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海南民俗论文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8

256847351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海南民俗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柳叶随风

已采纳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海外华人来说,通过体会祖先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情感联系。 因此,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旅游者旅游愿望的需要。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较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尽力发掘、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3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4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5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6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展现了民间文化港捷的艺术风采,每到一处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民众远途而来欣赏(这本身即是旅游行为),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4、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 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旅游者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我们固然要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民俗文化,联合国把横断山区的一个小村落划定为世界民族人文保护区的做法毕竟不可能推广到各地,也很难保证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所应当做的,一方面是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对于不同时期的民俗尽量予以时间说明;另一方面是向当地居民宣传教育,除了极少数野蛮的、愚昧无知的民治行为外,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则是决策关键。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相近(均在l991年底),199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6亿元和630万元,199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亿元和691万元,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区位是关键,前者处于口岸城市,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且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因此,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5、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的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它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岁日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其内容相当庞杂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精选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6、结论 民俗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民俗旅游也就显得丰富多彩。民俗旅游的开发虽然有一定的模式,但因其自身的特征,它的内容选择和开发都应讲究一定的原则,那就是坚持民俗的独特性,只有保持各民俗旅游的独特性,所开发的民俗资源才是可游的,其旅游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海南民俗论文

165 评论(13)

opticalcat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春节,家乡的习俗很多,初一吃斋,就是诸多习俗中的一种。  小时听爷爷说,旧时吃斋要求很严,初一全天都得吃斋,不得沾半点荤。吃斋时,全家人身穿新衣服,围着八仙桌,长辈给晚辈挟菜,边挟菜边说些祝愿的话,如挟茄子时会说,我侬吃了茄子,今年学习一定“茄”别人(比别人好的意思)。同样,晚辈也可给长辈挟斋菜,并说祝爷爷健康长寿等等。  初一吃斋,源于何时,我没考证过。听爷爷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吃斋的菜有讲究  吃斋的斋菜要求很严格,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选上的。只有茄子,绿豆腐,六姜(芥头),水芹菜(种在水田里的一种芹菜,根大又白,根可吃,是家乡的特产)等等。为何只选这几种斋菜?这是有原因的。原来,茄子的“茄”字,海南话是比别人好的意思。吃茄子象征着比别人好;水芹菜的“芹”字,海南话读音和普通话“勤”字谐音,吃芹菜象征着新的一年工作勤勤劳劳,发财致富;六姜根多又白,很像寿翁的银须。家乡人吃六姜,是连根带叶一起全吃的,吃六姜,寓意着长寿,老人能活到像寿翁那样,毛白须黄;豆腐嫩口无纤维,无牙齿照样能享用。吃豆腐,也有一个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活到牙齿自然落光(古时家乡人认为,人活到无牙最长寿);豆芽的形状很像寿翁,豆瓣像寿翁落光头发的头,有点弯的豆杆像寿翁的身子,吃豆芽也象征着长寿。  年末忙着备斋菜  每每年末,家乡人就要忙着备斋菜。记得小时,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天就把茄子买了,放在水里泡。虽然是寒冬腊月,但海南的天气热,冬季照样能生产茄子。我常常问母亲,为何要提前买茄子,母亲说,茄子是斋菜必备的,提前买放心,不然,碰上缺市,得一二块钱一个茄子。我家有水田,能种芹菜,每年除夕前,全家人都忙着拔芹菜,洗芹菜,卖芹菜。弄芹菜的工夫多,得先从水田里连根带叶拔出来,然后弄到河边、沟边清洗干净,再上市卖。吃时,还要把水芹菜的小毛根弄掉,大白根留下吃。  斋菜要除夕夜炒  炒斋菜一定得用植物油。古时,斋菜炒好后,要端到正厅八仙桌上祭祖,并守岁。初一早上才开始吃斋。记得小时,我常站在灶前,斋菜一炒好,我就先吃。父亲炒的芹菜,常常是两种,一种是放盐的,另一种放点糖,有点甜。我最爱吃甜的。  家乡的大年初一吃斋,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深厚,不但有酽酽的过年习俗韵味,而且还是科学的饮食习俗。