呵护这些美好。见心见性。 要有着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激之心。 再泛化,佛是万事万物中美好的那一面。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佛是什么,佛是什么样子。 佛在百草头。佛在万事万物,在任何时空。 礼佛,其实是珍惜、赞美、温存这些好的成分,并坚持“美好始终在”的这种信念。 发现美,并展示美,甚至创造美,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很高境界,但仍然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激活万事万物的佛性,激发万事万物的美好。 我们需要对佛虔诚,不仅仅是口头上说,不仅仅是在心里默念,而是让每一个细胞都有体会,让美好渗透身心。 不仅仅是思想,不仅仅是感受,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出这些努力,去实现美好的大千世界。 被称为佛的先哲,正是这样通过实现了别人、美好了世界从而实现了自己。 %B7%F0&ct=17&pn=0&tn=ikaslist&r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