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9

zhouzhizh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教师的价值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坚果y啊y

已采纳
责任:1、照顾好孩子安全;2、引导孩子敲开知识大门;3、发现孩子优势特长;4、陪着孩子健康成长;5、教孩子认识对与错简单的是非观念。价值:1、人生的第一位社会导师;2、除了父母,第一个真正考虑孩子成长的人。3、好的幼儿老师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4、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幼师幼师又是他们第一位老师,可见其价值的伟大。

教师的价值论文

123 评论(10)

TsunaG

供参考  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感激  前半句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解释:十年的时间可以培养一棵树木,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培育一个人才 比喻培育人才要花费很多时间,培育人才很不容易。  后半句借用了“插柳成荫”的寓意,表示“我”对老师栽培之恩的感激。如果要培养一棵树木,只要几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十年是虚数),而要培养、教育一个人很不容易,要花上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百年是虚数)。而后面那句: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可见随手插柳也可让柳树生长,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哪怕是像插柳这般的小恩情,一生也难以忘怀,主要是告诫我们要有感恩的心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  (① 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两句成语源出於《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计,莫如树人。」树在这里作动词,指种植或培育。「树谷」指种稻,「树木」指植树,「树人」指培育人才。根据《管子》原意,培育人才是百年大计,后来经过历代变迁,「终身」改为「百年」,遂成为「百年树人」。  有意栽花花不发 无心插柳柳成阴  比喻有意图、计画的去做某件事,却常无法成功,  而无意中的行动,却获得意外的成效、收获。  整个意思是 , 感谢某人的栽培 , 当日的无意帮助 , 令自己获益良多 ,  大恩大德 , 终生不会忘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孟子,一个国家十年之计是种植树木,百年之计当属培育人才,是孟子的政论。后来用法,多用后半句,喻人才栽培之重要与不易。  插柳之恩,出自“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这里,当喻老师的栽培之恩。  总的来说,整句是说,人才栽培非常重要且不易,(老师的职业也因此是高尚和伟大的,)老师对我的栽培之恩,终身难忘。  第一个树(),第二个树是()意思  前者培植  后者培养  其实两个树都可以理解成为培养的意思。  【解释】: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拼音】: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  【拼音码】:snsr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英语】: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  【故事】: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任齐国丞相40多年,帮助齐桓公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人才观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28 评论(14)