因为除夕晚饭,都是大鱼大肉,荤吃得多,使人有油腻感。初一不吃荤,专吃素,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的油腻感,初二后再吃鱼肉,就会更香更美。这种过年吃俗,从科学饮食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最佳的春节饮食方式。难怪初一吃斋,能从古时流传至今。  相关阅读:海南斋菜的寓意  海南人都应吃过斋菜煲,因为大年初一吃斋,是海南大多数地方家庭的必做功课。那么,你知道斋菜煲所用食材的寓意吗?  发菜,寓意发财,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满。  水芹,勤劳肯干,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饿不死)。  青蒜,能说会算,不会吃亏。  荞头,荞与海南方言的较谐音,寓意较别人强,比别人厉害。也有文章说是茄子,应是笔误,斋菜煲里没茄子,海南人过年也很少吃茄子。  慈菇,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辞旧迎新之意。  刺粉,粉丝的一种。寓意细水常流,会持家兴业。  金针,黄花菜海南叫金针,寓意有财,家底殷实。  木耳,海南话称猫耳。俚语云:耳猫猫(耳皱皱),听母话。教人尽孝。  甜竹,腐竹的一种,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豆干,条状、染成黄色那种。寓意金条,手里有货才是硬道理。  花生,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海口人说的“斋”,从广义来说就是素食。  新年到,挂红灯、贴对联,海口的大街小巷真热闹!每年大年三十的傍晚,海口家家户户都在厨房里忙着准备食物。一边是准备年夜饭的鸡鸭鱼肉,香味弥漫四周,一边是冬菇、黑豆芽、甜菜、水芹、黄豆腐干等菜都冼干净摆放开来,这是为初一斋菜煲准备的素菜。每逢农历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斋”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  美味斋菜  在海口新华南路的老街老王家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景象。老王的妻子王阿婆介绍说,每年在准备年夜饭的同时就会一起把大年初一“吃斋”的菜料洗净装盘放在食柜里,吃完年夜饭后,晚辈们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彻夜不眠,这叫守岁。主妇会把为吃斋准备好的食物炒熟盛在拜神的碟子里,新年钟声敲响后,全家人都开始忙活着把热气腾腾的斋菜摆到神桌上,还要摆上酒、茶、饭和香烛以及年果等物,家长便带领大家开始拜神,祈求来年平安,后来改为祭拜祖先。现在,有些年轻人等中央电视台在大年三十晚上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敲响的大年初一的钟声后开始新年祈愿,有些则吃完年夜饭后就跟朋友出去玩了。不管晚辈们有没有守岁,家里的长辈还是每年都会准备好大年初一早上吃的斋菜。海口人过年没吃上一顿斋菜就象北方人没吃上饺子不象过年一样。  美丽的海口  海口斋菜煲是海南民间传统菜,它的原型是道家、佛家烹饪的以菌类、瓜果蔬菜及豆制品为主的素食菜肴,又称“寺院菜”。据说,中国民间素食风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了。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僧侣“持斋吃素”,到后来,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寺院素食烹饪发展起来,在人们饮食生活中别树一帜,推动了民间的素食风俗。传统的海南斋菜中配以黄花菜、腐竹、粉丝、豆角等蔬菜加以配料,鲜滑的粉丝入口滑嫩,腐竹香松柔软,加上冬菇、豆角和甜菜的鲜味,煲一开锅,可谓香飘四溢。  海口城市美景  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色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这道菜色泽分明,菜质润滑、爽脆,气味香鲜,诱人食欲,经常食用还有益身心健康。  王阿婆说,斋菜的最大特点是不使用动物性原料,但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选为斋菜原料,就连某些植物性原料,如大蒜、咸菜等也在禁用之列。王阿婆说:  “斋菜里的每一种材料都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经验,都是精心挑选、寓意深刻的。”  斋菜的原材料大都根据蔬菜名字的谐音,选用寓意吉祥的。如甜菜,寓意甜甜蜜蜜,生活美满;水芹,寓意勤劳肯干,寄意在新的一年里勤劳致富;青蒜,寓意能说会算,不会吃亏;慈菇两字是海南方言“除旧”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之意;刺粉是粉丝的一种,寓意细水长流,会持家兴业;金针即黄花菜,寓意有财,家底殷实;木耳也就是黑木耳,海南话叫猫耳,寓意听长辈的话,孝顺;甜竹是腐竹的一种,取“竹”字的意头,寓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黄豆干在斋菜中是切成条状、染成金黄色的,寓意发财;花生是长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长寿。  其实海南民间家庭中的吃法并不讲究摆盘,只是吃的时候把所有的材料都加到砂锅里搅拌煮开,越煮越香绵可口,油炸的点盐花生米用小碟装好随斋菜煲端上,还可以配上刚蒸好或煎好的海南年糕,更是美味无穷。  老王的女儿有个朋友叫小冯今年春节没有回北方老家,被邀请到老王家过年。初一早上吃的斋菜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说,大年初一一早,屋子里就弥漫着浓浓的菜香,她被请进正厅,四方的八仙桌上,早已摆上冒着热气的斋菜煲和各种各样的素食。席间,小冯还按当地的习惯给王阿婆夹菜,嘴里还说一些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的吉祥话。整顿斋饭,始终荡漾着温馨幸福、吉祥和谐和喜气洋洋的过年气氛。  小冯还说,海口人的除夕饭,不像她们老家那样包饺子就行了。按海口的过年习俗,除夕那顿饭搞得很丰富,有鸡、盐水鸭、马鲛鱼、海虾、墨鱼等高档美食,大鱼大肉后,大家都感到有些油腻感。第二天的大年初一吃斋,正合大家的意。她说:  “这些斋菜真是有意思,每一样斋菜,都有着深深的寓意与浓浓的文化习俗。初一吃斋,不但调整了过年的饮食结构,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我被海南的初一吃斋过年的饮食文化吸引住了。”  老王的女儿对初一吃斋的习惯也十分赞同。她说:  “海口初一吃斋是祖上留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初一是不吃荤的,必须得吃斋,意思来年不杀生,干干净净;初九吃‘斋’,图日子平安吉利。”  近年来,由于素菜具有的养生功效和独特口味进入到饮食市场,大受消费者欢迎。香港及国内各大城市,都有专营斋(素)菜的食馆,生意很旺。虽然海南目前暂时还没有斋菜专营店,但“斋菜煲”已成为时兴菜在海口多家中餐馆推介。其配制方法以海口民间传统制法为基础,略作改进,所以称之为“海南斋菜煲”,受到了各地食客的广泛欢迎。
237 评论(9)

尔东有竹

建议你去海南省图书馆!里边的2楼!全是海南文化的!(其前提是,你要办理借阅卡才能进去,10元一张!)
105 评论(9)

强底j23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25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