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120616
生活从告诉我一个微笑开始 生命如同香蕉一般。开始是苦涩的,然后随着时间而变黄变软。有些人希望自己只是香蕉,另一些人则希望自己成为上等的香蕉。你必须谨慎小心,不要被香蕉皮滑到;此外,你必须努力去剥香蕉皮,才能享受香蕉的美味。当你的生活开始时,你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会把你送到起点,勇敢些,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大破了,现出一个陌生的局面,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就说这五一长假吧,我过得真不开心。因为发烧而毁掉了我七天快乐的生活。假内我整天发高烧,刚有些起色有发高烧,我出汗,出汗,都快疯啦。我突然一次下午躺在床上一觉醒来内心好平静,拿出一面镜子再上床。我面对镜子里的我浅浅一笑,整天愁眉苦脸的我变得精神多啦。既然这样,那就欣然地面对这个过程吧——微笑着开始,微笑着结束。 是的,通过这次,眼前的更多变故,失落,背叛,更多的疑惑,烦恼,辛酸多让我破了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以得到一个平静而快乐的生活。 生活告诉我从一个微笑开始是没错的。 高考作文:从关注生活开始 一篇作文占了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写作训练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且不知以何为抓手。 写作,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孕育和表达。不少考场作文缺的就是思想,尽管语言华美,讲究方法和技巧,但内容苍白。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来呢?这就需要从关注生活做起,因为思想是生活孕育的,那些引起心灵微颤的日常之事往往是思想生成的缘起。 今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黄莎就读于上大附中,那里地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小菜场有很多外来务工者,有次去买水果,她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趴在卖水果的摊位上,一笔一划地写作业,四周的嘈杂混乱,与男孩独自伏案的小小身影形成的对比,让她看出些许无奈与坚韧,还有乐观与希望。这件小事引起她对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的关注和思考,这才有了日后那篇写农民工子女的满分作文。 把来自生活的鲜活体验和独到的思想相融合,正是近年来许多优秀高考作文的共同点。那些远离生活、注重概念的文章难免肤浅雷同,枯燥乏味。 一、小事不小,是因为它常常寓含哲理。只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加以分析,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考察,小事就会显现出价值。一些同学害怕遇到哲理性的作文题,就是因为平时让许多含有哲理的小事白白流失了。 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高考作文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曾经难倒不少考生,但一名考生却出人意料地从游山玩水入手,把这个题目演绎得淋漓尽致。文中写道:到了杭州,若只是在湖滨一带走走,是不行的。观赏西湖,先须 “入乎其内”,——泛舟湖上,探访小瀛洲,登临湖心亭,后须“出乎其外”,——攀南高峰远眺,上宝石山俯瞰。入乎其内,才能领略西湖深处的精致妩媚;出乎其外,方知西湖大略。此外,“入乎其内”,就是还要了解西湖的历史人文底蕴。 “出乎其外”,就是还要跳出来作横向比较,比如说,西湖虽不比太湖浩渺,却又比扬州瘦西湖耐看。如此,才算真正读懂了西湖。 游玩之事小矣,在此却成了绝好的材料。作者从“内”和“外”、“入”和“出”这些既对立又有联系的观点来考察西湖,谈得很有真知灼见。这和作者多角度地观赏西湖的游历有关,也和他具有了哲学意识有关。哲理并不神秘,它既隐藏于万事万物,又适用于万事万物。这大概也是近年来哲理性高考作文题渐见增多的原因,从关注生活、解读小事中的哲理开始做起,才是写好此类作文的治本之策。 二、有些生活现象的背后有着某种规律,不是满足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而是加以归纳概括,思想就能更上一层楼。 许多人写高考作文题“季节”,都只是停留在对四季自然现象的描述上。有篇作文却这样写道:城市人已被季节所抛弃,上班族更是被迫远离了季节。季节是一种秩序,而现代人却是秩序的破坏者。季节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我们需要季节,而属于唐诗宋词的季节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如秋季般萧瑟的现代社会。读了这几句高度概括的话,也许谁都能心生共鸣。作者说,起初他也想写写一年四季,但想到一件事就改变了主意。——乡下的爷爷到城里来居住,原以为他可以好好享受了,可是爷爷总是精神萎靡,便去问他,爷爷说,住在城里,听不到虫儿叫,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燕来雁去,吃不到自家院里的四时果蔬,心里郁闷啊。——这不是说住在城里找不到一年四季的感觉吗?由此他想到了城市生活的悲哀一面,再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了此文。如果说他爷爷的话仅是对现象的表述,而他的话则把爷爷个人的感觉上升为一种概括,一种思想。一件小事引发了他对季节的重新思考,这和黄莎写作《他们》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纳琐屑零散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它们的异中之同,就能写出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文章。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写一篇音乐鉴赏的论文可以选择梁祝,古典音乐梁祝是非常好听的一首音乐,用他鉴赏,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是非常有写的地方的。