大yy吖

一、被割裂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的中小学,既有教学部门,也有科研部门,既有教学人员,也有科研人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也有科研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常教学的“去研究化”和教师研究的“去教学化”,教学与研究割裂,理论与实践脱节。  日常教学的“去研究化”,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缺少研究行为,为教书而教书。不少教师视教学和研究为两码事,未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纳入研究视域;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学。研究是专业人员的事情。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把教学理解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认为只要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就够了,其“研究”视野仅囿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教辅书。这时,教师的教学只是一个知识的传输过程。这种“教书匠”型的教师,不仅知识结构不健全(只关注学科知识,缺乏足够的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义的文化知识),而且其教育理念也难以更新。  教师研究的“去教学化”,指教师忽略研究对教学实践的观照与服务,忽视对自我的发现,为研究而研究。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学是“下里巴人”,研究则是“阳春白雪”,研究要高于教学。以论文写作为例,“选题宏大,热衷于‘去情境式’的研究”“文章中不见‘人’,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被排除在外”。这种研究眼光向上,没有看到脚下的财富。教师每天身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情境,这些都值得教师去敏感地感悟、理性地思索和精心地提炼——这个过程,本身即具研究之雏形。离开教学实践,教师研究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研究的教学和脱离教学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不科学的。目前,无论学校和教师都日益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教师研究作为学校科研中最重要的内容与最主要的形式,日益得到推崇。于是,被割裂的教学与研究开始走向融合。但这种融合并非浑然天成的“生长”,而是人为的“手术缝合”,留下了难看的“疤痕”,即教师研究的行政化、功利化和边缘化。不少学校采用任务式、管理式思维开展教师研究,如规定每学期教师要开多少节公开研讨课、要写多少字的教学反思、要读几本书乃至写多少字的博客,等等。这种行政化色彩极浓的研究缺少主动性和发展性,因加大工作负担而遭人反感。再者,许多教师功利心太强, “论文情结”难解,以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为最终目的,为研究而研究。教师研究也是教师的价值追求之一,视研究为一种功利本无可厚非,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但为研究而研究的功利化和功利主义取向则不可取。  二、“教研相长”: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  教学和研究作为教师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既各有特点,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指导,研究也离不开教学实践,只有两者的辩证运动才能推动教师研究乃至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让教学和研究相互促进,即“教研相长”是教师研究应然的价值取向。  教学之于研究,不仅提供了研究的对象、课题和资源,还提供了研究的动力、思路、途径,甚至教学本身也可成为研究。教师研究不像学者的理论研究,他们从事研究是为了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和书房里进行,而是密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和教育世界中进行。教师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其研究紧贴教学实践,不仅其研究的课题和素材来自教学实践,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教学实践,甚至一些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也出自教学实践。这既说明了研究对教学的依赖,也充分说明教学对研究的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是合二为一的,教师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同:行动研究是一种以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主体进行的研究,它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工作为其本质。所以,教师从事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教学对研究的促进作用,否则就会走弯路、做无用功。  我们应强调的是,以教学促进研究,是强调教学实践在教师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并不是仅仅把教学作为研究的手段。教学不是不可以成为研究的手段,但我们要反对那种单纯把教学视为研究的手段,且有必要重新审视那种为了展示教学技巧的“借班上课”和“重复课”等现象。这些所谓的“研究课”看似具有“研究价值”,但对于上课的教师尤其是学生来说,上课不是其生命的展示和发展,而是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因此,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来看,这样的课是一种“表演课”,是对生命意义的遮蔽,没有教育价值。既然如此,教学之于研究,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从价值哲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实乃教师研究中的价值冲突:教学的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之间的冲突。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具有天然的研究价值;既然要研究,就离不开对教学的研究利用,教学不可避免的会成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这一冲突该怎么调适?“在同一价值序列中……目的性价值相对于更高层次的目的来说则构成手段性价值,而手段性价值相对于较低层次的手段来说,则构成目的性价值。”可见,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是相对的。对于教学来说,研究是手段,研究是为了服务于教学;而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学则又可以是手段。所以,在教师研究中,教学可以是但不仅仅是研究的手段,这时的教学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生命意义的挖掘,而不能进行单纯的“为了研究的教学”。  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形而下”的,即对教学的诊断、矫正和促进;二是“形而上”的,即通过对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学生活的意义,实现教师的幸福。其“形而下”的作用,是许多教师进行研究的最初的、基本的动机和目的。这反映了教师研究的功利性,若没有这种对教学的矫正和促进,教师研究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从哲学角度看,这种功利性价值是基本的、必要的;同时仍是低层次的,教师研究不可在此层面上裹足不前,还要超越之并追求更高层面的价值。一个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无疑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教师“只有当个体在合规律性的活动之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时,才会有幸福状态和幸福感”。那种从事“去研究化”教学的教师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即便其经验丰富,也只是感性的积累而没有理性的升华,只是实践的叠加而缺少理论思维的冶炼。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在教育科学的指导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向、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有幸福可言。教学的进步、能力的提高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使得教师从研究中体会到一种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此时,研究之于教师就具有了“形而上”的价值:实现教师的幸福。因此,教师从事研究,不失为医治现实中弥漫的教师职业倦怠症的良方。教师从事研究,对教学生活具有“拨冗”“沉淀”以及“冶炼”的意味,能够让教师从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和提炼职业的价值与生命的幸福,使“祛魅”的生活“返魅”。 转
15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